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
2019-06-26王伟
王伟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的优化和改革,教师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结合学生性格特点与认知能力,情景教学法的开展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写作教学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写作教学 应用
引言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日常教学中做起。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程度,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在情境中体验情感、分析写作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注重词汇量积累,最终实现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看,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学生对人物情感把握不准确,甚至存在情感短缺的问题。如此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导致出现学生畏惧写作、无话可说、无情可表的现象。学生在写作中也无法写出具有丰富的情感、条理清晰的文章。目前学生对作文情感缺失的反思不足,过多依赖范文,导致作文空洞乏味。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写作教学需准确把握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巧妙应用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加强情感体验,丰富写作题材,锻炼写作能力,将情感与个人见解融入到写作中。例如,以《背景》为写作训练,教师借助情景式教学来开展,首先让学生分享最令自己记忆深刻的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件,随后将学生分小组扮演《背景》中的人物现象,将故事情节还原。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父亲肢体、语言、形象的模仿,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以父亲的角度来了解父爱的深切,从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如此学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真挚的情感,且学会刻画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描写的方法与技巧,最终掌握撰写人物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使之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遇新不惧①。
二、视听结合,立体感观
作文写作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真实的体验与直观的感受之上,缺乏真实体验而一味模仿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制约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其试听结合的教学优势将其应用于实际写作教学中,以立体化的方式感观的方式将富有生气和情感的写作教材展现出来,再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冲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苏州园林》为写作材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苏州园林的写作手法,感受园林独特的魅力,体会中国园林艺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从而完成初步写作。仅仅是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内涵,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为学生展现出来,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园林的魅力与价值。同时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作文实践中。教师在讲解文中说明文写作技巧时,可利用微视频等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文章精髓②。
三、课外实践,思想感悟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丰富的素材积累上。如此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字词句,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之外,同时还需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不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感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以“学雷锋精神”为题作文写作,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组织学习雷锋精神为题的实践活动,参与交警指挥,帮助交警指挥过路车辆。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交警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义工活动,帮助社会独居老人打扫卫生等实践,使学生感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有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自身的亲身经历与感悟记录下来,如此不但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情感,从而写出富有内涵的作文③。
结语
初中写作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除了日积月累之外,同时对教师教学方法也是极大的考验。通过实践证明,將情景式教学法融入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可起到明显的效果,不但可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乐趣,通过情景设置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情感的体验,同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符合初中学生的多重特点。
【注释】
① 曹秀婷.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OL]. 学周刊,2019(07):141.
② 俞正榕. 情景教学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汉字文化,2018(19):89-90.
③ 赵文静.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教研论丛,2018 (09):46+50.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