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钢新1号高炉提高煤比实践

2019-06-27高立波

中国钢铁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钢焦炭煤粉

高立波

1.概况

当前,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降本增效成为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炉喷煤不仅能降低高炉焦炭使用量,同时也可以减轻高炉冶炼对炼焦煤的依赖,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新1号高炉为本钢特大型高炉,2008年10月开炉,有效容积4350m3,高经比1.988,为矮胖型高炉。该高炉设计送风采用四座霍格文氏改进型内燃型热风炉;高炉设计采用串罐式无料钟布料;采用环形出铁场共4个铁口,送风风口为38个。新1号高炉自开炉以来,先后经历了“漏斗加平台”,即边缘气流和中心气流均匀发展和“中心加焦”两种操作制度,顺行状况一直不稳,高焦比、高燃料比、低煤比始终困扰着新1号高炉(见表1)。

2.提高煤比的措施

2.1 精料

高炉稳定顺行的前提是精料,同时精料也是高炉提高煤比的前提条件。随着高炉喷煤的不断提高,焦炭在炉内作为发热剂和还原剂的作用逐渐被煤粉所取代,炉内的焦炭越来越少,高炉料柱透气性逐渐变差。因而,高炉下部焦炭的骨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焦炭热强度,对料柱透液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2009年,由于生产设备频繁故障以及原燃料供应质量变差,高炉顺行受到很大的影响。2010年在原燃料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的条件下,新1号高炉顺行逐渐转好。

2.1.1 改善入炉烧结质量

烧结矿在入炉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际生产中烧结比例能够达到70%以上。新1号高炉由于是在有限的场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占地面积小,主要依靠厂内265m2烧结供应。一旦遇到烧结机故障,必须通过车皮运输来保证供应,期间经过多次摔打,烧结矿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当中,只有通过改善烧结工艺,采用低温烧结技术,逐步提高烧结矿产量和质量,保证烧结矿品位稳定,同时使烧结矿FeO保持在7%-10%,MgO波动≤ 0.05%。另外要加强信息共享管理,在烧结矿配料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新1号高炉。

2011年4月,为进一步改善烧结入炉质量,又在高炉烧结矿槽方面做出了改进,陆续对高炉烧结槽9个烧结筛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上ø5mm下ø3mm的双层棒条筛更换为上ø7mm下ø5mm双层棒条筛。烧结筛下物从9%增加到13.5%,烧结矿入炉粒度得到提高,高炉灰铁比不断降低,高炉透气性得到改善,高炉顺行逐渐转好(见图1)。

表1 新1号高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及参数

图1 2009-2011年本钢新1号高炉灰铁比对比情况 kg/t

2.1.2 优化炉料结构

由于受成本压力影响,造成烧结矿粉品位不断降低,为进一步优化炉料结构,生矿使用量从5%增加到11%,既保证了综合入炉品位稳定,降低渣铁比,又减小了生铁成本带来的压力。目前,新1号高炉采用的炉料结构为:烧结矿70.5%+自产球团18.5%+外购块矿11%。在造渣制度方面,保证炉渣中MgO稳定在8%-10%之间,保证了渣铁流动性良好和生铁质量稳定,使炉缸工作活跃,热量充沛,为进一步提高煤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3 稳定入炉焦炭质量

新1高炉焦炭为焦化厂自产干熄焦。实际生产中由于焦四焦炭质量最好,所以采用以焦四焦为主,其余用焦三焦来补充。焦四焦炭和焦三焦炭在冷、热强度、热反应性和粒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保证高炉顺行稳定,除通过公司协调要求焦化厂生产稳定外,针对焦四和焦三焦炭进行定槽、定量入炉,在焦化厂生产条件稳定的前提下,焦四和焦三焦炭入炉比为3:1,避免因为焦四产量不足而造成的波动;为降低焦炭消耗,选择小于25mm小块焦与矿石一起入炉,布料时,小块焦布在炉喉边缘平台位置,远离中心,这样可以减少小块焦对中心和边缘煤气流分布的影响。由于小块焦粒级与矿石粒级相近,改善矿层的透气性,同时由于矿石和小块焦接触面增大,边缘矿石的间接还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2 提高高炉技术操作

2.2.1 上下调剂相结合,优化布料制度

(1)送风制度调整。新1号高炉自开炉以来,由于受炉况波动影响,实际风速245m/s,鼓风动能12450kg.m/s,始终处于中心难以吹透、炉缸不活跃的状态,经常出现风压冒尖现象,高炉风量不能长期稳定,高炉热源难以平衡。炉身9段冷却壁温度不稳,尤其当原燃料出现波动,焦炭质量变坏时,高炉经常出现异常。为此,新1号高炉将风口面积由以前的0.4720m2缩到的0.4686m2,通过缩小风口面积提高鼓风动能,同时,通过改进热风炉烧炉制度,使送风温度1200℃逐步提高到1250℃,使鼓风动能达到13500kg.m/s以上,这样中心气流活跃,中心料柱透气性、透液性得到改善;延长风口回旋区长度,促进了煤粉燃烧,边缘气流也得到了改善,炉身9段冷却壁温度趋于稳定,有利于渣皮的稳定形成。

(2)布料制度调整。布料制度是高炉冶炼中的重要技术,长期稳定顺行的高炉离不开好的布料制度。合理的布料制度应该根据不同高炉炉顶设备的特点,根据原燃料的物、化性能,通过调整装料,改变装入顺序和装入方法,调整批重的大小,改变布料溜槽的倾角、布料环数和料线高低等,控制炉料装入炉喉时的落点位置、堆积厚度、径向剖面形状、粒度和品种等的径向分布和圆周分布情况,以实现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充分利用煤气的能量并使炉料顺畅下降[1]。布料制度也要适应外围条件的变化,新1号高炉在开炉初期采用“平台加漏斗”的布料矩阵,中心不采用加焦技术。此种布料矩阵的采用初期,煤气利用率在49.5%左右,焦比和燃料比消耗较低,但对原燃料的条件和操作水平要求极高。由于新1号高炉原燃料条件变差,高炉入炉料质量逐渐减低,高炉顺行受到影响,风量不断减少,中心气流严重不足,料柱透气性变差,压差升高,高炉频繁出现管道现象,经常出现顶压冒尖崩料现象。针对新1号高炉原燃料特点,通过尝试中心加焦,人为创造一条煤气流通路,对高炉的中心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中心加焦对原燃料波动的适应性加强;采用中心加焦矩阵后,避免由于边缘气流过度发展而造成炉腹、炉腰等温度过高影响高炉寿命,同时也有利于渣皮的稳定。

实际生产中,中心加焦布料矩阵有利于高炉控制风量,促使炉缸活跃等,但燃料消耗高,燃料比通常在530kg/t以上。为进一步降低高炉消耗,降低生铁成本,新1号高炉在保持炉况顺行稳定时,采取以“中心气流为主,边缘气流为辅,稳定中间环带,扩大矿石批重,提高煤气利用”的调整思路,在中心加焦的基础之上对布料矩阵进行调正:⑴扩大矿角差,矿角差由10°扩展到13°来增加矿平台宽度,保证煤气流稳定;⑵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减少中心加焦量,布料矩阵由边缘气流温度控制在100℃,中心气流控制在600℃左右,保证边缘和中心气流均匀。经过调整后,煤气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稳定在47.0%左右,燃料比也降到515g/t(见图2)。

图2 本钢新1号高炉煤气流分布

(3)稳定焦窗厚度,扩大矿石批重,提高煤气利用率

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每个高炉都有对应的一个稳定冶炼强度,适宜的冶炼强度也是稳定送风制度的基本前提,强度高低与产量、焦比、质量等关系密切。本钢新1号高炉为了改善煤气利用,降低燃料消耗,矿石批重由115吨→119吨→121.5吨,最大增加到126t/ch。大批重的应用不仅稳定了冶炼强度,降低热源损耗,同时减少了炉料界面效应,更有利于高炉煤气流的稳定。随着煤比的不断提高,中心焦炭的透气性和透液性更显重要,同时焦炭平台对控制炉内O/C比、粒度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操作中,新1号高炉随着矿批的扩大,也保证了炉喉焦窗厚度在500mm以上。

2.2.2 提升热风温度,为提高煤比提供有力支持

伴随煤比的不断提高,喷吹煤粉加热、分解和裂化,使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大幅度降低。根据实际生产经验,每增加煤比10kg/t,约降低理论燃烧温度20℃-30℃。为保证适宜的理论燃烧温度,保证高炉喷吹煤粉的挥发物挥发和燃烧,就必须采用一切手段给予补偿。新1号高炉通过提高富氧率和提高风温,实现了这一难题。

风温的提高不仅补偿了喷吹煤粉所消耗的热源,而且有助于提高鼓风动能。经过新1号高炉实际计算,风温每提高50℃,鼓风动能提高900kg·m/s,这样既保证了喷吹煤粉的充分燃烧,同时也保证了炉缸热量充沛和活跃。

本钢新1号高炉配备了四座改进型霍戈文内燃式热风炉,高炉单位炉容的蓄热面积为88.7m2。针对煤气用量不足、烧炉时间短、风温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新1号高炉引进自动化烧炉系统,自动根据风温调整参数,使空气、煤气配比更加合理。在实际烧炉过程中掺加一定量的焦炉煤气,保证燃烧时间达到100分钟-110分钟,使热风炉能够充分燃烧,拱顶温度均能达到1280℃,拱顶温度提高,送风时间增加至100分钟。控制合理的废气温度在330℃-360℃,能够满足高炉高风温需求(见表2)。

2.2.3 富氧喷煤,提高煤粉燃烧率

生产实践证明,富氧率提高1%,理论燃烧温度提高35℃-45℃,喷煤量可增加13kg/t-23kg/t。由于富氧和喷煤对冶炼过程的影响大部分是相反的,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也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1]。同时富氧也为提高煤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适宜的理论燃烧温度是保证炉缸热量充沛活跃的基本条件。如果富氧率过高,而喷煤量上不去,将导致理论燃烧温度上升,炉况不顺,产生崩料、悬料;如果富氧率过低,则喷煤量过高,将导致煤粉燃烧不完全,会导致炉凉和高炉透气性变差,高炉操作长期处于超高压差状态,会影响高炉顺行。只有保持合适的理论燃烧温度,才能使风口前煤粉完全燃烧,高炉上下部热量才能分布合理[1]。实践证明,本钢新1号高炉煤比达到160kg/t以上时,富氧率控制在3.5%左右,理论燃烧温度达2200℃-2300℃,保证了风口区煤粉的充分燃烧。

2.2.4 稳定加湿,减少影响

鼓风湿分提高,由于水分分解吸热,从而使理论燃烧温度降低,影响煤粉燃烧率[1]。根据新1号高炉实际经验计算,1g/m3加湿影响理论燃烧温度9℃左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每次休风恢复全焦冶炼期间,加湿可以作为操作调整手段。高炉顺行期间,加湿控制在10g/m3-15g/m3。

表2 2012年新1号高炉风温及理论燃烧温度 ℃

表2 2012年新1号高炉煤比情况 kg/t

2.2.5 改进配煤工艺,提高煤粉燃烧率

(1)提高喷吹煤粉粒度

煤粉粒度越小,燃烧率越高。但是粒度过小,磨煤机产量降低,电耗升高。灰分熔点低,黏度较大的煤粒度过细,渣化早,容易堵塞喷枪[1]。通过实践摸索,控制煤粉粒度-200网目比例大于60%,-100目比例达到90%,避免了煤粉在风口结焦堵枪现象,同时满足了高炉工艺生产需求。

(2)增大烟煤和无烟煤混喷比例

实践证明,烟煤挥发分高,可磨性和燃烧性好,但发热量低;无烟煤挥发分低,可磨性和燃烧性差,但发热量高。通过实践摸索,新1号高炉将两种煤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实现混合喷吹,将烟煤的比例控制43%,使煤粉的发热值达到25000KJ/KG-29000KJ/KG,既实现煤粉安全经济喷吹,又增加了高炉稳定顺行。

(3)实现广喷、均喷、连续喷吹

利用热风炉烟气干燥煤粉,使煤粉水分小于1%;喷煤枪的角度由以前的7°变为5°,使输煤系统畅通。通过全风口喷煤、高压倒罐等措施实现广喷、均喷、连续喷吹;制定规章制度,督促管工及值班室人员加强对煤枪检查力度,发现煤枪破损和位置不正,及时调整和更换,避免磨坏风口而增加的高炉操作不稳定因素。

2.2.6 加强高炉操作,合理控制高炉炉温,实行低硅冶炼

冶炼过程充沛、稳定的炉温是保证高炉稳定顺行的基本前提,但是伴随高炉焦炭负荷不断增加和煤比的提高,过高的炉温反而不利于高炉的稳定顺行和降低生铁成本。

针对本钢新1号高炉实际生产情况,在炉况稳定期间要求全风温操作,杜绝工长随意调整风温;实际操作中注重各班料批的稳定,避免因为各班料批不一而产生的热源波动;日常操作中要求全风作业,并保持风量的统一和稳定;实行炉温趋势化管理,每个班对本班炉温进行班前预测,班中调整。新1号高炉恢复炉况期间[Si]的控制范围为0.5%-0.7%,物理热在1505℃以上,确保炉缸的热储备,使炉缸的活跃程度得到改善,加快了高炉的恢复进度。通过及时调整热制度,新1号高炉[Si]的控制范围为0.4%-0.55%,物理热在1500℃以上,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炉和炉况长期稳定顺行。随着原燃料条件的改善、负荷的增加,今后新1号高炉的煤比将进一步提高,炉缸活跃程度将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可能具备低[Si]冶炼的条件,炉温将降到0.3%-0.4%的水平。

2.2.7 加强炉前出铁操作

随着焦比降低、煤比提高,高炉对出渣、出铁要求也会逐渐提高。为此,本钢新1号高炉严抓炉前操作,杜绝铁口冒泥、稳定打泥量在215L以上,保证铁口深度在3.5m-3.8m,每天出铁次数控制在9-10次,减少铁口难开及打不开次数,并制定严格的炉前考核制度;对炉前出铁设备进行改进,加强渣铁沟检查,减少渣、铁沟耽误次数;实行“零间隔”出铁,减少炉内存渣铁次数;积极协调运输调度,进行连续续罐出铁,做到铁罐不满不走,大幅度提高铁罐的利用率,同时减轻铁水运输劳动强度。

3.结语

本钢新1号高炉为提高煤比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实际证明:精料不仅是高炉稳定顺行前提,同时也是提高煤比的首要条件;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制度,有利于高炉长期的稳定顺行;改善煤粉燃烧的措施和混合喷煤技术,是实现高煤比的有力条件[2]。严抓炉前出铁,为高炉降低焦比、提高煤比提供了有利支持(见表2)。

猜你喜欢

本钢焦炭煤粉
高炉喷吹煤粉添加助燃剂生产实践
集中供热煤粉热水锅炉房设计要点
2020年我国累计出口焦炭349万t
昆钢2500m3高炉使用劣质焦炭生产实践
煤粉锅炉粉仓爆炸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煤粉炉中煤粉爆炸机理及防爆措施探究
2019年我国出口焦炭652.3万t 同比下降33.1%
焦炭塔管线开裂原因分析
红马甲红山城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