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2019-06-27任燕妮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最富有内蕴和思想,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学科,在现在的初中教育里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求也极高,不管是校方还是教师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感受古诗词的情怀,在文学的故事里领悟人生”,语文这门课程的曼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给他们的人生和未来指引方向。本文将浅谈初中语文诗词和阅读等主要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学素养;古诗词;阅读
随着教育的普及,语文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不仅仅会让我们更加透彻的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还能给我们的思想和人生带来绝对的感悟。学生感受文学尚浅,对于言语的把握、文字的理解往往不够,因此教师要去擅于发现学生的不足,给他们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或是更好的去翻阅资料。学生在初中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只有让他们主动的去阅读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去尝试理解作者的用意去用心的体会每一句话所带来的启示,才能形成久而久之的积累。文学诗词的魅力往往不是一笔就能带过的,学生愿意去花时间去钻研就会慢慢的培养自己独特的文学素养,在初中这往往是很容易达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字词,也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学会揣摩语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是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一、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能性来源于未知性”,引导和鼓励多去尝试就会激发他们探索的能力,成就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过程,往往意义非凡的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教师要给学生们一个清晰的方向。文学素养的提高简单的说是多阅读优秀的作品,翻阅许多伟大作家留下的经典,比如《百年孤独》《红楼梦》。要知道知识不分国界,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留传于世必定有其充分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文学素养的积累则更是要求课外有丰富的阅读,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读出感同身受,文学来源于生活,从别人的故事里去看这个无尽的世界,在书的芬芳里感悟人生。对于中学生而言,课外活动的丰富会挤兑他们不少时间,而缺少了大量的机会去接触优秀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强行推荐学生几本具有人生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文学的美妙之处。学生通过阅读能培养整体把握、品味意蕴的良好思路。通过不断的阅读能够给学生的文学素养带来本质上的提高。习惯源于培养,教师要抓好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阅读思维,提高文学素养,进而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推波助澜的效果。
二、 注重诗词、写作
诗词是语言的升华,简短的诗句可以赋予作者的灵魂思想也可以将他的感情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而写作则是自我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反馈到他们身上,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深浅。因此教需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理解诗词和多去写作的意义。作为教师我建议,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诗词来把握词的韵调和语感,比如在中学有一篇《菩萨蛮》的词,不妨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以课堂上教师具体的讲解,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小山重叠金明灭”的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的女子形象,作者的用意和铺陈映入眼帘,整首诗词的基调也呈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温庭筠想要表达的情怀在朗读中也能得到体现,再比如经典的《醉花阴》这首词,教师对作者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情感经历进行剖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遍遍的朗读会让学生的语感得到稳步的提升,其中“人比黃花瘦”的瘦这一字,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能够切身体会到一个深秋时节妇人愁浓的等待夫君归来的抑郁和冀盼,其中不可言喻的悲凉和无奈之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育可以进行有声的朗读,可以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促进学生投入到诗词的欣赏中,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写作也是教师必抓的一个重点,不管是从考试形式里的分值之大还是对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兴趣,写作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讲解环节。对于初中学生的涉世尚浅,我们教师仍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写作,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视角,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文学作品里往往能够带来优质的文章。目前教学存在很多错误的做法是总结模板进行摘抄进行背诵,这是不可取的,没有付诸于真情实感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文学的感触需要细腻生动。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关注学生阅读的积淀,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达到优质的创作得到更好的新成效。
三、 总结
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语言文字的气息。语文是知识的桥梁,不仅培养了我们洞察世界的认知,更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思想,让我们更好的同他人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真真正正的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1]何艳婷.文学的魅力[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6.
[2]李时雨.诗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任燕妮,四川省达州市,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