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哲书画艺术辑评

2019-06-26杨仁恺,葛鸿桢,吴振锋

中国书画 2019年5期
关键词:纸本草书笔墨

友人魏哲同志书画兼擅,从传统入手继而出新,自成风貌。于同辈中独树旗帜,备受爱戴,盖有由也。

—杨仁恺

魏哲于山水、花鸟、人物无不涉猎,均逸笔草草,属文人墨戏一格。这不仅与他三十余年来从不间断的速写日课有关,还与他对明清以来文人写意画的研读与审美取向有关。他所精熟的行草书法不仅为他的以书入画提供了强有力的笔法支撑,还为他对水墨与宣纸晕化性能娴熟的把握上提供了生动气韵的保障。因此,在他的绘画中,充满着大刀阔斧的狂草般的“大胆落笔”,使他的绘画作品充满着淋漓的元气。而他精绝的行草书法款识似乎又为其泼辣的绘画作品作出“小心收拾”的艺术效果,使书画浑然一体,气韵生动而大气磅礴。尤其在他的画面上出现藤蔓一类植物时,其神采简直就是狂草。

—葛鸿桢

魏哲 清心禅味 24cm×35cm 纸本设色

魏哲是在张瑞图的凌厉方折、大气流转中直探其最为深层处切入、化裁,逐步妙取浑成的。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以凌空取势,画中杀纸,加强线条的力度,在劲健与厚重中实现其块面对比,取势构成及刚柔虚实的有机结合。而在结字上,他弱化了张的峻整,而截取了毛泽东草书中的宽博欹侧,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堂堂君子之风,显得更为豪迈、放旷和自由酣畅。在他的近作中,尤其在斗方这种形式中,我注意到他经常一反张瑞图字密行疏的章法布局,以乱石铺街式的排满,随心所欲、任情恣性、豪雨如箭的笔致而造成的紧张感,让对比更为强烈,给人以震撼,更增加了草书的视觉魅力。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孙过庭、张旭、怀素,徐渭、王铎等历史上很多草书大家的影子,这也更证明了“老铁”书法上惊人的“胃口”和消化功能。难怪他有一方章曰“乱炖”。因此,在笔者看来,于一碗苦药里能发挥甘草的作用并不容易。魏哲能在张瑞图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比有的人从米芾、董其昌、于右任中走出来更难。因为它不仅需要作者的胆识及书法上的扎实功底,更是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条件,甚至是特有的技法。

—吴振锋

魏哲的书法擅多种书体,而以行草书最为成就突出。读他的行草书会感受到种奇肆跌宕之貌和清雅飘逸之气。

……魏哲的中国画是人物、山水、花鸟兼擅的。读他的画感受到的是在闲寂之境中的别有情趣。他的山水画不只是清新脱俗,而是有着内在的幽深和亲切。深山中的老屋、几棵曲曲的老树条、清溪上的老桥,写出了安静、空灵的境界。读之,一天的疲劳会消除,心中的烦扰会忘却,让人赏心悦目。他的花鸟画,笔墨情趣浓郁,一壶清茶、一枝寒梅、一名高士,有着似禅非禅、似道非道之境,于清淡超脱之中勾出无限的情趣。虽然,在他的笔下,景物是十分简略、平淡,但配之以优美动人的书法题词,相得益彰,使画面结构充实,意境升华。他的画是文人画,是书法家的画,写的是真实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追求和寄托。其实,魏哲是先画而后学书的。他发表的唐山大地震前后的一组速写就足以显示他早年的绘画功力。所以,他的画都是信手拈来,不需要刻意地创作,这既显示了他的功力,又显示了他的综合素养和心态。

—叶鹏飞

魏哲 晓妆初罢 40cm×39cm 纸本墨笔

魏哲先生的大作品能充分展现出浑厚、跌宕之气。他很注重横折的表现,让书法有穿透力,有力量感,又表现出一种金石气。同时我觉得魏哲先生书风在变、在丰富,一种温雅的、优柔的书风在鼓荡、在流溢。即便因为市场的要求要写一些书房对、小扇面,然而魏哲先生没有为之所左右,还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情、自己的功力、自己的文心。

—陈洪武

魏哲先生的书法,融合了许多东西。其早年潜心取法于右任,近期注重从明代中后期书法中寻找突破点。所以,其作品,前期较为圆融,近期偏于生辣……魏哲先生绘画,主攻花鸟,取吴昌硕、齐白石之笔墨精髓,清新、清雅、隽永,画面充满书卷气。他如此的功力和水准,令当今花鸟画界专业人士不敢望其项背。他之所以能达此境界,除了娴熟的绘画技巧,更与他的书法功力有关,也与他的修养有关。当下画界许多人,以为画画就是画画,所以一不习书法,二不读书,结果笔下的东西,只是“图画”,只是画面好看,究其内涵与气韵,却是难如人意、味同嚼蜡。

—马啸

魏哲 杏花香 23cm×40cm 纸本墨笔 2003年

我用八个字“笔酣墨畅,意趣盎然”概括魏哲兄的书法和中国画艺术。他的书法师法张瑞图、王铎等先贤,取势横向,笔多方折。我个人以为,在当代草书创作上取法张瑞图比较成功的非魏哲兄莫属。尽管表面看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型艺术家,但是他豁达、酣畅的草书恰恰表现了他激烈的内心追求和对艺术的真挚。他的绘画笔墨也非常有趣,而且非常精到,得益于他书法线条的精练纯粹。他经常带着本小册子,随时观察身边的景色人物,速写着他的印象,笔耕不辍。勤奋的创作终于造就了魏哲兄在书法绘画艺术上的杰出成果。

—白煦

魏哲 吉利万千 136cm×68cm 纸本设色

魏老师的书法艺术,有“三个完美”:一、“放意与精严完美结合”。魏老师不善言谈,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内心充满激情。无论多么纵意的作品,点画都是极其精微的,这里面包括破锋,无论如何“破”,里面都有内容。二、“学养与技法完美结合”。魏老师是学养非常深厚的人,除了书画史论之外,在文学、鉴定等方面都有涉猎与见地,修养非常全面。在技法下过大功夫。笔法精准,技术完善。更令人称叹的是:其学养很好地融入作品中,技法又能完美地把学养体现出来。三、“古典与当代完美结合”。魏老师从来不回避当代人的书法。关注当代人的书法创作及各种展览,包括年轻人的作品。有优点的地方他都去借鉴,从中受到启发。正因为“厚古不薄今”,所以他才能完美地结合古典与当代。

—张公者

魏老师是我特别钦佩的书法家。苏东坡诗中有一句话“刚劲含婀娜”,我觉得魏老师的书法可以用这五个字来形容。“刚劲”与“婀娜”在他的作品里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魏老师的画也可用苏东坡的诗来形容,就是“天工与清新”。他的画有一股清气,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清新俊雅。不像现在很多人刻意造作。魏老师的为人也可以借用李白的一句诗“飘然思不群”来形容。他和世俗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身上有一种高雅绝尘的气质,这种气质可以从言谈举止中见到,从他的作品中也能充分地感受到。

—朱天曙

魏哲先生追求的并不是激烈的观念变革,而是以稳健的姿态探索笔墨语言和造型特征在现代审美层面上的有机结合,尤其重视自己的艺术认识和情感抒发。他的作品线条遒劲连绵,方折有力,符合骨法用笔的真谛。再加上墨色的整体厚重,又能气韵生动,作品已经传达出很好的视觉效果。他的这种笔性,既观物又观我,得乎天然,天人合一。而且有了这种笔性,无论是面对古人,还是面对今人,就拥有了一种主动性,就能在作品中生发出艺术趣味—那么,他的风格就基本上确立了。

—任军伟

在同辈的书法家当中,魏哲先生不是年龄最大的,但是他参与了全国第一届书法展及以后的一系列重大书法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辽宁的“手札体”书风,在全国书法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魏哲先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和主要的组织者。活跃在那个时候的书家很多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而他依然在创作与相关活动的一线,在创作新手法新理念,甚至走在许多年轻人的前面。今天的展览是他最新的创作成果的呈现。他在一种狂放的笔墨中,隐含着对观念新的思考,隐含着对传统新的选择,隐含着对笔墨新的把握。尤其是其中几个小的书房对,他能在不过盈尺的空间中把书法的节奏、空间的布白等必须讲究的要素都处理得特别到位和耐人寻味。当然我个人更喜欢他的画。他的画不是简单的文人画。如果说文人画,可能会比较强调笔墨的形式,而他的画很生活化、趣味化。在造型上,也不是简单的文人画造型,他的画中还是有一种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哪怕是很简单的花瓶,从笔墨中能看到里面有层次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变化,我觉得这点难能可贵。

—朱培尔

魏哲 草书禅诗一首 35cm×35cm 纸本

书法需要技术,但书法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技术之后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人的主体精神弘扬。抒情就是最好的对主体精神的一种弘扬,这是魏哲先生的书法给我的一种最为深刻的感受。他从晋唐而求明清,其实就是追求自我主体精神弘扬的一种转变,是抒情的需要。抒情性是一切艺术区别于技术的关键所在,但至于说抒情所能达到的程度,这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也是一生的思考。魏哲先生的创作是对于这种理解最好的诠释。在魏哲的整体书法创作中,我觉得他追求一种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审美理想。他的书法强调表现,强调一种节奏与韵律,强调书写的纵横与恣肆,也强调起伏与开合。或许这种特点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种延续。

—陈宇

观魏先生作书,实在是一种享受。他在挥毫时,轻重、疾涩、使转、顿挫、翻折、绞转、腾挪、开阖,各种笔法技巧能随意调度,自由发挥,很像是用毛笔在做纸上的舞蹈动作。他的作品还有另一显著特征,那就是笔力雄强,字势开张,落笔如乱石崩云,以迅猛之势入纸,复能随势腾挪,任情变化,或转或折,或屈或伸。方劲的折线与委婉的曲线巧妙组合,互相配合,因势利导,在迅猛中有沉着,于劲速中显超逸。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穿插避让更显示出一种灵动之势与呼应联系。尤其是收笔,或顿或提,依势而行,有时戛然而止,留下几许震颤,有时一波三折,余音绕梁,气贯毫芒之间……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宗先生进一步指出:“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溟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我在魏哲先生的草书作品中感受最深的正是这种“舞”的精神。

—虞卫毅

魏哲 行草书笔底胸中十一言联 57.7cm×34cm 纸本

魏哲 爱莲说 59.68cm×23cm 纸本设色

魏哲 紫藤 137cm×270cm 纸本设色

魏哲 黄山印象 40.98cm×178cm 纸本设色

在创新与求变过程中,魏哲走的是书画相融、书画并进的道路,并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构成画面,将传统绘画中的理与法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呈现出现代性时代气象。传统的书画艺术的理就是其自身的原理与法则,是书画的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与中国文化息息相通。由此可以说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什么要强调行路万里路与读书万卷书等道理之所在。同样中国书画艺术的法就是技法与法则,是千百年来前辈书画艺术家们的高度总结。魏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深谙此道,在对传统的学习中他并没有照搬古人,而是将传统理法内化为自己的笔墨结构之中,让外在结构形式与古人拉开距离。魏哲的笔墨是多样的,或枯涩老辣,或刚劲苍健,或透逸空灵。其造型、质感、力度、韵律都是厚积薄发,以少胜多。他的笔墨看似徐渭、吴昌硕、齐白石,又不囿于某家某派。其笔墨的创造是源于自然规律的不同变化而形成的自家面貌。

—张铭

猜你喜欢

纸本草书笔墨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笔墨童年
熊明非作品选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兰华生作品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书法欣赏(草书)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