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

2019-06-27卢素洁黄柱飞李大创曹理政农月勤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包膜肾脏恶性

卢素洁,黄柱飞,李大创,曹理政,农月勤

孤立性纤维瘤(SFT)好发于组织浆膜层,多见于脏层胸膜,发生于肾脏的SFT非常少见[1-2]。有关肾脏SFT影像表现的报道多为个案,缺乏系统报道,易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细胞癌、肾盂癌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肾脏SFT,探讨其CT特征,以期提高该病的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6年6月行CT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脏SFT的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0~67岁,平均47岁;主要临床症状:腹痛1例,腰痛和肉眼血尿1例,偶然触及腹部包块3例,体检发现3例。8例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

1.2 CT检查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i CT机,参数设置:准直器128 mm×0.625 mm,螺距0.985,FOV 375 mm×375 mm,距阵 512×512,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250~350 mA,层厚1 mm,层间距1 mm。扫描范围从膈下直至扫完双肾或病灶;增强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佛醇350 mg/ml,注射速率为3.0 ml/s,总剂量根据体重计算,注射对比剂后 25~30 s、60~80 s、180 s进行扫描,分别获得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图像,获得数据后传入工作站进一步处理。

1.3 CT图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共同阅片并达成一致意见,观察病变特征包括位置、数目、大小、形态、界限、密度、强化特点、周围血管和淋巴结等表现。

1.4 病理学检查 所有标本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CD34、vimentin、S-100、Bcl-2、SMA、EMA、Ki-67 等。

2 结果

2.1 CT表现 8例中,右肾6例,左肾2例;7例单发,1例多发有2个肿瘤病灶,共有9个肿瘤病灶。3个病灶位于肾中上极累及肾窦,2个病灶占据整个肾脏,3个病灶位于肾上极,1个病灶位于肾下极;7个病灶呈类圆形,2个病灶呈分叶状;病灶最大径2.8~17.6 cm,中位径8.6 cm。9个病灶均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平扫2个病灶密度均匀,1个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伴分隔,1个病灶密度稍高于肾实质;7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混杂密度,伴囊变、坏死,2个病灶边缘见钙化,1个病灶伴出血。增强检查6个病灶皮质期中重度强化,髓质期及排泄期持续性不均匀强化,呈“快进慢出”型,肿瘤实质部分与囊变、坏死相互叠加,呈“地图样”改变(图 1~2);3 个病灶皮质期轻度强化,髓质期及排泄期持续性不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型(图 3~4);增强检查 4 个病灶内囊变、坏死呈多灶性分布(图5)。3个病灶内见杂乱血管影,2个病灶压迫血管呈“抱球征”。所有患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周围结构侵犯及静脉栓塞。

2.2 病理改变 9个病灶术后标本见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包膜完整。标本切面呈黄色或灰白色,质韧有弹性,伴黏液样变、囊变及坏死成分,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疏密相间,致密区梭形细胞密集,稀疏区胶原纤维丰富,同时伴有间质血管(图6)。5个病灶为良性,4个病灶为恶性。恶性病灶核分裂相大于4/10 HPF,并发现较多异型性肿瘤细胞,肿瘤内有出血及大面积坏死。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灶 CD34、Vimentin、Bcl-2均阳性,S-100阳性 1例,Ki-67为1%~15%不等。

3 讨论

3.1 CT表现与病理分析 (1)形态学特征:肾SFT多数呈类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较大肿块可呈分叶状,肿瘤界限清晰,大小不等,压迫周围结构可形成假包膜。本组9个病灶病理均显示包膜完整,CT表现为边界清楚。而有学者认为,恶性SFT多包膜不完整[3]。本组4个恶性病灶均有完整包膜,笔者认为可能为肿瘤恶性程度较低,生长较慢,对周围结构压迫为主,未侵犯或浸润邻近结构。因此认为,单凭包膜完整来鉴定良恶性肾SFT存在偏面性。有文献认为,肿瘤直径>10 cm时发生恶变的几率增加[4]。但在本组中,直径>10 cm有2个病灶,良恶性各占1例,这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距,具体原因不清楚,有待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既往文献报道,单侧肾脏多个恶性SFT的病例[5],在本组中亦有1例存两个肿瘤病灶,病理为恶性,推测多个肿瘤病灶对恶性SF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2)密度:平扫小病灶一般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多数密度不均。病理上肾SFT肿瘤细胞疏密相间伴有纤维结构、间质黏液样变及“鹿角状”血管[6],瘤细胞密集区排列紧密,CT通常表现为等、稍高密度,同时病灶内肿瘤细胞稀密相间,稀疏区胶原纤维可发生黏液样变性,CT表现为稍低密度,合并囊变坏死表现为更低密度,少部分肿瘤可伴出血或钙化表现为高密度。有文献认为,肾SFT钙化少见,但肾SFT伴钙化提示恶性几率增加[7]。本组2个病灶伴钙化,病理为恶性,符合文献报道,说明钙化对诊断恶性肾SFT有意义。李辉等[8]认为,恶性SFT常伴出血或较多液化坏死。在本组研究中,确诊为恶性肾SFT的4个病灶,均有较多液化坏死,其中1个病灶伴出血,这在肾SFT中是较少见的,说明出血和较多液化坏死对恶性肾SF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3)强化特点:肾SFT强化方式与肿瘤组织成分有关,主要包括肿瘤血管、瘤内细胞密集度、纤维成分的比例以及是否伴黏液变性或坏死囊变。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持续性强化,强化程度轻、中、重度不等。病理上肿瘤细胞呈稀疏区与丰富区交替分布,稀疏区可见胶原纤维丰富及黏液变性区,肿瘤细胞及血管较少,CT表现为轻度强化;肿瘤细胞与纤维成分比例相当,间质富于血管,CT表现为中度强化;肿瘤细胞丰富区伴血管样外皮结构,纤维成分较少,CT呈重度强化。本组3个病灶增强皮质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髓质期、排泄期进一步强化,呈“慢进慢出”型,病理上肿瘤细胞间见薄壁血管,间质胶原化或粘液样变;6个病灶增强皮质期中重度不均匀强化,髓质期、排泄期持续性强化,呈“快进慢出”型,病理为肿瘤细胞致密、血管丰富并伴大量胶原纤维。肿瘤内常伴囊变、坏死,增强检查不均匀强化的肿瘤实质与无强化的囊变、坏死相互叠加形成“地图样”改变,本组有6个病灶表现该特点。本组3个病灶于肿瘤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与病理上血管丰富、血管腔扩张的特点相符,因此认为,肾肿瘤内杂乱的血管对SF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另外,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增强检查后有4个病灶囊变、坏死分布于肿瘤各处,笔者称之为“多灶性分布”,不同于其他肾肿瘤囊变、坏死多为中心分布,这对肿瘤的鉴别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图1~6 患者肾CT影像及病理检查典型表现

此外,笔者参考肾上腺增强检查后相对洗脱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对本组9个病灶增强检查后各期CT值进行统计研究,发现肾SFT相对洗脱百分比(CT值排泄期-CT值皮质期/CT值排泄期×100%)均<50%,这对SFT的诊断可能有一定帮助。但本组样本量偏小,“多灶性分布”及相对洗脱百分比<50%这些特征还需今后收集更多病例验证。

3.2 鉴别诊断 与肾脏SFT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肾细胞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伴有中心坏死,增强检查呈“快进快出”型,可伴有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2)肾盂癌:发生于肾盂,多浸润性生长,可侵犯输尿管及肾实质,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血尿;(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通常含脂质,乏脂肪区强化程度高于肾SFT;(5)嗜酸细胞腺瘤:多位于肾皮层部,一般无出血、坏死,增强检查出现中央星状瘢痕和轮辐状强化;(6)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往往体积较大,浸润性生长,伴有液化、坏死,增强检查呈蜂窝状、花环状及分隔样强化为主。

肾脏SFT临床特点隐匿,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中年人肾脏发现边界清楚的肿块,有包膜结构,病灶见囊变、坏死“多灶性分布”,增强检查肿瘤内见杂乱血管并呈“地图样”持续性不均匀强化,增强后相对洗脱百分比<50%,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如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伴钙化或肿瘤体积较大伴有出血或较多坏死成分,需警惕恶性的可能。

猜你喜欢

包膜肾脏恶性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哪些药最伤肾脏
凭什么要捐出我的肾脏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