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艺术在礼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2019-06-28王雪健周小儒
王雪健 周小儒
摘 要: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在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花窗下,常会闪映出吴地女子的身影,她们是绣娘,飞舞着十指春风,一针一线穿行出的是淡雅和灵巧。苏州的灵山秀水与精细深厚的吴文化孕育了苏绣这朵中国工艺的奇葩。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传统风格,苏绣的诞生更是对艺术工艺精益求精的探索。苏绣艺人们用着针线做成的画笔,以胜过于画的精神,一次次创作出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美在苏州,美在苏绣,文章以苏州刺绣为例,浅谈苏绣技艺在礼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苏州刺绣;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一、苏绣的艺术特点
苏绣在经历了历代匠人们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良,诞生出诸多精巧的绣技,数量繁多,但还是以沈寿的仿真绣、李娥瑛与王祖识的双面绣还有杨守玉的乱真绣为主,后人又在此之上不断创新,百花齐放。
仿真绣的诞生,是在清末民初,沈寿在受到西方文化洗礼后,尝试将西方的艺术之美用传统的苏绣来实现。其注重形象的明暗和自然脉络,使刺绣达到逼真生动的艺术效果。
苏州刺绣双面刺绣诞生于1955年,高级工艺大师李娥瑛第一次将该方法用于刺绣产品。其特点是刺绣,双面完全相同。
1966年,苏绣创作了双面不同颜色的刺绣,同样刺绣的双面形象,不同的色彩。如一面为查尔斯王子,另一面为戴安娜王妃,精湛的技艺,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1979年,苏州刺绣在双面刺绣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神奇的两个面三种颜色的刺绣,即在同一块刺绣,双面,颜色、图像都不同。其技能要求非常高,被称为独特的刺绣。
乱针绣:由杨守玉在20世纪30年代创造,线长和长度自由旋转,看起来混乱,这使作品的轮廓清晰,色彩丰富,有三维立体的感觉。杨守玉是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发展出虚假、实心杂乱的针法。它如素描,造型如快速笔画,具有稀疏而浓密的表现手法和光暗,刺绣的空间表现更为深邃,又如水墨江南,典雅清新,让人爱不释手。几千年来,由于苏绣被刺绣妇女代代相传,不断探索和创作不断,现在苏绣达到几乎无不能绣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民间工艺品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苏州人为此感到自豪。
苏州刺绣在丝绸上,运用针、铅和丰富多彩的丝绸绣成各种颜色的一种传统艺术设计,包括设计图纸、上绷、草案、刺绣、拉伸和装裱工艺流程。刺绣要达到“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的艺术境界。平,即绣花表面平整,贴合像画;光,即色泽明亮;齐,即缝合整洁,轮廓清晰;匀,即皮头均匀,密度是一致的;和,即色彩和谐,阴影相适;顺,即线条合理,圆转自由;细,即用针纤细,线条紧密;密,即安排紧凑,不露缝合,颜色和谐。这反映出苏州人精明、细致、巧手的特点,给人以一种美丽的享受。
如今,中国苏州刺绣艺术家、国家苏绣继承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结合了中西绘画技法,并根据材料在创意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造韵轻刺绣(浮雕刺绣)针织品,被称为“刺绣皇后”。她突破了过去苏绣“精、雅、净”的风格,用针作画,表现了劳动人民风风雨雨的沧桑,层次和色彩生动多变,不陈腐。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姚建萍创造了一件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国宝级作品,确立了她在苏州刺绣行业中领先的旗帜地位。从兴趣到责任,从工作到职业,每一位苏绣艺术家都有义务为刺绣事业做出贡献,致力于对苏绣传统艺术的探索与奉献。使苏州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品传说,层出不穷。
“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苏州美,女性以缝纫、刺绣(俗称“做绷子”)为学习课程,所以每个刺绣,如绣花枕头、被子盖、肚兜、衣服等,给苏州生活添加了美丽的色彩,也培养苏州人精神追求的美。据史料记载,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服指的是使用刺绣服装。三国时期的东吴绣花《山川地势图》,是最早记录的刺绣图片,名为“针绝”。在宋代,苏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出土的虎丘塔、瑞光塔刺绣,就能够使用多种针法,针法整洁;出现在明代的苏州吴门绘画,促进苏州刺绣的发展,苏州刺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姑苏志》还为其作“精细雅洁,称蘇州绣”的记述。在明清,政府设立在苏州织造局,苏州刺绣成为皇家贡品,民间豫园绣庄同时运行,市场拥有大量的刺绣,清代苏州有3个刺绣行业公所,豫园绣庄超过150人。苏州从事刺绣绣花的超过十万人,刺绣成为该地区的人们的家庭副业。清代沈寿创新针刺绣技法,使用仿真绣绣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获“卓绝奖”,这是第一次苏绣为荣誉而战,她绣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获得一等大奖,她还在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刺绣肖像祝寿,慈禧赐“寿”“福”两个字。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收集了大量的刺绣培养了一大批的织绣人才,不断发展创新。1956年苏绣绣工艺大师顾文霞在伦敦表演绣“猫”,精湛的工艺使西方人为之赞叹,因此苏绣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苏州刺绣的文化内涵
如今的苏绣,早已遐迩闻名。精而巧,雅而细的苏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民间博物馆纳有遗留的明清时期的民间绣品,多为荷包、扇套、眼镜袋和钱包之类,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了。这些绣品,有的可能是年轻人之间用以定情的信物。曾经女子出嫁,必然得制作大量的荷包等绣品,用以赠送亲友,这既是一种纪念,也是彰显自己心灵手巧的一种方式。苏绣不仅仅适用于男女之间,2014年7月,习近平访韩时,将民间苏绣艺术家姚建萍的《木槿花开》作为国礼赠予了韩国总统朴槿惠。绣品以中国团扇式的木槿花为主体,共三朵来表现出木槿花从含苞待放走向怒放的过程。再选用紫檀木作为绣架,整幅作品古色古香,同时完美展现了木槿花开的美景。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更是予以木槿花立体感和层次感。苏绣代表着一座城市——苏州,又象征着中国刺绣这门艺术,将它作为国礼,更是将它作为中国的代表,使其与整个国家的声誉息息相关。将苏绣这样的精品作为国礼,确实是绝佳的选择。
(一)苏绣的代表人物姚建萍刺绣艺术特点
姚建萍,196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著名苏绣民间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传承人,被誉为“苏绣皇后”。1987年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办厂学习,学习了三年,后拜入以严谨与技艺精湛著称的徐志慧门下,研习摄影光学、绘画透视和美学的技巧,在苏绣艺术的道路上前行着。在徐志慧、顾文霞等刺绣名家的悉心指导下,集百家之长,作品包容万象,创作出了韵光绣等绣种,传承了沈寿的刺绣艺术,作品蕴含苏绣独有的“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
(二)三件国礼
2012年6月7日,耗费14个月创作的《英国女王》被英国王室收藏,白金汉宫收藏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实属首次。整幅作品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塑造了一个慈爱、睿智的女王形象,用刺绣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出了女王的皇室气度。为了刻画女王的双眼,姚建萍特地选用了最细的毫针和六十四分之一的线,以点针的手法反复了五万多次,用了上百种颜色各异的线条,才充分完成对这双慈爱、睿智的双眼的刻画。作品中刻画的精致的珠宝更是凸显了她雍容华贵的气质,展现了皇室的形象。整幅作品展现出了姚建萍对苏绣的极高造诣。
2014年五月份,姚建萍接到了创作习近平主席访韩所用的国礼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姚建萍一共设计出了8套方案,最终选用“木槿花开”为题。作品一共使用了12套色系,116种颜色,充分凸显绣品的层次感。其创作手法精湛,整幅作品尽显苏绣“精、细、雅、洁”之美,丝线运用恰到好处,没有半分多余不足之处。然而在姚建萍亲自将它带到北京后,发现表面的凸面玻璃上有小处瑕疵,于是便立刻购买返程的机票回到苏州,亲自在40余块玻璃中挑选出了一块完全没有瑕疵的,然后当夜立即赶赴北京。7月4日,看到主席将《木槿花开》送给韩国总理朴槿惠的媒体报道后,姚建萍露出了笑容。
同年11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将堂姚建萍所绣的《培尼拉和里韦拉》作为国礼赠予墨西哥总统。作品选用总统夫妇二人四年前的照片为蓝本,要求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为了将这张照片做成刺绣设计稿,设计组加班加点24小时轮流剖析处理。国庆七天时间,姚建萍将自己锁在工作室内加班加点,除了每天工作人员送两次盒饭进屋,七天时间内亲戚的三桩婚事都被其推脱了。饿了吃点盒饭,困了就用冷水擦擦脸,她每次都要绣到深夜,甚至是太阳升起都没有察觉到。她将责任融入于自己的刺绣创作中,传承了中国人应有的担当精神。
整幅作品充满着创意,似油画却又不是油画,似照片又不是照片,她利用摄影的光学、线条的掌握和冷暖色调的搭配成功将内心所想的给绣了出来。人物塑造得极其细腻,充分展现了夫妇二人亲密无间的形象,背景也衬托了立体感,突出了作品的空间感。根据西方人面部轮廓的特点,更是放弃了以往的层叠阴影的刺绣手法,通过直接打造的手法更加凸显了西方人的特点,这是刺绣领域上的又一大创新,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带领姚建萍在苏绣的艺术之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些年,姚建萍將自己奉献给了苏绣,她并不仅仅继承学习前人所创,止步不前,而是在原有的手法上不断创新,作为苏绣传承人,为着苏绣这一艺术的将来努力着,将责任付诸行动,不愧对“苏绣皇后”这一美称。
三、苏绣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苏绣一直都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工艺美术,匠人们巧夺天工,追求绣工胜作绘画,创造出一件件令人称赞的作品。苏州刺绣从西洋画作中吸取了精华,开拓了刺绣的生命力,设计了很多挑战性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融合新的艺术形式,也给绘画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新的改变。
(二)继承发扬及传承
苏绣在创新,科技也在发展,效率极高和成本低廉的机绣开始挤压了苏绣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苏绣的发展也需要结合现代。如今,苏绣和科技相结合,机绣的基础上再配以手工衔接,但同样也抛却了苏绣原有的色彩,因此,苏绣也亟需抢救,将真挚、朴素的艺术文化真正流传下去。
(三)文化价值
苏绣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更是苏州民间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凝结了绣娘们心血的作品,可以说每一幅都是唯一的。一丝一缕,精心绣成,也正是苏绣的魅力所在。苏绣正是对美的一种追求、体现。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指导老师:周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