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咪蒙”事件和语言审美

2019-06-28任为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咪蒙言语交际

任为新

咪蒙,《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青年女作家,公众号“咪蒙”创始人,有粉丝几千万。通篇浏览“咪蒙”系列文章,主要涉及“金钱、欲望、暴力”三大话题。文风浅显中夹杂犀利,有趣(不少是低级趣味)中掺以毒舌——“北上广女生已经拉不出屎了”“离婚、堕胎、出家、发财,我才20”“去打胎之前,我爸让我好好化个妆”“八块腹肌的娘炮们”……这样的文字俯拾皆是。《人民日报》批其为“文字商人”“热衷精神传销”。江苏网警也点名批评。2019年2月1日,咪蒙宣布公众号噤声2个月,其微博则永久关停……

“咪蒙事件”当然与文人三观不正、没有社会担当有关,仅从言语审美上看,其文章问题也很多。言语审美一般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选择适切的话语,在语言形式上追求优美的音韵和节奏,以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言语表达信息,完成交流的目的。言语交际离不开审美选择,是言语者审美观、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反映。这种审美选择不是单方面的“任性”,还需考量交际双方的审美期待和言语传播的社会效应——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是非常讲究语言审美的。语言不仅仅是自我宣泄和与人沟通的工具。人的言语活动,紧密关系道德问题——在中华美育精神中,“美善同体”是其核心,儒家文化对美的定义就是“里仁为美”(这里的“里”作“邻里”讲,是动词,意为与“仁”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才是美的)。孔子认为,个體的道德水平与语言表达的方式紧密相关,“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等等,例子不一而足。

可贵的是,在重视言语道德教化的前提下,儒家文化同时也肯定语言技能是个体立身处世、提高修养、传达思想和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孔子一方面反对巧言令色,但另一方面也辩证地强调说话要有文采,要善于使用语言的魅力来增强表达、交流和宣传的效果。所以他说“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可以这样说,“文质并重”思想构成中国古代语言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述宏观要旨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语审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形象性。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形象特点,这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所无可比拟的。美国诗人庞德曾感叹:“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文字的象形为我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形象性创造了便利,故而我们早在《诗经》时代就有“赋、比、兴”的说法,以为写诗要重视排比修辞,要用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增加诗文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这种认识同西方文艺“新批评”中所说的诗歌语言的“象征性”和“非直指性”如出一辙——戴维·休姆(David Hume)认为,在诗歌创造中,“每个词都必须是一个能见的形象,而不是一个筹码”,为了达成这一效果,就必须使用隐喻手法,“类比作为观念外衣的隐喻……任何时候都要运用类比,因为类比会使我感到,我是在透过镜子看另外一个世界,这也就是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1]这一观点和中国古人的“赋、比、兴”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我们的要比西方的早两千多年。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简约、委婉、模糊、充满艺术张力的语言是美的,这也是当今咪蒙之流所特别欠缺的。言语简约是指在交际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策略,减少交际者的认知消耗,同时满足交际双方的审美期待,反对言语过度铺张。委婉和模糊美是指由于语言具有委婉和模糊性,通过曲折、模糊的表达,避免直白和感情过于外露,给交际对象以想象空间,实现有意识的审美效果。孟子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孟子·尽心下》)言语通俗但含义深远;说宏观的道理,但取譬的是眼前的事物;三言两语,表面看起来简要,而实践时空间和效用很大。这才是真正的“能说会道”。清代的袁枚曾有故事云:某公富贵后,在城里娶妾,抛弃了乡下的原配。一个叫王孟端的朋友就给他写信,但言辞上不直接责备劝勉,而是寄了一首诗:“新花枝胜旧花枝,从此无心念别离。知否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对数归期。”此公看后涕泗横流,不日就挟妾而归。[2]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文字的道德力量,还呈现了言者的智慧和言语的审美特点。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他在秘书请示的文件上批复,没有长篇大论,而是摘抄了龚自珍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短短的一句诗,既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和决定,又把儿子的牺牲提升到一个英雄的高度,流露出父亲的自豪感,同时还彰显了既有人格魅力,展现了古文修养和作为诗人的个人形象。简约、节制、含蓄又充满文字的张力,这样的语言就是美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要特别关注的。

第三,古人还很重视言语的新奇美。新奇美是指由语音及词义组合、句法结构的非常规运用而产生的新颖或陌生的意象,使受众产生陌生化的愉悦,避免言语欣赏带来的审美疲劳。言语的新奇美,来自于言语的创造能力——不一定是新造词汇,更多的是借用旧的、别人的语言,在自己的语境中用出新意来。“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3]具体例子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有这样的交警语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平安。”“酒驾和超速前,请将银行卡密码告知家人。”“骑摩托车请戴头盔,否则开宝马的同学会认出你。”……此等言语有其来历,但也有改造和创新,新奇活泼,适合语境、受众和言语目的,比一般的生硬标语更有宣传效果。再比如有一种叫“江小白”的酒,口味辣,价格也低廉,但它的文案别有情趣。“辣辣辣,辣辣辣,我是品酒小专家。”“我把所有的人都喝趴下,就是为了和你说句悄悄话。”“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碰了杯,却碰不到心。”……“江小白”销量和反响不错,文案的作者厥功甚伟,深得言语审美之妙。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新奇美必须以善良的动机、健康的趣味、正常的文化习俗为前提,不能以丑为美,把肉麻当有趣,通过出格的夸张来博眼球、获取利益。咪蒙之流,包括网络上泛滥的“标题党”“毒鸡汤”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尽管看起来他们一时能受到万众追捧,名利双收,但那只是野蛮生长的网络时代的产物,永远成不了文化的精品,也注定是短命的。

我们的社会日趋开放,科技的发达让更多人有了抒发性灵、表达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但无论是以文为生的作家,还是随便涂鸦的写手,有一些底线是必须坚守的。就如作家毕淑敏曾经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带着满腔的感情,为人们书写精神食粮,这样的作者,才是最伟大的。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2.

[2]袁枚.随园诗话 [M].王英志,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298.

[3]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5.

(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

猜你喜欢

咪蒙言语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两块磁的交际
自媒体该从“咪蒙”身上反思什么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咪蒙”之死:毁三观,终毁了自己。再也不见,毒鸡汤
再见,咪蒙;你好,“咪蒙”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自媒体,咪蒙个案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