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审计费用溢价与审计质量
2019-06-26高增亮张俊瑞
高增亮 张俊瑞
摘 要:以2003-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量当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审计费用溢价现象,然而更多的收费却伴随着审计质量的下降。研究结论对于在市场危机环境下进行审计风险管控和审计市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审计费用;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9)02-0112-06
一、引 言
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相关行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直至2011年底才显露复苏迹象。宏观而言,金融危机期间,资本市场融资困難,行业监管偏紧;微观而言,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迟滞,财务风险明显加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与业绩压力。以上种种因素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些客户的审计业务显著提高。金融危机期间,审计师是否会提高审计收费,如提高,是否能够避免审计质量下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以2003-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索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审计费用的变化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随着企业风险的增加,导致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增加,由此引发金融危机存在审计费用溢价的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明显提高,但是更多的审计费用却未能维持较高的审计质量,反而导致危机期间的审计质量下降。
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研究在金融危机期间,其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所受到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关于金融危机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2)以往有学者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审计收费溢价[1],本文的研究更进一步探索这种费用的增加是否能够避免审计质量下降,为该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一)审计风险、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审计风险的体现。Simunic(1980)的研究表明, 审计师的审计收费会随着客户经营风险的增加而提高[2]。Gul和Tsui(1998)发现公司风险与审计费用正相关[3]。张继勋等(2005)研究发现,公司担保行为对审计风险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越多的担保行为会促使审计师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4]。潘克勤(2008)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质量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5]。Carcello 等(2002)则认为,公司治理较为完善的公司更倾向于向审计师提出扩大审程序执行范围的要求,进而引起审计成本的增加[6]。
审计质量一直是审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7],有关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可能使得审计师必要时间、精力投入得到保证,对未来损失的顾虑也能够得到缓解,从而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审计质量。Srinidhi和Gul (2007)发现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印证了较高的审计努力与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关这一观点[8]。Gupta等(2011)研究表明在支付较低审计费用的公司中盈余管理更严重[9];第二,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可能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规避行为有关,即客户为获取无保留审计意见而付出更高代价收买审计师,进而损害审计质量[10]。
(二)金融危机期间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
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实证研究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究竟是因此得到提高还是被过度限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Xu等(2013)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危机做出的反应是提高审计收费和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倾向,并且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反应早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11]。Geiger等(2014)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破产出具持续经营意见的倾向显著增加[12]。而Ettredge等(2014)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削减了2008年的审计费用,这一费用的降低与盈余错报正相关[13]。
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张天舒和黄俊(2013)发现,在危机环境下,公司承担的经营风险越高,所需支付的审计费用也越高,该发现表明审计师事务所能够及时意识到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进而提高风险溢价水平[1]。路军(2010)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期间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参与了更为激进的盈余管理[14]。顾鸣润(2013)发现金融危机带来的宏观环境恶化并没有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在接受高质量审计师审计的样本中,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加严重[15]。
三、理论与假设
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需要根据必要投入和潜在损失来收取相应的审计服务费用。由此,审计费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审计成本,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全部投入的总和,是审计工作量的体现;(2)风险溢价,对预期未来可能发生审计失败而造成的损失(如法律诉讼、声誉受损等等)的折现价值[2]。
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下行首先会增加商誉减值的风险,提高了审计师确保长期资产得到适当的估值和报告的难度。其次,经济活动的整体萎缩,企业存货大量囤积,积压风险日益严重。再次,金融危机期间,由于经济环境恶化,管理层面临着空前的业绩压力。另外,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受到严重冲击:股市下跌使得企业遭受重大损失;企业的坏账风险大幅增加;最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使得出口受阻、销售困难、价格下跌,许多企业不得不减产、停工,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种种因素,都使得企业有动机在金融危机期间操纵盈余、粉饰报表。对事务所而言,一方面,审计风险提高,导致事务所预期未来可能面临的损失有所增加,从而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与此同时,事务所也可能会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降低审计风险,加大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为获取“清洁”的审计意见,管理层也更可能倾向于借助这一机会,通过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来购买无保留审计意见[6]。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金融危机期间会产生审计收费溢价。
对审计质量而言,一方面,为控制审计风险,事务所可能增加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追加更多的审计程序,审计收费溢价为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并提高了对其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的补偿,从这一角度讲,审计收费溢价将提高审计质量。而另一方面,如果异常高的审计收费反映的是审计师向客户的妥协、对客户收买行为的接受,那么审计师的独立性将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审计质量的下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a: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收费溢价会提高审计质量。
假设H2b: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收费溢价会损害审计质量。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 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
金融危机:定义变量CRISIS,当其为1时表示金融危机期间(2008-2011年),否则为0。
审计费用溢价定义:参照Huang等(2014)的研究,采用实际发生的审计费用与预期审计费用的差值来衡量审计费用溢价[16]。设定变量PREM(虚拟变量)来衡量是否存在审计费用溢价:首先对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期间的样本基于下文式(1)进行多元回归,得出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值,再将其他相关变量带入估计模型,计算出审计费用的估计值,最后用实际发生的审计费用与模型估计的审计费用的差值来衡量审计溢价。由于本文考虑的是“溢价”,因此,当二者存在差值且差值为正时,定义PREM=1,否则PREM=0。
接下来,定义虚拟变量CRISIS_PREM=CRISIS×PREM,该变量为1时代表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审计费用溢价的样本,否则为0。
2. 审计质量
(1)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采用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CC|)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17]。在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时,采用业绩调整的Jones模型分年度、行业进行估计[18]。(2)非标准审计意见。
借鉴Chen等(2010)的研究,如果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MAO)的概率越高,表明审计质量越高,反之则表明审计质量较低[19]。
(3)其他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还控制其他可能对审计费用、审计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文中变量的具体计算方式可参见表1。
(二)回归模型
1. 审计费用模型
采用式(1)检验审计费用与审计溢价的关系:
若α1显著为正,则表明与金融危机发生前相比,金融危机期间审计费用显著增加(存在审计费用溢价);若α1显著为负或不显著,则表明金融危机对于审计费用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式(2)还控制了其他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包括年度和行业的固定效应)。ε 为模型残差项。
2. 审计质量
分别采用可操纵应计绝对值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检验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即H2a、H2b。
(1)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
式(2)以|DACC|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检验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是否能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若α1显著为负(正),则表明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提高(损害)了审计质量。式(3)还控制了其他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和时间、行业的固定效应。ε 为模型残差项。
(2)非标准审计意见模型
式(3)以MAO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检验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是否能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若α1显著为正(负),则表明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提高(损害)了审计质量。
(三)样本选择
文章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参照已有研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样本筛选:(1)选取2003-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2008-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以及2012-2017年(金融危机后)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样本;(2)删除退市及被ST/ST*等样本;(3)删除金融业样本;(4)删除回归模型所需变量存在缺失的样本。最终用于数据分析的样本数为14885(公司/年度)。
五、实证结果
(一)样本概况
研究样本分属于17个不同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最多,约为43.27%,为避免估计偏差,取其两位代码,其他行业则取一位代码进行回歸分析①。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审计费用(LnFEE)的均值为13.48,标准差为0.85,表明各公司间审计费用的差异较大。可操纵应计绝对值(|DACC|)的均值为0.08,与现有研究非常接近。此外,有8.1%的公司(年度)收到了非标审计意见(MAO);29.9%的样本处于金融危机期间(CRISIS)。其他各控制变量与已有研究类似,为节约篇幅故不再赘述。
(三)审计费用模型回归结果
基于式(1)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F值为326.23(P<0.000),Adj.R2(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67.7%,表明模型统计意义显著,整体解释能力较好。主要变量CRISIS的系数为0.075,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审计质量模型回归结果
1.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
基于式(2)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模型(1)所示, CRISIS_PREM的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金融危机期间的审计费用溢价与可操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审计费用溢价未能阻止审计质量下降。
2. 非标准审计意见模型
基于式(3)进行Logistic回归(稳健型标准误)。回归结果如表4模型(2)所示,当因变量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模型的LR x2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似然比检验值等于102.677),Pseudo R2(伪R2)为42.1%,表明其统计意义上显著,整体解释能力较好。CRISIS_PREM的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审计费用溢价会显著降低事务所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审计质量显著下降。
六、稳健性检验
由于正向操纵性应计和负向可操纵性应计所暗含的盈余管理动机有所差异[20]。本文区分了可操纵性应计的方向,并重新对式(2)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当因变量为+DACC(-DACC)时,CRISIS_PREM的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负),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审计费用溢价的样本更倾向于向上(向下)操纵收入增加型(收入减少型)应计利润,依然显示出审计质量出现下降。
出于稳健性的目的,本文还在公司层面对等式(1)(2)(3)的回归残差进行了聚类处理,结果依然稳健。此外,为检验公司规模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以总资产自然对数(LnASSET)的中位数为界,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组进行上述回归,结果类似。为检验公司产权性质是否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按照是否为国有企业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述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篇幅所限,实证结果未列示,作者备索。
七、研究结论
选取2003-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索了受金融危机冲击时,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审计费用溢价,但却未能避免危机期间审计质量出现下降。
本研究同时丰富了金融危机后果的相关研究和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将宏观因素(金融危机)纳入到了传统的审计定价(质量)模型中,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信性。
文章的现实价值体现在研究结论对于审计服务市场的指导作用:研究发现,事务所在金融危机期间虽然收取了费用溢价,但未能维持较高的审计质量;由于金融危机期间事务所业务萎缩,独立性受损,审计质量更加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对事务所而言,当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时,增加收费只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切实保证审计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注释:
① 篇幅所限,样本行业分布未列示,作者备索。
参考文献:
[1]张天舒, 黄俊. 金融危机下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的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5):81-86.
[2]Simunic D 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18 (1):161-190.
[3]Gul F A, Tsui J S L. 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and debt monitoring hypotheses:evidence from audit pri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24(2):219-237.
[4]张继勋, 陈颖, 吴璇. 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分析——沪市 2003 年报的数据[J]. 审计研究, 2005 (4):34-38.
[5]潘克勤. 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 CCGINK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06-112.
[6]Carcello J V, Hermanson D R, Neal T L, et al.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fee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19(3):365-384.
[7]DeFond M, Zhang J. A review of archival auditing researc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8(2-3):275-326.
[8]Srinidhi B N, Gul F A.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uditors' nonaudit and audit fees on accrual quality[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24(2):595-629.
[9]Gupta P P, Krishnan G V, Yu W. Do auditors allow earnings management when audit fees are low?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10]曹瓊, 卜华, 杨玉凤, 等. 盈余管理, 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J]. 审计研究, 2013 (6):76-83.
[11]Xu Y, Carson E, Fargher N, et al. Responses by Australian auditors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Accounting & Finance, 2013, 53(1):301-338.
[12]Geiger M A, Raghunandan K, Riccardi W.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U.S. bankruptcies and going-concern audit opinions[J]. Accounting Horizons, 2014, 28(1):59-75.
[13]Ettredge M, Li C, Emeigh E. Fee pressure and audit quality[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4,39(5):247-263.
[14]路军. 金融危机前后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5(5):90-96.
[15]顾鸣润. 金融危机、审计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4):154-157.
[16]Huang H W, Raghunandan K, Chiou J R, et al. Fee discounting and audit quality following audit firm and audit partner changes:Chinese evidenc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5, 90(4):1517-1546.
[17]Reichelt K J, Wang D.National and office-specific measures of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and effects on audit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48(3):647-686.
[18]Dechow P M , Sloan R G , Sweeney A P .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2):193-225.
[19]Chen S, Sun S Y J, Wu D. Client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s, and audit quality in China:an offic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leve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1):127-158.
[20]Ashbaugh H, Lafond R, Mayhew B W. Do nonaudit services compromise auditor independence? further evidenc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 78(3):611-639.
(責任编辑: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