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寓言故事 发展思维品质
2019-06-28刘晶
刘晶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体样式的寓言故事,为学生“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进阶式的安排。该单元的教学应立足编排意图,厘清教学重点,凸显文体特点;立足语文要素,推动教学进程,突破教学难点。整个学习过程,要把学生从“书本”带向“我”,再带到“我的生活”,最终实现思维品质的升华。
【关键词】统编教材;寓言单元;教学解读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为主题,整组推进“寓言”体裁的学习。
一、单元编排特点:纵横相连,进阶安排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从思维发展的规律出发,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体样式的寓言故事,为学生“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进阶式的安排。
(一)中外融合,丰富对寓言表现形式的感受
本单元开篇之作《守株待兔》,以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形式,借助注释、图片、想象等方式,向学生明示了“要读懂寓言故事中的道理,首先要读懂故事本身”的学习策略。随后的两篇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分别是中国当代作家黄瑞云和古希腊伊索的作品,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哲理性的思辨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一首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诗《池子与河流》,在寓意方面更是提高了一个梯度,课文导读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这是对作者观点的一种思辨,让学生开拓思维,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二)学法渐进,搭建读懂寓言的学习支架
《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两课,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着道理”的特点,并尝试理解故事的寓意,还通过“阅读链接”进行拓展、比较;《鹿角和鹿腿》一课,呈现对文本多样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单元末尾以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作结,启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本文中的道理进行审辨式思考。
(三)一以贯之,扩展主动阅读寓言的视野
本单元四篇课文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寓言的魅力,鼓励学生读懂故事、明白道理,提升个人的思维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关于寓言的阅读体验,讨论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和寓意,并提示学生要由故事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快乐读书吧”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寓言故事,实践运用本单元的所学。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力求加深学生对寓言这一文体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议:落实编排意图,注重整体推进
(一)立足编排意图,厘清教学重点
尽管学生在前几册课文的学习中已接触过寓言,但作为“集中式的系列學习”,这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单篇课文与单元整体的学习互动性、能力发展性,以确保单元整组的学习实现螺旋提升。
1.教材解读要立足于单元整组
本组单元课文在选材编排上非常值得咀嚼,它打开了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视野,以更为清晰、结构化的组合,凸显了“寓言”这一体裁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紧紧扣住单元语文要素,树立单元整体解读意识,前后相通、互动提携,使学习目标逐步落实,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阅读链接、导学提示等途径,有效分解教学梯度,在勾连、对比、新建中推进学习过程。
2.能力培养要着眼于系统推进
教师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对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读懂故事内容,又要明白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在“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寓意的理解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辨力”“批判性审辨力”等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把它看成一个系统培养工程。这个“系统”,即本单元课文的整体学习。整个能力培养过程要环环渗透,由“故事”走向“生活”,由“寓意”走向“自我”,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单篇教学要尊重文体的独特性
本单元四篇课文虽均围绕“寓言故事”这一内容展开,但分别呈现了三种表现形式:文言文、童话、诗歌。在教学时,教师既要正确把握寓言教学的特点,又要兼顾不同文体学习的方式,不偏颇,不丢弃;避免纯粹的内容学习,不能忽略课文本身的形式特点和能力发展,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读懂诗歌的能力等,要尽量做到将教材文本特点与寓言内容学习有机融合。
(二)立足语文要素,推动教学进程
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具体包括两个明确的能力目标和一个隐性的品质发展目标。两大能力目标:一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二是搭设有效的学习台阶,能理解故事的寓意。一个品质发展目标,即在整个寓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1.基于文本特点,指导疏通文意
本单元有两篇特殊表现形式的“寓言”课文,即文言文《守株待兔》和寓言诗《池子与河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文学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如学习《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经验,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从“读音准确”“停顿准确”以及想象、补白文言文故事中的简练处和省略处入手,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大致内容;《池子与河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诗歌”这一文体特色,从诗的结构、排列、断句处理等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厘清“池子”与“河流”两种角色,读明白故事的大致意思。抓住文本独特的表现形式展开学习指导,能让学生高效把握文意,感受寓言不同的精彩。
2.前后信息勾连,突破学习难点
单元整组学习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课文前后学习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衔接、逐步发展。因此,单元内相关信息的彼此勾连、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其勾连形式可以包括:文本形式间的勾连;课后习题间的勾连;故事结局间的勾连;作者信息间的勾连;等等。在勾连、对比、生发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对新兴知识点的陌生畏难情绪,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无痕渗透能力的培养。整组课文教学从篇章页入手,勾连、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如学习《鹿角和鹿腿》时,可以勾连《陶罐和铁罐》一课,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寓意并不是单一的,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读出多元化的理解。再比如学习《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两篇课文时,与课后的“阅读链接”勾连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寓言的特点。这类信息间的前后勾连,能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亲密感,将“整组功能”发挥到极致。
3.联系生活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寓言,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的金钥匙。学习寓言故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习某一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与觉醒,它体现为学生思维上的发展。从借助“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到通过“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启发学生展开思辨,再到凭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介入。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从“书本”带向“我”,再带到“我的生活”,最终实现思维品质的升华,这才能算是在这个寓言单元里真正走了一遭。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