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惯习”视角下父职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

2019-06-26林恬怡陆卫群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场域

林恬怡 陆卫群

关键词 场域 惯习 父职参与 婴幼儿照料

作者简介:林恬怡,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学硕士研究生;陆卫群,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殖健康、性别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82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的“独生子女”政策,大大的加快了男女平等的进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在全部劳动参与中的占比。目前,职场女性的增加与传统的“密集母职”产生冲突,核心家庭中新生婴幼儿的照料问题较往常更为严峻,在“双职工”家庭中较难调和女性家庭与工作的矛盾。与此同时,“父职参与”现象开始出现,男性参与照料工作的体会与动机又与女性不同,有其独特的解释。

关于男性在婴幼儿照料中的参与研究,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会”话语,认为父职参与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智力机会,提倡父职参与的优越性,但往往“父职缺位”的现象却是常态;二是采用传统的视角,提出父亲的角色正从传统的上下权威关系向平辈关系转变,部分父亲能够主动的投入婴幼儿照料中去,但是社会中对于父职参与的传统态度是负面的。 这些观点富有见地,但忽略了父亲个体的生命历程及其自发产生的选择,缺乏对社会行动者自身的意义世界及人生经历的解释。

由此,本文引入“场域——惯习”理论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社会性别如何型塑婴幼儿照料工作的机会和空间?父亲采用何种行动来应对,并且如何解读他的参与经历并赋予其意义?明知个案调查会存在代表性的诘难 (费孝通,2001),但本文依然采用个案调查,以通过“深刻的片面” (徐勇等,2002)来展示L先生参与儿童照料的内在逻辑及其能动性和互动结果。

个案的基本情况如下:L先生生于1986年,福建福州人,已婚;2009年大学毕业后出国,2013年回国;女友是大学同学,回国后结婚;育有一儿,2015年出生,现读幼儿园小班,现与妻子父母共同居住于福州;家中经济状况良好,妻子在证券公司上班,他为自由职业者,年薪10-20万元左右。原生家庭四人,父母及弟弟,弟弟1989年出生,高中毕业。

二、男性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

(一)“自己带最放心”与情感依恋

L先生认为自己更多的参与照料孩子,是因为自己的效率比妻子高。其实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父亲对于承担照料孩子的工作,没有赋予浓厚的性别分工概念,认为这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可能正在面临着社会性别定位重构的状况。L先生说“现在男女不平等呢,是男的不如女的”。因此,虽然在自嘲男性地位下降,但是实际上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参與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雷厉风行的父亲认为自己来照顾小孩时,能够更加高效,以致更好安排自己时间。这其实是父权对自我的肯定,父亲的性情倾向也会影响父职参与的程度。

“YJ的父母跟我们一起生活,孩子跟他们感情自然浓一些。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得远,有时候我提出要不要他们带一阵子,他们觉得没空就拒绝了,他们还怕我生气,其实我只是担心他们以后没有感情了,我自己带还更放心哩。”可见,“带孩子”这件事,既体现了父职在婴幼儿照料参与中的主动选择,又体现了男性在父职角色的体验下的成长。其次,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大都来源于父母在场,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也成为了父母的牵挂。L先生强调自己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此时男性的他处资源在孩子面前,未显现出诱人的资本优势。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以往看来牢不可破的传统性别分工正在松动,其实许多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固化,是来源于社会的舆论以及另一方的缺位。

情感依恋为亲子关系带来转机,在大多数“父职缺席”场域中成长的孩子,其与父亲的矛盾会高于母亲,而在“父职参与”场域下形成的亲子间情感依恋,加强了家庭的联系。 反过来,孩子也在改变父母,L先生回忆夫妻双方一直比较“宅”,但是有了孩子后,他们经常周末出游,可以说也许正是父亲参与了儿童的成长,为家庭的良性运作奠定了时间与决策基础。

(二)“二次为父”与转移补偿

父亲的教育技能来源,不应忽略父亲自身的成长历程。在主干家庭还是主流的时代,“父职缺位”是常态,传统观念中的“长兄如父”观念强烈。“我一直感觉我现在像是第二次做爸爸。以前爸妈忙,妈妈对我和弟弟的照顾是阶段性的,爸爸就几乎没有怎么管过我们。自己开始有点长大的意识之后,就像有了使命一样。可能这就是‘长兄如父吧,阿翔(弟弟)调皮,我就觉得我得管着他,一言不合就打,结果也就没管好。现在自己有了小孩,就会反思,现在经常会想起这些事,对儿子好就觉得是对弟弟的补偿。”可以看到,在中国目前的家庭发展阶段来看,从传统的文化观念以及由血缘联结起来的兄弟情感出发来反思自己的育儿经验案例存在个体差异性,往往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父亲身上较多出现这一特征。

另一方面,L先生对儿子的照料技能还来源于自身成长历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在问及如何陪伴孩子和教育经验时,他思考后总结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痛点和快乐点,这样会比较明白他(儿子)什么阶段需要什么。”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积累教育资本,总结经验,实现场域变化后的成功转型,他们既有压力,又乐在其中。事实上,当前家庭父亲已逐渐从养家者向养育者角色的转变。

猜你喜欢

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