APP下载

中国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传承的意义及条件

2019-06-28梁瑛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传承高校

梁瑛

摘要:民族歌剧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本文将从中国歌剧与民族声乐和关系及中国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中传承的意义及条件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歌剧;高校;民族声乐表演专业;传承

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民族歌剧的产生及它在民族声乐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与西方歌剧那种祭祀性形态不同,它所形成的自身艺术形态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的影响与熏陶,已深深烙上了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印记,其中涉及的剧本文学、歌曲演唱、歌剧表演等都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本文将从中国歌剧与民族声乐和关系及中国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中传承的意义及条件展开探讨。

一、中国歌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形成有着明显的革命性、斗争性与故事性特征。萌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出现了一批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的歌剧作品。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和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等新歌剧。后来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创作方针,创作了

歌颂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涌现的革命英雄和反映时代新思想、新生活的劳动、学习场景新歌剧,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新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红湖赤卫队》、《江姐》等。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方向,一是继承了“以歌舞讲故事”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创作道路,在戏剧结构上讲究戏剧矛盾冲突,在音乐方面主要以中国地方民歌小调音乐为素材。二是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主要表现为遵循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艺术形式上运用诗、歌、舞相融合和传统戏曲的分场、唱白相兼手法,音乐方面广泛吸收中国地方戏曲音乐元素。三是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

民族歌剧的运用与发展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从戏剧文学、歌曲演唱、歌剧表演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提升了民族声乐在舞台艺术实践中的表达能力。我们从中国歌剧发展历史来看,每一部新歌剧的诞生,就会给中国民族声乐领域带来一种新的气象,出现一些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和演员,如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就催生出了郭兰英、王昆等一批有着传统说唱、戏曲、民歌基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科学化、专业化、多样化又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今天的民族声乐发展现状无论是个人条件、学习环境、交流平台等方面都已今非昔比,她们在学习先辈的演唱技法基础上又融入西方声乐发声方法,并把这种美声方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最终形成演员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比如民族声乐艺术家彭丽媛的《党的女儿》和青年优秀歌手雷佳的《白毛女》等,正是由于她们在声乐方面不断的探索创新,大大丰富和提高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才使得象《党的女儿》这样的新创歌剧在人物形象、特别是声乐形象上有了更加动听的音乐效果,也更具有了新的艺术魅力。也使得在经典歌剧《白毛女》的复排演出中产生与过去不一样的艺术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歌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相生相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二、中国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中传承的意义及条件

从传承的意义方面来说,首先,中国歌剧是在中国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表达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所以它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歌剧《小二黑结婚》,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新时代精神的影响之下农村意识形态体系的变迁。又如歌剧《江姐》,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从而激励广大中国人民推翻反动的旧政权的决心与斗志。

其次,歌剧是一门集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门类。通过学习中国歌剧,声乐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舞台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的综合表现特点,从单一塑造音乐形象达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另外,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形体教学内容也应是声乐学生歌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其中的行当分类、程式表现都十分丰富和严谨,举手投足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演好诸如《屈原》一类的传统歌剧,戏曲形体表演方面的基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国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在学习继承中国优秀歌剧表演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学习成效也不甚显著。

当然,要学习和继承中国歌剧传统,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传承条件,主要是对中国歌剧的传授者、受传授者和途径、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对中国歌剧的传授者而言,他们自己首先要对所授中国歌剧知识、演唱技能有较深的掌握和表现。歌剧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一定歌剧表演实践经验、能在声乐与表演方面都能做出示范的歌剧优秀演员,最好是有名师上承下传,以保证演唱和表演的“纯正”传授,所谓“名师出高徒”即是如此。比如歌剧《白毛女》的传承,就经历了郭兰英、王昆、彭丽媛到现在的雷佳,正是由于这种一代一代的“纯正”传授,才保证了《白毛女》这部不朽的民族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她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最优秀歌剧艺术家代表。

对受传授者(学生)而言,要求他们要有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声、台、形、表等综合表现素质,要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生活能力。在文学修养方面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的学习文学和艺术等知识,只有先前贮备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歌剧学习中塑造出丰满、鲜活的艺术人物形象。

对于培养艺术人才的学院而言,合理的教学机制才是保障歌剧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不可否认,现在的大专艺术院校对声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修改、教学手段的出新、教学设备的完善等等,都在朝着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目标前进。大家对中国歌剧教学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清楚,并不断的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和总结,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从更高更科学的声乐歌剧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我们高校的歌剧教学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是歌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这是制约中国歌剧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确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国内这些一线的优秀歌剧演員,他们正是处在自己艺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他们不可能成为歌剧教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歌剧教学除了声乐外,其他的辅助课程(台词、形体、表演等)缺乏系统安排,有的开设成选修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又是非常需要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和相当长的训练时间,学生还要具备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这样就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课程也就形同虚设。

因此,从长远的歌剧教学来讲,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与当地院团建立院校合作机制,并借鉴一些戏曲人才培养方法,让中国歌剧教学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凯.普契尼的歌剧之路[J].艺术教育,2009(02).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

猜你喜欢

传承高校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