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19-06-28丁瑞
丁瑞
摘要: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生活在上海这座摩登都市的女性的相貌和穿着打扮很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她们身上往往有一种异国情调。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在精神气质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改变。本文将从这些女性的外部特点和精神特质两个方面来探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其转变背后的原因,来揭示出男性对女性形象的种种想象以及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处境。
关键词:穆时英;女性形象;精神特质
一、女性的外部特点
由于上海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影响比较大,穆时英笔下的上海女性都有着西方美女的“味道”,“呈现出一种概念意义上的近代型。”(1)她们的五官相比传统的中国女性看起来更加立体。而在刻画女性的身体特征的时候,穆时英用了动物、植物、物品、甚至是地貌来比喻,暗示了某些性特征。
(一)总体的外貌特征
作者是这样刻画《黑牡丹》里的肖珠:“我看到一张高鼻子的长脸,大眼珠子,斜眉毛,眉毛尖躲在康乃馨底下,长睫毛,嘴唇软的发腻,耳朵下挂着两串宝塔形的耳坠子,直垂到肩上——西班牙風呢!”(2)这里的肖珠比较明显的特征是高鼻梁,作者想要突出的也正是她身上具有的异国情调。《GRAVEN“A”》里的余慧娴有一张“巴黎风的小方脸”,而作者在描述《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的那个女性的时候说,“她绘着嘉宝型的眉毛”,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影视明星对当时上海租界女性审美的影响。总体上来看,穆时英笔下的上海女性普遍带着异国风情的“摩登感”:短发、高鼻梁,细眉等特点。
(二)对女性身体特征的比喻
穆时英在刻画上海女性时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会用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比喻。而这些比喻的范围很广,涉及动物、植物、一些物品,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增加了一些暗示的意义,使女性的形象和风格特征的得到凸显,也使得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首先,是用一些动物来比喻女性,“将女人与动物相联系,强调女人身上的动物性,从而说明女人所具有的诱惑性、放纵和恶魔的力量是固有的、本能的,”(3)穆时英笔下的女性身体的一些特征往往和一些动物意象相联系。在描述《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里的蓉子的时候说她是一个危险动物:“有着蛇的身子和猫的脑袋,是温柔和危险的混合物。”其次,穆时英会用不同种类的花和水果去比喻不同的女性。在形容《公墓》里的玲姑娘的时候,说她像是淡紫色的丁香花,笼罩着淡淡的伤感。而《白金的女体塑像》中的那个生病的女性,作者的描述是:荔枝似的眼睛,脸像一朵白莲花,胸像烂熟了的葡萄。在形容余慧娴的时候,说她的嘴巴像樱桃,这些比喻到显示出女性的性的诱惑魅力。除了动物、植物,作者还会用一些物品和地形来形容女性。在《白金的女体塑像》这个短篇小说了,作者是用金属来比喻女性的,在形容女性眼睛时是用天鹅绒来做比喻的。
穆时英笔下的女性与传统中国女性相对扁平的外貌特征不同,她们普遍是有着比较立体的五官且带有异国风情,而从这个层面也反映出当时在上海租界的男子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从对含蓄、贤淑的传统女性转而被带有异国情调的神秘的摩登女郎所吸引。而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由于当时上海属于租界区这样的一个特殊地带造成的。租界区最先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染,当时的上海不光出现了很多像舞池、咖啡馆、西餐厅这样西洋文明的产物,随着租界区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接触,中国人的对女性的想象也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女性的精神特质
穆时英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精神层面的特质也不尽相同,有纵情享乐的空虚女性,她们感叹时间流逝,恐慌自己逐渐憔悴的容颜,正是抓紧时间及时行乐。有的女性热情奔放,有自主意识,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成为了爱情中的主导者,还有一类女性她们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中感到寂寞和疲倦,最后一类女性是与城市女性形成对照的生活在郊外的女性,她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天真又纯洁。不同女性的不同精神特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繁杂的上海女性“风景线”。
(一)陷入欲望旋涡的空虚女性
这类女性她们往往深陷物欲横流的都市中,她们迷失了自我,内心感到空虚,只有通过活跃在各大娱乐消费场所里,填补内心的寂寞和焦虑,故事开篇就讲,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生活在这座摩登都市里的一些人她们的精神已经被欲望腐蚀,她们的灵魂已经被掏空,只剩下一个麻木的躯体在活动。她们“没有丝毫生活的乐趣,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作为主人的信心与责任,而是处处被生活所追逐,成为生活消遣的工具。”(4)她们每天穿梭在各大舞厅场所,在里面尽情释放自我,和陌生人产生情欲的关系。尤其是女性表现出来的是和男性放浪不羁的调情和暧昧。《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黄黛西眼角都是皱纹,她要继续在舞厅里尽情跳舞,只有在舞蹈的热烈欢愉气氛中她可以暂时忘却她正在衰老的事实。但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凌乱和落寞。而黛西对衰老感到恐惧的是她的全部价值正是来自她的身体和容颜,因为她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疲乏的。穆时英讽刺了这类以身体和自己容颜当筹码的女性,将她们的空虚、愚蠢、精神的贫瘠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精神自主的前卫女性
在《被当做消遣品的男子》里面,男女主人公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倒置,里面的女性蓉子在爱情里变成了主导者,她很有自主意识,不受男性的而制约。蓉子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喜欢的是最新潮思潮和书籍,在爱情里,蓉子仿佛就是一个危险而又可爱的猎手,她完全掌握着主动权,蓉子的思想很是先进,她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她也是深谙恋爱的技巧。强烈地自主意识也是蓉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她完全出于强势的一方,并且不想受牵制于任何男性,反而,男性在面对这样自主的女性时陷入了被动的一方并因此而感到苦恼。这段男女关系中折射出的女性形象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和知识的进步女性,她身上强烈的自主意识也让我们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女性的独立解放气息和女性的觉醒意识。
(三)单纯、纯净的女性
与都市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公墓》中的玲姑娘形象。在文本的开头作者首先对郊外的宁静和都市的嘈杂做了对比:郊外田野宽阔,路是长的,空气是静的,广告上的绅士不会说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的心情也是纯洁的、愉快的,变成了一个孩子。我遇到的玲姑娘,她就像一个有着淡淡忧愁的紫色丁香花,我暗恋着这个生着病的女性,但我又怯懦,不敢表达我的爱意,故事最后女孩死了,我感到深深的后悔。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像是一个遗落凡间的天使,她和生活在都市中的女性截然不同,她的身上没有烟火气和尘世感,她的世界又是那样的简单,美好。塑造这个女性形象,也是体现了作者对都市生活以及其对人的异化的反思,表达了他心中理想女性的形象。
三、结语
穆时英作品将目光聚焦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文明浸染的上海,关注在这十里洋场、五光十色的摩登都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存状态,在两种文化的激烈交流中,西方的现代文明和思想正在影响着三十年代中国上海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层次的方方面面。本文以穆时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关注点,在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剖析后,发现其作品中的女性在外貌的特征上像是对西方好莱坞电影中女影星的描摹,往往呈现出一种异国风情,女性形象从待在闺房的传统内敛的淑女形象已经转变为活跃在声色犬马的都市中极具性诱惑力的摩登女郎形象,在这种转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男性在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审美观念的变化。除却这些外部特征的变化,穆时英笔下的女性形象精神特质也正在发生转变。她们之中一部分已经沦为了物欲膨胀的现代都市文明的牺牲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混迹在繁杂喧闹的娱乐场所中,与形形色色的人一起消耗著青春。女性在精神被解放之后,从家中出走来但很快又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沉沦,深陷在欲望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与这些彻底迷失在欲望都市的女性相比,生活的城郊的玲姑娘没有现代都市文明的侵染,她身上保留着宝贵的单纯、善良、内敛的特质,是男性心中的理想的女性的形象。
生活在都市的女性一部分已经彻底在无望中沉沦、迷失,但还有一部分她们保留着一些清醒的意志,她们是“被生活压扁了的人”,她们在都市中摸爬滚打往往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有很多的无可奈何的因素,作者对这类女性报以极大的同情。卷入到时代的大浪潮之中无法抽离,她们身上的疲倦和孤独正是显示出女性在冲破“家”的藩篱之后来到都市之后又陷入到生存的困境之中,这种围困既是精神上的又是肉体上的,在肉体上,她们会被当做男性的消费和欲望宣泄对象,在精神上,她们更是陷入了一种找不到归属感和生活方向的困惑和孤独之中。但在女性面临着这样的严峻的生存困境的时候,有一部分女性身上也萌发了追求独立自主的进步的觉醒意识。而女性掌握着主导权,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蓉子表现出的不是屈服于男性,而是一种独立和反抗精神。
注释:
张鸿声:《新感觉派小说人物的符码特征》,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黄静:《穆时英现代都市小说的意象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周毅:《浮光掠影嚣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
参考文献:
[1]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永东.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毛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张鸿声.新感觉派小说人物的符码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2009(05).
[6]黄静.穆时英现代都市小说的意象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7]姚明强.病态的都市人生——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02).
[8]周毅.浮光掠影嚣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时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03).
[9]杨迎平.同一层面的不同言说——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文艺理论研究,2000(03).
[10]王爱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J].文学评论,1995(04).
[11]沈远川.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