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警务应用于现代警务的思考

2019-06-26韦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数据挖掘

关键词 数据警务 数据挖掘 数据应用

作者简介:韦炜,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公安学、治安学。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02

隨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入了更为高级的阶段,在综合运用智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关联性的分析,从而对警务活动中的人、事、物、时、空的关系和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进而影响警务活动,重塑警务工作流程,这是随着现代警务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警务运行模式,公安机关数据警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警务决策部署,影响基层民警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着公安工作全面转型升级。

一、建构“数据警务”的背景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切活动随之而来产生的数据已经成为超出常规数据库所存储的数据,已经成为数据库的集合体,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动态数据蕴藏着巨大的应用价值。现代警务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类数据处理和应用已经对警务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大数据广泛应用催生公安数据警务

“有行动就有数据”,在互联网技术下,围绕人类形成的文字、语音、图像、视频以及各种电子传感器、互联网设备所收集产生的各类信息,以及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管理各种组织机构产生的各类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基本因素,以上数据信息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对个人现实生活中基本身份信息、家庭情况、个人爱好、交往人员以及所有围绕其产生的一切活动做到复原对照,进而对人类以及现实社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和作用。个人信息所产生的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成为未来社会新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了公安数据警务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二)数据警务的产生为警务战略发展带来了新的领域

如何驾驭庞大的数据集,如何利用数据为警务活动决策和执法执勤活动带来警务模式的改变,从而对传统警务战略向现代警务转变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合牵引力,是当前警务战略中必须直面的关键所在。公安机关以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战略等多种警务战略是以传统数据为基础,其数据本身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指向性、片面性,且仅是为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专项斗争服务的。这与现代警务中的思维理念、机制模式、流程衔接等因素产生冲突和矛盾。公安机关警务战略必须积极适应数据警务模式,以大数据应用和“大情报”研判为平台,提升警务战略支撑力,切实解决警务资源整合难、高精技术支撑难、精准预警防控难等瓶颈性难题,探索构建“准确预警、精确打击、智能作战、主动防控”警务战略模式。

(三)现代警务发展需要数据警务深度融入

现代警务的关键因素就是要顺应信息化高速发展态势,用智能化、便捷化、网络化手段打破以往部门之间、警种之间联通障碍,把各区域、各环节所产生的警务数据整合到统一的网络,使用统一的云端计算方式,运用智能化的分析测算,产生警务决策,为现实执法服务,并且要将数据警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作为现代警务的常态模式。公安机关根据社会治安新形势新特点和警务空间差异,在打击、防范、控制、服务等警务活动中全面采集和高度整合海量数据信息,重点是从数据采集、查询、研判、预测四个环节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全方位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数据碰撞比对,梳理归类,智能分析,进而产生对警务实战、专项打击、专案侦查、治安防控等有指向性和高附加值的警务信息。把对数据的治理管控作为改变传统警务运行模式,优化警务活动流传环节和要素,破解警务执法工作中机制、体制和模式的顽疾和难题。

二、“数据警务”建构面临的问题

(一)思维观念的制约

部分基层单位和民警工作理念滞后,对“大数据”及其价值认识不清,对数据警务模式对破解警务工作难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二)管理体制的制约

公安机关沿用的国家行政部门的职级和管理体制下,数据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和整合,数据未能形成联结效应。各警种、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应用功能单一、操作复杂、难以共享,系统建设不成体系,严重影响实战应用效果。

(三)运行机制的制约

数据应用中重形式、轻内容,对数据信息综合研判、预警研判等方面缺乏创新,发现、预警、管控等重点环节无法有效打通衔接,制约了一体化合成化作战效率。

(四)基础条件的制约

受制于人才、技术、经费等方面因素,当前数据信息采集维护滞后,数据的挖掘利用层次较低,情报生产模式较少,数据价值密度低,导致处理成本高昂,技术的人才匮乏,制约了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三、建构“数据警务”的实践路径

“数据警务”必须基于智能化设备和高速互联网络的支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算法实现海量数据的碰撞分析,因此把数据警务运行模式与思维必须深度融入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与模式中去,建构科学完整的公安数据应用体系,优化警务运行机制。

(一)牢固树立数据资产意识,统一数据标准,夯实数据应用基础

“数据警务”为现代警务指挥、决策、调度开辟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实现途径,特别是对公安机关民警在应急处突、暴力恐怖处置、群体性事件、专项违法犯罪行动、社区治安防范中带来了更为高效的、预防式的决策和处置方式,基层民警必须尽快扭转警务工作理念,借力数据的强大力量开展警务活动。一是确立掌握数据就是掌握警务工作主动权的思想。民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警务工作中的人、事、地、物等各种基础数据是一种战略资产,是数据警务的基础资源,在执法工作中必须时刻收集与掌握围绕执法活动所产生的一切信息数据,善于用数据信息分析判断,用数据信息梳理分类,用数据信息实现管控效能的最大化。形成所有警务活动必须以数据为有效支撑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二是统一数据标准,科学资源梳理,夯实工作基础。在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交换接口等方面统一格式标准,确保上下内外联通顺畅,数据资源管理应用顺手好用。把涉及治安管控的人员、场所、物品以及围绕人员活动所产生的警情数据、案件数据、地点数据、图像、音频、视频数据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统一,制定标准统一的标签,不断完善各类数据信息的分类梳理和数量监控体系,解决数据重复采集、采集获取率低、数据错误率高等问题,才能夯实数据警务工作的基础。

(二)以数据深度应用挖掘为基础,建构大数据系统应用支撑体系

数据挖掘必须在智能指挥调度、智能比对碰撞、智能犯罪预测、人脸识别比对、人群热力图检测分析、警用装备管理物联网等“智慧警务”系统中才能发现趋势、找出规律、科学预警。因此,数据警务必须基于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打造适用警务执法活动的信息数据综合应用系统,适用移动警务终端的大数据应用支撑系统,面向全警提供數据服务。

1.建成一体化开放式多功能的警务云服务运行平台。从整体上提升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依托云平台推动警种业务流程再造,模块化服务。

2.以现有情指中心为基础,建成公安“大数据服务中心”。存储、收集、汇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行业、互联网等各类信息数据。确保在统一维度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输出全程自动化,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秒分时日动态更新,随着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点随时更新警务数据,形成数据之间的关联延伸联动。

3.根据不同警种、部门实战需要,建成数据警务综合应用体系。一站式集成大数据+反恐维稳+警务综合+侦查打击+治安防控+服务民生+警务监督等多维度应用体系。在“人、地、物、事、组织”等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动态化、精准化数据警务应用体系。

4.建构移动警务终端应用体系。加大移动警务终端的创新研究,重点研发集移动办公、快处快查、及时通信、防护控制、服务群众、执法办案等业务功能于一体移动警务终端,满足警务人员随时随地的通信和信息需求,提升单警综合作战能力。

(三)数据警务深度融入警务运行各个环节,优化警务机制

通过数据警务在案件统计分析、指挥调度、视频监控、警情统计分析与数控终端有机结合,优化警务运行机制和流程。

1.建立健全“情指勤一体化”机制。以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移动警务终端为核心建立统一的机制。各中心、系统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相互支撑,形成数据预测、反馈、评估的警务闭环运转,确保勤务一体化运转。

2.建立健全合成化侦查打击机制。在情报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刑侦、技侦、网侦、图侦、大情报和治安等警务资源,形成合成作战打击机制。

3.建立健全信息化治安防控机制。以视频探头、电子围栏、信息采集、人像识别功能为主,构建街面巡逻防控、城乡社区村庄防控、边境通外山口要道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技术视频防控、网络社会防控、区域警务协作、水陆空一体治安防控机制。

4.建立健全便捷化管理服务机制。以数据中心和综合应用平台为依托,在线下逐步实现窗口服务24小时自助办理,在线上实现“互联网+治安管理服务”便捷化。打造成公安业务O2O(线上对线下)一体化便捷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鲍晓艳.深化大数据警务建设路径的思考[J].公安教育,2018(9).

[2]李国军. 论大数据驱动下的预测警务创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数据挖掘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数据挖掘技术在打击倒卖OBU逃费中的应用浅析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诊疗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数据挖掘的分析与探索
数据挖掘技术综述与应用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LIS数据共享的开发实践
高级数据挖掘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