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朝对《登楼赋》的接受与辞赋创作*
2019-06-26刘思文
□刘思文
朝鲜李朝后期文人宋德相(1710—1783)《青阳县监朴公墓志》叙及墓主科考经历曰:“甫弱冠藻词蔚然,声名大起。入泮庠试,辄屈曹偶。戊午始举进士,其科作,人皆比之《登楼赋》。”①[韩]宋德相:《果菴集》卷十二,《韩国文集丛刊》第229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24页。下文引自景仁文化社《韩国文集丛刊》之文献,只标所属文集名、卷册与页码。又魏伯珪(1727—1798)《四书劄义跋》:“业诗者未暇读李、杜,业赋者未暇读《楚辞》,所谓疑义,尤为无俚。只读《风》《骚》“香山诗”数篇,《归去来》《登楼赋》数什,《岳阳楼》《养竹记》数十行,不患不足于场屋之用。”②[韩]魏伯珪:《存斋集》卷十,《韩国文集丛刊》第243册,第224页。据此二例可知,李朝后期《登楼赋》受到举子和文人推崇,得到广泛的传播。那该赋是如何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被接受的呢?
一、《登楼赋》东传朝鲜半岛及高丽朝的接受
据《三国志》《汉书》和《后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朝鲜大臣尼谿相参杀朝鲜王卫右渠后降汉,汉将朝鲜地化为四郡,中原文化随即传入朝鲜半岛。《梁书·东夷传》载:“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槃》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57页。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与中原交流频繁,《登楼赋》随《文选》引入朝鲜,成为国学教本。《三国史记·杂志第七·职官上》载:“国学,属礼部。神文王二年(682)置……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④[韩]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三国史记》(校勘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60页。公元958年,高丽光宗首开科举,将辞赋列入考试科目,直接推动了《登楼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徐居正(1426—1488)《东人诗话》卷下载:“高丽光宗始设科用辞赋,睿宗喜文雅,日会文士唱和。继而仁、明亦尚儒雅,忠烈与词臣唱酬,有《龙楼集》。由是俗尚辞赋,务为抽对。”⑤赵钟业编:《韩国诗话丛编》,首尔:太学社,1996年,第468页。可见,在官府与民间的双重推动下,赋文对朝鲜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
《登楼赋》传入朝鲜半岛后,王粲形象及赋文逐渐被东国人接受,开始转引于作品中,以抒发情感。如高丽中期文人李仁老(1152—1220)《竹醉日移竹》:“江山虽有异,风景本无殊。……新亭相对泣,数子真儿女。此君耻匏系,所适天不阻。何必登楼吟,信美非吾土。”①[韩]李仁老:《东文选》卷四,《古典原文·五言古诗·竹醉日移竹》,《韩国古典综合DB》,http://db.itkc.or.kr。李诗尾联反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句,表达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又如朴恒(1227—1281)《北京路上》“汉家信美非吾土,归梦时时落海东”②[韩]朴恒:《东文选》卷十四,《古典原文·七言律诗·北京路上》,《韩国古典综合DB》,http://db.itkc.or.kr。,郑梦周(1337—1392)《奉使日本二首·其二》“自知信美非吾土,何日言归放叶舟”③[韩]郑梦周:《圃隐先生文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5册,第581页。,亦化用《登楼赋》来抒情。
同为高丽朝人,李奎报(1168—1241)《李皇甫书记见和寿量寺留题》“居然中散懒,消却仲宣忧”④[韩]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五,《韩国文集丛刊》第2册,第447页。和《次韵吴东阁世文呈诰院诸学士三百韵诗》“主喜迎王粲,予深慕贾逵”⑤[韩]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五,《韩国文集丛刊》第1册,第338页。,李詹(1298—1351)《将赴乡拜牙州途中》“何暇登楼赋王粲,焚黄日夜望先茔”⑥[韩]李詹:《双梅堂箧藏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6册,第318页。,李穑(1328—1396)《谢中道廉使送酒二缸》“白首红尘尝海味,怅然高倚仲宣楼”⑦[韩]李穑:《牧隐稿》卷三十四,《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第490页。,李冈(1333—1368)《次郭谏议韵送崔德成持平分司旧京》“仲宣初作赋,贾傅独伤时”⑧[韩]李冈:《东文选》卷九,《古典原文·五言律诗·次郭谏议韵送崔德成持平分司旧京》,《韩国古典综合DB》,http://db.itkc.or.kr。,金九容(1338—1384)《惕若斋先生学吟集卷之下·荆州》“行到江陵忆仲宣,登楼赋语至今传”⑨[韩]金九容:《惕若斋学吟集》卷下,《韩国文集丛刊》第6册,第45页。和郑道传(1342—1398)《上辽东都司经历都事两先生》“风流落帽孟司马,慷慨登楼王仲宣”⑩[韩]郑道传:《三峰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5册,第318页。等,则引“王粲”“仲宣”“王仲宣”“仲宣楼”和“登楼赋”等典故表达思归与抱负未展之情。
可见,王粲《登楼赋》东传后,逐渐被高丽文人接受。
二、李朝时期《登楼赋》的接受盛况
经高丽朝的推广与传播,《登楼赋》在朝鲜李朝的影响日益提高,文人对王粲及赋文的接受表征,除引典“王粲”“登楼”“登楼赋”“仲宣楼”和化用字句“信美而非吾土”等入诗以寄托异乡漂泊与壮志未酬之心境外,还涌现了如《拟登楼赋》《次登楼赋》《拟王粲登楼赋》和《次王粲登楼赋》等一批拟赋,可谓广泛且深入的经典接受。这种接受贯穿整个李朝,于中、后期尤为明显。具体来说,可分如下几类:
1.引用典故
李朝赋常引“王粲”“仲宣楼”“王粲赋”“登楼赋”等典故表达心境。如李石亨(1415—1477)《蔚珍东轩韵》“思乡肯作登楼赋,把酒聊吟问月诗”⑪[韩]李石亨:《樗轩集》卷上,《韩国文集丛刊》第9册,第411页。,金时习(1435—1493)《排闷》“慷慨如王粲,离骚似屈原”⑫[韩]金时习:《梅月堂集》卷十四,《韩国文集丛刊》第13册,第313页。和车天辂(1556—1615)《奉使日本》“愁来徙倚仲宣楼,碧树凉生暮色遒”⑬[韩]车天辂:《五山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61册,第485页。,借“王粲”“仲宣楼”抒思乡之情。又如申钦(1566—1628)《次金冠玉韵》“虞翻去国身全老,王粲登楼赋几题”⑭[韩]申钦:《象村稿》卷十六,《韩国文集丛刊》第71册,第460页。,赵纬韩(1567—1649)《次钱起秋夜忆友人韵》“去国空题王粲赋,逢时虚老贾生才”⑮[韩]赵纬韩:《玄谷集》卷四,《韩国文集丛刊》第73册,第445页。,金尚宪(1570—1652)《沈狱送秋日感怀》“苏武几时终返国,仲宣何处可登楼”⑯[韩]金尚宪:《清阴集》卷十一,《韩国文集丛刊》第77册,第211页。,再如崔昌大(1669—1720)《稳城途中》“王粲登楼赋,岑参出塞年”①[韩]崔昌大:《昆仑集》卷三,《韩国文集丛刊》第183册,第59页。和申光洙(1712—1770)《呈李颖源》“王粲楼中同作赋,张骞槎上忽经春”②[韩]申光洙:《石北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231册,第349页。等诗文,均借王粲《登楼赋》典故寄喻思归之愁或壮志未酬之情。
2.化用赋文
文人与王粲赋文产生共鸣,便化用《登楼赋》抒发情感。如权近(1352—1409)《过鱼台县谷亭驿次船板诗韵》:“舟中览物添诗兴,枕上思归动旅愁。处处繁华虽信美,自非吾土赋登楼。”③[韩]权近:《阳村集》卷六,《韩国文集丛刊》第7册,第67页。权诗尾联化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达思乡之情。又李承召(1422—1484)《海州卫》“山川信美非吾土,王粲无劳更上楼”④[韩]李承召:《三滩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11册,第450页。,崔演(1503—1549)《镇夷堡道中》“信美非吾土,临危忆仲宣”⑤[韩]崔演:《艮斋集》卷九,《韩国文集丛刊》第32册,第161页。,姜沆(1567—1618)《涉乱事迹》“信美非吾土,南山隔几重”⑥[韩]姜沆:《睡隐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73册,第127页。,李宜显(1669—1745)《燕中咏物其二十》“可怜信美非吾土,登望何曾散客愁”⑦[韩]李宜显:《陶谷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180册,第354页。和蔡济恭(1720—1799)《燕京杂咏》“楼台信美非吾土,梦入扶桑出日墟”⑧[韩]蔡济恭:《樊岩集》卷十,《韩国文集丛刊》第235册,第252页。等,亦化用了《登楼赋》之句。还有反用《登楼赋》的赋文,以抒发相反的情感。如李荇(1478—1534)《留永平府》“浮生何地非吾土,我辈常应笑仲宣”⑨[韩]李荇:《容斋集》卷四,《韩国文集丛刊》第20册,第410页。和金致垕(1691—1742)《离猬岛移诗山》“休言信美非吾土,犹幸音书慰北堂”⑩[韩]金致垕:《沙村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57册,第261页。,二诗均是反用《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品议评骘
李朝文人对《登楼赋》所体现的王粲气节也进行了分析。宋罗大经(1196—1252)《鹤林玉露》根据王粲汉贵公孙的身世,分析“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等赋文提出,王粲不依附孙权、袁绍而归顺刘表,是忠于汉的表现。然李朝文人结合王粲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认为,罗大经的说法不可靠。徐宗泰(1652—1719)《箚记录》说:“罗大经以王仲宣之不附于孙、袁而归于刘表,为忠于汉,是恐不然。仲宣劝刘琮以降曹,且与陈思王辈,翱翔于许邺间,不知近曹操门墙一步地为可耻。若以超迈跌宕、不要乎簒乱之爵禄为有气,则似可。”⑪[韩]徐宗泰:《晚静堂集》卷十二,《韩国文集丛刊》第163册,第248页。姜再恒(1689—1756)在《读鹤林玉露》中也说:
夫仲宣从曹者也,其始避乱于荆州,岂亦有审去就逆顺之辨者哉,盖亦偶然而然耳。不然,其称曹操之德,比之周公,且曰: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资。汉帝尚存而粲自欲为负鼎翁,则曹氏为汤武矣。少依王室、世受国恩者,固如此乎?忠于汉而识大义有气节者,亦如此乎?陶渊明、罗昭谏,岂不笑人哉,粲事固不足论。⑫[韩]姜再恒:《立斋遗稿》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210册,第121页。
由此也可知,李朝文人对王粲其人及《登楼赋》创作背景非常熟悉,如此才能通过分析,提出中肯的意见。
4.涌现拟作
与《登楼赋》同题材的拟作,是认可和接受原作的另一种表现。《李朝世宗实录》卷五六载:“景泰庚午,诏使倪谦、司马恂到本国,世宗命选能文者从游。叔舟与成三问从谦等唱和,大被称赞。谦作《雪霁登楼赋》,叔舟即于座上步韵和之。及谦还朝,寄诗曰:‘辞赋曾乘屈宋坛,为传声誉满朝端。’盖服之也。”倪谦、司马恂等明朝使节与李朝文人的赋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王粲《登楼赋》在李朝的传播。大量拟赋的出现,即是王粲赋得以推广的具体表现。如金宗直(1431—1492)《拟登楼赋序》:“乙酉二月,余自密阳还京,道出沃川,渡赤登滩。登岸上楼,览物伤怀,遂拟仲宣登楼之作。”①[韩]金宗直:《佔毕斋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12册,第397页。朴泰辅(1654—1689):“南子闻之咸兴攀其城楼,以观沧海,次王仲宣登楼赋韵,以寄余。”②[韩]朴泰辅:《定斋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168册,第47页。可知,李朝文人喜欢仿粲赋以寄托心境。爬梳文献发现,李朝时期相似的拟作约有18首(见表1):
上述拟作多袭用王粲《登楼赋》形式,以抒发思归或忧国之情。以赋文质量论,李安讷《东岳集》卷二十五《次王粲登楼赋》较优④参见刘思文:《朝鲜朝文人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东疆学刊》2016年第3期,第80—84页。,体现了李朝拟作的水平:
藐余处乎江湖兮,抱天下之深忧。世溷浊而独清兮,谅众人之所仇。棹扁舟以散发兮,付吾道于沧洲。曰自四郊之多垒兮,历九州岛以周流。豺虎纵横以咬人兮,积骸髐然而成丘。阅再岁之寒暑兮,不得反余之先畴。忽吾道夫松壤兮,惘辍驾以迟留。
访东明之遗迹兮,感兴废于古今。顝羁旅以谁语兮,悲不可乎自任。登江上之危楼兮,聊以散吾烦襟。湛一带之渌水兮,郁十二之层岑。草萋萋而沙白兮,树蓊蓊其云深。岂胜境之不豫兮,固归思之难禁。王睢鼓翅而翔集兮,仓庚和鸣而好音。燕翩翩而颉顽兮,雁杳杳而群吟。览万物之得时兮,纷百哀之攻心。
悼余生之不辰兮,逢此世之罔极。神州既以陆沈兮,畴一人之戮力。若秦瘠之越视兮,彼庙堂之肉食。惟厉阶之所生兮,众比周以蔽匿。忠寂寞而结舌兮,贤遁逃而避色。如瞽无相而伥伥兮,夫孰可凭而可翼。望北辰以揽涕兮,尚兵革之不息。嗟布衣之贱远兮,徒愤愠而凄恻。安得乘风而上征兮,叩阊阖余披臆。致王道之正直兮,庶无反而无侧。⑤[韩]李安讷:《东岳集》卷二十五,《韩国文集丛刊》第78册,第514页。
李赋作于“万历壬辰忧倭贼之乱,奔窜岭北,流转关西”之时,赋文开篇即表明诗人心境“藐余处乎江湖兮,抱天下之深忧”,为释怀这种异乡漂泊,忧天下之情,故“访东明之遗迹兮,感兴废于古今”,希望能凭一己之力改变现实,然现实中身为布衣的自己对此“悲不可乎自任”,更加忧伤与悲凉,故最后发出“安得乘风而上征兮,叩闾阖余披臆”。总体来说,李安讷之拟作是借《登楼赋》表达羁旅孤苦、思归怀土及忧国之情,展现了战乱年代李朝文人对国家的深情。
综上所述,朝鲜李朝中后期《登楼赋》接受盛况受到学习汉赋的文坛风气,考赋体、骈俪文的科举制度,中朝使节间的赋文交流和发生在李朝宣祖时期“壬辰倭乱”“丁酉再乱”的社会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李朝时期《登楼赋》拟作的创作特色
李朝后期文人申晸(1628—1687)在《次登楼赋序》中说:“余以傧接岛价,衔命莱山,谠享酬应之暇,登览釜城台榭,俯仰今古,不能无羁旅伤感之怀。用次王仲宣登楼韵,以泻幽郁。”①[韩]申晸:《汾厓遗稿》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129册,第315页。任相元(1638—1697)在《拟王粲登楼赋序》中说:“余读王粲《登楼赋》,爱其辞旨怆恨凄切,能叙流离羁旅之怀,令人追想。余登寒碧而吟余,遂拟粲赋,仍次其韵。”②[韩]任相元:《恬轩集》卷三十,《韩国文集丛刊》第148册,第475页。纵观18首《登楼赋》拟作可知,李朝拟赋多依原作韵次,并结合文情使赋韵相辅相成,以抒发情感。下面以李安讷的《次王粲登楼赋》为例,对引文和句法进行分析,以展现李朝拟赋的创作特色。
1.引文特色
引典或化用是拟赋的一大特色。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③[梁]刘勰著,朱太忙校阅,诸纯鉴标点:《文心雕龙》,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年,第130页。又曰:“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④同上,第131—132页。赋文引用代表性典故或化用他文来概括较广的意义,可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亦引典,并化用他文来表达情感(见表2)。
表2 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用典与化用辞赋表
如表所示,《次王粲登楼赋》引用了“扁舟”“沧洲”“四郊多垒”“陆沈”“秦瘠越视”“乘风”和“阊阖”等7个典故,并化用《楚辞》《礼记》《说苑》、张衡《思玄赋》《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韩愈《别知赋》、刘禹锡《伤往赋》、柳宗元《惩咎赋》及李白、杜甫、张煌言等人诗文。其中,化用《楚辞》最多,共有9例,占比39%,说明李安讷对王粲善学《楚辞》的特点深有会心;其次是张衡赋和《成相杂辞》,各有2例,分别占比9%。可见《次王粲登楼赋》抒发的不只是个人遭遇,还有与屈原相近的忧天下、报国之情,故赋文格调、语气与《楚辞》相似。
2.句法特色
汉赋句法上继承了楚辞骈偶之传统,重视骈俪结构形式,彰显了赋文情韵与意境之美。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认为,丽辞可分为四对,即“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①《文心雕龙》,第123—124页。。以下就此四端,对拟作《次王粲登楼赋》偶句作检视。
1)言对,指不要求用典的对偶句。如“访东明之遗迹兮,感兴废于古今”“草萋萋而沙白兮,树蓊蓊其云深”“燕翩翩而颉顽兮,雁杳杳而群吟”“悼余生之不辰兮,逢此世之罔极”“忠寂寞而结舌兮,贤遁逃而避色”等均为言对。
2)事对,即运用典故或成语构成成双对句。如“棹扁舟以散发兮,付吾道于沧洲”,以“散发”闲居与隐居“沧洲”之逸为偶,“豺虎纵横以咬人兮,积骸髐然而成丘”则以杜甫《久客》“豺虎正纵横”与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髐然暴百骸”之典为偶。
3)反对,指事理不同而旨趣相合的对句,以表达共通之意境。如“览万物之得时兮,纷百哀之攻心”即以不同事理表达内心之伤感。
4)正对,即两个意义相同的事对举。如“望北辰以揽涕兮,尚兵革之不息”两句同义,均述忧国之情。又如“嗟布衣之贱远兮,徒愤愠而凄恻”两句同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凄恻。
据丽辞之论检视拟赋,虽其袭自汉赋句法,然赋中却间杂了散文句式,全赋句法较灵活,情韵意境无穷,是较为成功的用偶之作。
概言之,王粲《登楼赋》的接受引发李朝辞赋文风之转变,使六言对偶句和典则藻饰成分加重,开拓了李朝赋文体裁领域,使辞赋外延有了较大的拓展。内涵方面,拟作多描写当下社会,并增加了教诫和自警的元素,提高了赋体文学的现实感召力。
四、李朝时期《登楼赋》拟作的地位及价值
李朝时期创作的18首拟赋,是李朝赋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朝鲜诗文总集《东文选》和《续东文选》相继收录了这些拟赋。其中,如申叔舟《次韵雪霁登楼赋》、金宗直《拟登楼赋》和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等是此期赋文的代表性成果,受到学界好评。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二载:“如侍讲(倪谦)《雪霁登楼赋》虽佳,而申文忠公叔舟次韵赋辞,文从字顺,翩翩有楚声,亦可以伯仲侍讲矣。”②[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古典原文·大东野乘卷之三》,《韩国古典综合DB》,http://db.itkc.or.kr。徐命瑞《晚翁集》曰:“通过《次王粲登楼赋》察看李安讷的赋文,可以知道他的流派和豪放。”③[韩]徐命瑞:《晚翁集》,《韩国文集丛刊解题》,《韩国古典综合DB》,http://db.itkc.or.kr。
从《登楼赋》拟作序跋及内容可知,它们中有些是与明清使节酬和所作,有些是与粲赋共鸣之作,还有的是因欣赏和推崇粲赋而作,从侧面体现出拟赋于外交、文学上的重要价值。外交上,如申叔舟《次韵雪霁登楼赋》和徐居正《次韵太平馆登楼赋》是为酬和明朝使节倪谦、祁顺赋文所作,它们展示了中朝友谊,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是诗赋外交的重要标志。文学上,除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申晸《次登楼赋》和赵泰亿《开云浦镇馆次登楼赋韵》等袭用原作体例抒发羁旅伤感之情外,还有金宗直《拟登楼赋》、朴泰辅《次南子闻登楼赋韵》和任守干《受降楼复次登楼赋》等拟作对原赋形式与内容做了进一步拓展,丰富了《登楼赋》的素材与意境,促进了经典的传播与发展。
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结论:
1.王粲《登楼赋》在朝鲜三国时随《文选》传入朝鲜半岛,王粲形象与赋文逐渐被高丽文人接受,在李朝中后期达到高峰,当时文人除引用“王粲”“仲宣”“王粲赋”“王粲楼”“仲宣楼”“登楼赋”等典故表达思归、怀才不遇之情外,还化用“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等赋句,涌现出如《拟登楼赋》《次登楼赋》《拟王粲登楼赋》和《次王粲登楼赋》等一些拟作,可谓是广泛且深入的一次经典接受。
2.李朝《登楼赋》拟作基本承袭了粲赋的韵次,偶句句末字多为韵脚,按平声韵与平声韵相押,仄声韵与仄声韵相押的规则来表达情感,呈现出有规律的舒促变化。赋文中善引典以阐述较广的意义,并青睐化用魏晋以前辞赋和唐宋诗词。句法上继承了《楚辞》骈偶之传统,重视骈俪结构形式,彰显出赋文情韵与意境之美。
3.由古朝鲜对《登楼赋》的接受亦可知,汉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丰富了朝鲜辞赋的表现形式,拓宽了辞赋题材范围,促进了朝鲜抒情赋的发展,同时也因登楼赋多用于抒发忧国之情,有力增强了赋文的社会功能与现实意义。故以汉赋拟作为代表的古朝鲜辞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