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有关生态论述探析

2019-06-28董军王利敏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中国梦习近平

董军 王利敏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习近平生态的论述历史形成,阐释了“中国梦”与习近平生态论述的有机结合,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之作;有利于“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 中国梦;习近平;生态论述;美丽中国

经济发展的动能和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的模式是不长久的和自毁灭亡的。在我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的要求。因此,基于“中国梦”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将有助于增强对“中国梦”内涵更加完整的理解,同时也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形成积极的推动力。

一、习近平生态的论述历史形成

1、理论来源

(1)马恩的生态学思想。在马恩生活的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他们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生态问题的根源,进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作为能量的储藏室和工具的原始屋保障了人类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来源。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友好的联系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使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优秀而古老的传统文化当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和生态思想。“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的原则是道家对自然尊重的表现;儒家“知天畏命”、“参赞化育”和“天人合一”的观点警醒世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也闪烁着生态之光,世间所有生物都需要被关爱和呵护,因为:“人与自身灵性,人与他人,人与其他生灵,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关系。”习近平在辩证继承这些古老哲理思想的基础上,他借用《朱子家训》中的话感慨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性问题不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个时期,都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非常关注资源利用、人口水利以及林业土地等有关生态问题,并倡导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以及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等生态举措;邓小平具有强烈生态和环保意识,关注“三废”处理问题、漓江水污染和三峡生态状况问题,反对盲目开荒和过量砍伐,重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江泽民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并一再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3]胡锦涛强调自然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把“绿色发展观”引入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

2、现实依据

(1)西方国家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把加快经济发展奉为共识,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唯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不断促使各个国家深入挖掘和开采自然资源。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有些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进而摒弃了节约能源资源的理念,淡化了环境保护责任,最终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解决能源消耗过剩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本国的生态危机,不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殖民主义侵略,极大地威胁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资本主义为自己播下了利益之风,却给全球带来了灾难的旋风。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众多生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夯实了坚固的基石,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促进了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生态危机不时在中国上演,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森林锐减、湿地破坏、酸雨和烟雾等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为此,习近平发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号召,强调要牢牢抓住人與自然辩证关系这一思想不动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就是在推动生产力的变革。

(3)习近平在地方执政期间有关生态治理的实际案列。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早在其在地方任职时就不断凸显。《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习近平在河北工作期间起草的,这其中强调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对生产力的促进和解放作用。这一时期正值“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改革初期,习近平突破单一经济思维超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殊为难得。在福建任职时,习近平强调:资源开发不仅仅与经济利益有关,社会和生态两个维度也要考虑进来,只有三者协调才能达到更好地发展。他五次到福建长汀,亲自指导、督促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经过持续努力取得显著成绩。这一系列地方工作的成就表明了习近平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精准把握。

二、“中国梦”与习近平生态论述的有机结合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限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因此强烈要求采取积极行动去促进社会的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美丽中国”向民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也向民众展示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雄心壮志,更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生态诉求的有力回应。“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关键组成,是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深化和发展,是力求构建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要求。

1、从“国家富强”来看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观”

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富强,这一根本保证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都需要坚定不移地拥护和贯彻下去,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政治才能民主健全完善、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各方面的成就日益突出下,生态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生态问题产生的最大原因在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过渡开采和浪费自然资源等方面。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原因在于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生产力才会得到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具有辩证的联系。要想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根据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实践。那种把生态保护当作经济发展对立面的思维是极其错误的,二者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这就是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观”的具体阐述。早在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时,习近平就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论断生动阐释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工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协同发展理念——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不断创造发展新优势。

2、从“民族振兴”来看习近平的“和谐生态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坚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民族振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实现民族振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更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物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去处理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对马恩“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学习、继承和领悟,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习近平谴责《自然辩证法》中某些地区的人为得到土地而对森林资源进行疯狂式毁灭的行为,对这些土地在今天因贫瘠荒凉而无法重新使用发出叹息。习近平进而指出: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习近平还把自然比作生命的母亲,呼吁人们培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自然秉持敬畏、尊重、顺应和保护之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习近平还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6]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休戚与共”思想的深刻理解,习近平表达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他这样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7]只有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和谐,才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合,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与振兴。

3、从“人民幸福”来看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

人民幸福是指人民需要的满足。“中国梦”与“个人梦”密切相关。实现人民幸福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人们更多的权益得到增强,特别是生态权益得到极大的保障。因此,习近平将民生与生态结合起来,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强调良好的生态可以带给人民极大的幸福和庇佑,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习近平还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9]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关系,认识到只有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才能做到真正有效地改善民生。

三、习近平生态论述的重要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之作

习近平生态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习近平主席从未忘记他的初衷,牢牢把人民放在心间,并用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破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这一创新之作是在虚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感化下,在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的熏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磨炼下,日益充实,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必将接受时代和人民的考验,进而创造新的生态辉煌。

2、有利于“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实现

“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指导。一方面,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意识形态领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无疑表明了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关切的决心和行动;另一方面,“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山清水秀、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是“中国梦”所要达到的目标。习近平生态思想中的生态生产力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其生态和谐观要求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大自然;生态民生观又始终将人民美好诉求放在心间,这一切都将有利于“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实现。

3、有利于推动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习近平生态思想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在指导中国实际生态问题的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优秀的理论成果,有利于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升级转变,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更是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出发,它在促进公平、合理和双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并承担与本国能力相符的国际生态保护义务,为维护和推动全球生态朝着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加油”“加气”作用。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的产物,有利于为新时期我国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和社会提供强大方法指导,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研究习近平生态思想,对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5.

[4]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9.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6]习近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N].新华日报,2016-03-11(A1).

[7]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J].吉林环境,2013(5)2.

[8][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3、79.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中国梦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