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明省图》:一幅极其重要却鲜为人知的17世纪手绘中国地图*

2019-06-26加伯鲁卡克斯GaborLukacs

国际汉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译者

□[法]加伯·鲁卡克斯(Gabor Lukacs)著

孟庆波 译

《大明省图》是日本和尚宗觉(俗姓永田,1639—1720)手工彩绘的一幅中国地图的副本,其原版来源尚无法彻底认定。该图于1691年即元禄四年(辛未年)制成,长宽分别为373厘米和356厘米。

导言

宗觉出生于日本京都,早年曾研习音乐、医术及兵法,均有建树。①海野一隆:《东洋地理学史研究·日本篇》,大阪:清文堂出版社,2005年,第488—505页。然而,1662年他24岁时至亲亡故,遂决定削发为僧,在京都的诸寺院(Shoji In Temple)出家。1679年,他在久修园院(Kushu-on In)加入密教的真言律宗。②真言律宗在日本信众甚广,9世纪初由空海和尚(774—835,圆寂后被尊为弘法大师)自中国引入,总本寺在高野山。宗觉对世界地理和佛教宇宙论深感兴趣,在绘制了这幅中国地图后,1692年制作了一幅名为《五天竺国图》的印度地图,1708年还制作了一台地球仪。该印度地图和地球仪均保存在枚方市的久修园院。作为住持,宗觉曾专注经营这座寺庙,直至1720年辞世。

本文所讨论的这幅中国地图十分珍贵,目前已知只有三个手绘副本存世。③除本文所讨论的这个副本外,另有其他两幅,分别藏于大阪久修园院和神户市立博物馆。但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副本没有本图上关于地图历史的说明文字(见图4)。海野一隆教授和其他专攻中日地图学的知名专家,如北京的李孝聪教授和神户的三好唯义教授等,都未能找出中国原图的作者以及制图的具体时间,原图可能已经失传。由中国制图师绘制的原版地图目前仍未找到,极有可能已经失传。

许多中国地图都因其复制本而为后人所知,本文所介绍的这幅地图也未能例外。在中国的制图历史上,地图的制作都是出于商业目的或者遵从朝廷之命。为朝廷所制的地图大多仅印制一两份或为数不多的几份,它们都保存在深宫内院,流通范围十分有限。鉴于本文介绍的这幅地图尺寸巨大(超过13m2),应该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绘制的。1644年明代统治被推翻后,许多文人和工匠不愿意和新的满族统治者合作,纷纷从中国逃走。在明王朝倾覆的混乱中,有些人携带大量无价之宝逃到了日本。日方允许他们在港口城市长崎的一片指定区域内定居。那幅极有可能是为朝廷而制的原版地图,也许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某位文人或官员带到了日本。

这幅地图全面系统地标示了明朝的行政区划,可以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地理提供参考。明帝国各级政府的所在地、山川水系,以及佛道二教的圣地在地图上都有突出标示,但对东部海岸线的绘制则不是特别精确。

地图细节

长城在地图上以点状线标示。湖南的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停泊的五艘出海大船及三艘小船标示。昆仑山的最高峰以终年不化的积雪标示。许多关隘山口也有描绘,以环绕的障碍物和士兵把守的大门示意。经度和纬度没有绘出。自1600年至1610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北京停留后,一些由中国绘图师制作的地图才开始加上子午线和纬度。然而,任金城在谈到绘制于1644年并首次尝试引入子午线的一幅中国地图时说:“经度和纬度的绘制明显不合理,表明绘图师尚不完全理解经度和纬度的科学含义。”①任金城:《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第146幅,见曹婉如、郑锡煌、黄盛璋等:《中国古代地图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36页。译者注:《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由曹君义基于嘉靖年间河南光州人喻时所作的《古今形胜之图》绘制,长宽分别为92厘米和116厘米。由于明代的交通主要靠河流,近代以前的中国地图很少有对贸易路线的标示。这幅地图非常精确,以1寸(大约3厘米)代表100里。重要地点间的距离,分别以南京和北京为基准,以里计程并进行标示。

位于地图右下角的地图图例(见图1)

1.金色大八边形: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

2.金色小八边形:中都凤阳府、兴都承天府;

3.金色小长方形:布政司,省级行政部门所在地;

4.竖向小长方形:府,中央行政管辖的省及地区所在地;

5.小正方形:州,地区行政管辖的区域;

6.小圆形:县,省级行政管辖的区域;

7.黑框大八角形:道②译者注:明代共设15个省级行政区,又在省和府、县之间设立“道”这一监察单位,但它不是行政区划。图例中的“道额”实际上等同于明代的省级行政区。(省份):北京、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8.金色大长方形:五岳,道教五大名山(中山③译者注:应为嵩山,原文有误。、恒山、衡山、泰山、华山);

9.横向金色长方形:五岭,五大山系(大廋、骑田、都庞、临贺、始安);

10.禹贡九州之色(依据《尚书·禹贡》,代表九州的各种颜色);

11.并④译者注:并,古州名,十二州之一,约为今山西太原、大同及河北保定一带。,大原⑤译者注:应为“太原”,原文有误。大同,红白双色同心圆;燕京以北⑥译者注:应为幽,十二州之一,原地图缺失。,蓝白双色同心圆;营⑦译者注:营,古州名,十二州之一,今辽宁中东部一带。,广宁以东,红绿双色同心圆;同心圆的意思是该区域的边界不固定;

12.冀,白色圆形;兖,浅棕色圆形;青,蓝白双色同心圆;徐,红白双色同心圆;扬,蓝色圆形;豫,橘色圆形;雍,红黄双色同心圆;梁,深蓝色圆形;荆,红色圆形(省份旧称和边界线在明代有相当大的变化,到了现代则更为明显。而我们在地图上标出的地点,现在大多数位于河北省,另一些则隶属其他相邻省份。因此,我们没有把《尚书》中的省份旧称和新的省份名称联系起来);

13.西南夷,九州之外,橘色圆圈,即在西南居住的,位于九州之外的少数民族;

14.五山,竖向红色小长方形,五山(寺庙):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广利寺。

图2(随机选择,仅占地图面积的2%)显示了山东省的局部,该省是近代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富有的省份之一。此外,图2也显示了山东周边的一些省份(如西北方向的近代河北、西面的河南和南面的江苏)。一些重要地理区域在更早朝代的不同旧称,以及它们距北京、南京的里程也在地图上有所标示。从左到右依次标示的是:a.东昌府;b.正觉寺,位于济南西面;c.济南府,现代山东省的省会;d.大明湖,位于济南北面,杜甫曾为之赋诗一首;e.兖州府;f.泰安,去朝拜圣山东岳的起点小城;g.东岳岱山;h.山东道,山东省的名称;i.青州府。地图上也标示了大清河、小清河、四座佛教寺庙,以及几处较小的房屋建筑。建筑物上都标有“寺”或“书院”字样,用以表示宗祠和寺庙。孔子(前551—前479)的出生地曲阜,旧称“鲁城”,标示在图2的右下部。山脉和河流以图画标示,各省界线以黑色粗线标示。根据中国地图的通行标示方法,道路系统没有在这幅地图上标出。著名的大运河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①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译者注:中译本见卜正民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2016年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在济南西面穿过山东,也没有以明确的文字标示在图2中。然而,却有三个城市出现在了这幅地图上,分别是河北的临清,在山东西面,以浅棕色方块标示;山东的德州,以浅棕色圆形标示;以及江苏②译者注:此处原文有误,应为山东。的济宁(图2没有涵盖)。众所周知,著名的大运河流经这几个城市,并且在临清和德州之间是东北流向,那么,图2西缘的一条水路在临清转向东边并三次穿越黑粗的省界线,极有可能标示的就是大运河。③《中国古代地图集》,第2卷,图例84注解。译者注:明代山东陵县人康丕杨在1607年绘制的《三关图说》,内有26幅地图,以山西省境内的明代边关为主。

地图对黄河河口的标示尤其引人注意(见图3)。这条大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过去的两千年间曾数次改道。现在,黄河从山东省会济南的北面向东注入渤海。然而,在一段时间内,黄河入海口在山东半岛却有多次大幅度的南北摇摆。黄河及其入海口在图2中没有明确标示。如果我们查看完整的这幅中国地图,或者其他描绘大明疆域的地图,它们都把黄河入海口标示得更加靠南,在江苏境内。这种现象促使我们查询稍晚时期一些由中国制图师绘制的地图。著名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基于1767年完成的一幅地图所绘。该图目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书架号RÕs.Ge A 1096)①Nathalie Monnet, Chine, L’Empire du Trait, Exhibition Catalogue.Paris: Bibliotheque Nationale, 2004, pp.12-13.译者注:该书中译名为《笔墨乾坤:中国历代图书展览目录》,作者蒙曦(Nathalie Monnet)为法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曾参与编辑台北利氏学社2009年出版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目次》。和1803年嘉庆癸亥年由杨森中所绘《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②译者注:该图的原始作者为黄千人,字证孙,浙江人,著名地图学家,生卒年为1694—1771年。根据鲍国强的考证,《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767年由黄千人绘制,后世流播甚广,参见鲍国强:《清乾隆〈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辨析》,载《文津学志》第二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年。1803年,杨森中对该图进行了复制。原文将黄证孙与杨森中混淆。,都显示了黄河曾在当前入海口往南几百公里的地方入海。对黄河的流向和入海地点的不同标示是由于黄河流径的频繁变化,不属于绘图上的错误。历史上春秋(前770—前481)、战国(前403—前222)③译者注:原文中有关春秋及战国起止年份不确。和秦代(前221—前206)的地图显示,当时的黄河曾在河北与山东的交界地带流过,最后在今天津地区汇入渤海。④《中国古代地图集》,第2卷,图例102注,《开平兴和边镇》图。然而,黄河在公元前602年曾改道至山东南部,但是在公元70年,黄河又流回了它现在的河道。1048年黄河又改道向北,1324年重回山东南部。19世纪后半期,黄河再次返回现在的河道。⑤译者注:绘制于万历年间的《河防一览图》有如下说明文字:“黄河源自星宿海,至昆仑积石荒远。未暇考。积石而下,其流有常。禹贡曰,道河积石,至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过洛汭,至于大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旧迹如此,自时厥后,变迁不一。”原作注释将此《河防一览图》的说明文字改写为“黄河自发源后,流经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徐州交汇大运河,在淮安附近与之分离,后夺淮河口入海”,见伦敦Sotheby’s Publications出版社1998年的China: In Ancient and Modern Maps(《古代及近代地图中的中国》)中图例83。

地图中有关北京(顺天府)的文字说明:a.明初为北平布政司,永乐中成祖迁都,是为北京;大清定鼎乃为京师; b.古幽陵幽都,燕国、汉广阳,宋燕山,至南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有关南京(应天府)的文字说明:a.至北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b.清代改名为江宁府;c.楚国称金陵,秦代称秣陵,吴国称建业,晋代称建康,元代称集庆。

有关这幅地图来源的大段说明文字由该图一度的收藏者、一位来自南京⑥奈良,710—794年曾为日本的首府。东大寺的署名为良圣成庆的沙门所写。原文可见图4。⑦良圣成庆的文字后经另一位收藏者依照传统的日本方法以红笔点注:a.人名官名以红线从中贯穿;b.地名右侧附加竖线;c.日本年号名左侧附加两条竖线;d.文献名中间贯穿两条竖线。由此段文字可知,这幅地图极有可能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流入日本的。有一段时期,与基督教相关的所有书籍都要封存于长崎的政府署衙。在严有院①译者注:德川家纲(1641—1680),德川幕府第四代将军,1651年登位,严有院乃其法号。统治期间,所有来自中国的书籍都要被查验,其中被认为有异端倾向的都会被销毁焚烧。在查验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幅中国地图。因地图与宗教无关,所以该图就被转交给江户政府并存于图书馆。到了常宪院②译者注:德川纲吉(1646—1709),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1680年登位,常宪院乃其法号。统治时期,有一名为春斋的僧人请求临摹该图。同时提出类似请求的还有土屋相模守等人。政府不愿将该图公之于众,对他们所请之事再三犹豫推阻。长崎的这幅地图(或其副本)后流传至京都和尚宗觉手中。宗觉于元禄辛未年(1691)对其进行临摹。正德辛卯年(1711),奈良的良圣成庆再次对其进行临摹。这段说明文字后面有两枚无法识别的红色收藏印章。笔者无法给出这幅明代地图的年份及制作者的任何信息。考虑到这幅地图的超大幅面,日本地图学界认为,这幅流传到日本的失传中国地图极有可能是在17世纪中叶应国家命令而作,藏于帝国的宫廷内院,数量极少或仅有一本,并非出于个人商业目的。

中国佛教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也在地图上有所标示。

在明代汉语里,“阿兰陀”指称荷兰。阿兰陀字样出现在地图的右下角,没有标明具体的区域界线,指代的是台湾。阿兰陀的左侧有“南蛮”字样,大概指台湾岛上的居民或者东南亚的非中国住民。葡萄牙人称这座岛屿为“福摩萨”。1624年,该岛被荷兰人占领。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占安平古堡(Ford Zeelandia),结束了荷兰人在这里38年的殖民统治。然而,郑氏所建的东宁王国忠于亡明。清军最终在1683年占领了台湾岛,并将其并入福建省。因此,台湾的名称和岛屿只有在清代中国疆域地图上才有机会出现。③译者注:1937年东京开成馆出版的日文版《元代图》就将台湾划入元代中国的领土,见邵仁杰:《国际共识:台湾自古乃中国领土——从一幅日文版〈元代图〉谈起》,《地图》2000年第4期,第40—41页。直到1714年,对台湾精确的测绘和制图才真正开始。

该图不但错误地将琉球诸岛视为一个岛屿,琉球国的标示也很不精确。虽然该国要对中华帝国和日本奉行朝贡,但在14—19世纪它都是一个准独立的王国。从17世纪初开始,琉球诸岛实际上被九州萨摩的岛津家族统治。④译者注:17世纪初,日本以侵略战争的方式强行控制琉球,引起了中日之间的长期较量,见王晓云、雷阿勇:《一个王国的兴衰覆灭——对十七世纪前后中日关系的反思》,《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93—96页。

地图的左下角出现了“安南交趾”这个名字,却没有标出明确的疆域。“安南”指的是现在的越南,明朝军队曾几次进攻这个地区。

除上述的主要内容外,本文也应简单提及该地图的一些其他细节:朝鲜国没有明确的疆域标示;作为明代中国和朝鲜分界线的鸭绿江、分布在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戈壁沙漠以及鞑靼蒙古诸部(北狄诸部)都标示在地图的上部,但处于中国疆土之外。

结论

本文描述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关明末中国疆域的手绘彩色地图。该地图为世所知的另外两个副本都藏于日本。这幅地图行政区划全面细致,标示了各省的治所、重要山川水系和具有历史重要性的地理位置,对研究1368—1644年间的明代历史地理极具价值。

猜你喜欢

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