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6-28李治张惠丽金青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政策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治 张惠丽 金青梅

【摘 要】 本文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基本状态进行了描述,从人文环境、人口迁移、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别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开发重点项目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职责;优先保护濒危项目,重点开发优势项目;合理规划非遗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而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其中一部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留存下来,另一部分则以口口相传、心心相授的形式保留至,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为这是人类文明传承发扬的重要因素,各个地区通过各种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开发。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也必然体现出这种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存、多元的现象(吴清等,2015)。因此特殊的地理空间特点、人文环境和民俗习惯,必然影响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各地之间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原因进行分析。

二、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文环境

陕西灿烂的文明是由几千年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陕西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比如关中和陕北都位于秦岭以北,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因而形成了众多手工面食制作技艺,如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秦镇米皮制作技艺、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及陕西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等。省内逐渐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关中平原文化区和陕南秦巴山地文化区三大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安塞腰鼓、陕北说书、秦腔、黄帝陵祭典、紫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不同地域文化区的标志。“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和秦国都城咸阳两大著名古都也是各种多元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也催生了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秦琼敬德门神传说、礼泉皮影柳毅传书、旬邑彩贴剪纸等。

2、人口迁移

人口的流动尤其是身怀才艺的人群的流动会对迁徙地形成文化扩散和文化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发展革新形成迁徙地独特的文化财富。自秦汉之际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时2118年,陕西人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中,陕西人口移民活动不断,其中最显著的有西汉前期、隋朝、唐前期、北宋前期、明初及清前期。技能人群的移动会对迁移地文化产生某种影响,形成文化扩散(方嘉雯,2013),从西周至东汉先后的十三个朝代里,陕西地区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量人口迁入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从而带动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源于汉魏时期的洋县传统造纸技艺和龙亭蔡伦造纸传说、宋元时期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唐宋时期的凤翔木版年画、明清时期的同州梆子、紫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民族间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

3、地理环境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西北内陆腹地,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北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南有绵延起伏的秦巴山地,中间是地势平坦的关中平原,西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东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有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终南山以及化龙山、首阳山等众多山脉环绕。再如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人民群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而这种性格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情习俗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河流分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柴国珍等,2010)。陜西水系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水系,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从分布来看,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和洛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最为密集,长江的支流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较为密集的分布。

4、经济发展水平

陕西GDP值排名前5的城市中,诸如西安、宝鸡、榆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量均较多,而GDP排名靠后的安康、商洛和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量则较为靠后。一方面,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品质与规模的发展(张建忠,2017)。先秦时期,陕西经济为粗放的原始农业,文化更多表现在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手工技艺等形式上;秦汉以后,随着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各种文化也得以形成与发展,如戏剧、医药、杂技与竞技等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形成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竞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强大或衰弱或共存,从而更新并诞生了更多的多样文化形式。

二、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职责

政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之一,应对各个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普查,深入挖掘并提高陕西省非遗的多样性分析。建立非遗的保护机构和专员制度,从根本上指引保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应尽快出台更加全面细致的法律法规,规范包括政府部门、传承人、开发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避免相关部门或开发机构因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对非遗进行盲目开发。

2、优先保护濒危项目,重点开发优势项目

对于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要及时进行保护,采用宣传、拨款等措施进行优先保护,及时让民众发现这些即将失传的非遗的价值。而对于一些具有开发优势的项目需要加大宣传,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传承中对非遗进行保护,同时对其传承人进行重点扶持,创办相应的学习课程,为传承创造各种必要和有利条件。

3、合理规划非遗的空间布局

鉴于目前全省非遗分布的非均衡性,关中平原地区多,陕北陕南山地丘陵地区少;区域中心城市分布多,外围边缘城市分布少。根据非遗的分布以及非遗类型的构成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区,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形成非遗“百花齐放”局面,打造各地独特的非遗旅游文化项目。

【参考文献】

[1]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 经济地理, 2015.35(6)175-183.

[2] 方嘉雯.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J]. 人文地理, 2013(3)64-69.

[3] 柴国珍, 孙文学.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重心移动分析[J]. 文化遗产, 2010(2)6-11.

[4]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07)141-148.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政策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