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2019-06-25闫东旭于晶
闫东旭 于晶
摘 要: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特征的疲劳症状,不同于一般的疲劳,在竞技体育中更为常见。这是严重损害运动员身体机能并影响其运动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疲劳和恢复方法及相关补剂,以及对人体机能和动物实验的探索性研究。监测方法主要用于监测人体机能和训练负荷。本文将对运动疲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运动疲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疲劳机制 疲劳恢复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014-02
1 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现状
通过观察四叶参水提物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探讨四叶参水提物抗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运动疲劳对小鼠海马GDNF、GFRα-1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及益气养血补肾方的调节研究表明,运动疲劳模型小鼠海马GDNF、GFRα-1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提示GDNF和GFRα-1参与运动疲劳的神经生物学调节过程。在正常氧和低氧条件下H反射和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中,通过神经生理学方法建立了大鼠运动性神经肌肉疲劳时H反射参数的评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讨论了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和大鼠下肢H反射单突触通路的影响。
在筛选与运动疲劳相关的血清差异蛋白以及糖蛋白的分离、富集和检测的研究中,试图建立一种利用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糖蛋白的方法。在关于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保护和机制的研究中,实验表明,运动性疲劳可能是细胞内线粒体自由基过度生成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结果。
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运动性疲劳和力竭时大脑功能的变化,并讨论了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特征。对不同耳穴预防和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对比研究表明,耳穴贴压疗法可以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运动性疲劳的耐受性。耳穴贴压疗法能有效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放松音乐可以恢复有氧运动疲劳,影响大鼠纹状体和下丘脑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人类实验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人体实验认为,音乐对心理疲劳和心血管疲劳有最好的恢复效果,但它对骨骼肌、神经系统疲劳和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不如单独电针和听音乐。动物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音乐对有氧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和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和功能的影响,以探索音乐治疗的中枢机制。
肝阳滋肾阴时相组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理论研究,论证了温肝阳与滋肾阴合用,以时相组合的方式,改善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基础。减味无比山药丸结合导引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从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入手,探析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对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
2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现状
燕麦β-葡聚糖的体内代谢和抗疲劳机制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但燕麦β-葡聚糖的药代动力学和抗疲劳功能仍不清楚。这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以直接参与能量代谢,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身体的运动耐力,延缓疲劳的发生。广东凉茶和穴位刺激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机理探讨。初步表明,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能改善运动性疲劳,其清热解毒、防止内热过度的作用与抗氧化有关。对苹果酸寡糖饮料抗运动性疲劳代谢机制的研究表明,添加蘋果酸寡糖饮料可以加快耐力运动员力竭运动后乳酸消除率,维持长期亚极性运动期间血糖稳定,降低长期亚极性运动后血清转氨酶GOT和GPT的升高,有利于延缓运动性疲劳。
3 生理与心理相关研究的现状
在运动训练中,更普遍接受的疲劳分类方法是查尔德的两个维度: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会导致运动员的生理疲劳,而心理负荷会导致心理疲劳。因为这些负荷在训练中同时存在,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通常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通过一些研究,可以证明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生理生化指标的不同变化。不同学科对不同心理状态下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有许多研究。虽然结果不一致,但总的来说,某些心理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反应可以概括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脱氢表睾酮水平下降;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变化;血乳酸、尿素氮等水平升高;神经内分泌平衡失调;其他生理功能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血管功能下降或病理变化、肌电图变化、各种组织中的自由基(MDA)产生增加、脑功能下降或脑组织中的病理变化等。当心理状态适应时,身体的生理生化反应显示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例如,音乐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调节能力,提高不同群体的压力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力,改善多种系统的功能水平及其自我调节和压力适应能力。心理疲劳最明显的症状是厌倦训练。有时、经常或总是有这种症状的运动员比例为84%。及时诊断各种症状,准确识别易受心理疲劳影响的个体,充分了解导致训练动机丧失的各种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纠正心理机能障碍,挽救原本准备离开团队的运动员。从上述研究文献中,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疲劳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运动员造成更大的伤害,直接影响运动员的体育事业。
4 结语
根据以往对运动疲劳的研究,运动疲劳有许多原因。其概念和监测方法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特征和临床诊断,一般可分为两个因素: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很少可以长期进行研究。此外,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之间是否有联系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量表可以用来测量竞技运动中的运动疲劳。
参考文献
[1]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 吴春燕.运动疲劳对小鼠海马GDNF、GFRα-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益气养血补肾方的调节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4] 李晓琳.减味无比山药丸结合导引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5]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6] 王小飞.四叶参水提物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通路表达的影响[D].湖北民族学院,2018.
[7] 张婧.运动疲劳相关血清差异蛋白筛选及糖蛋白分离、富集和检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8] 徐超.燕麦β-葡聚糖的体内代谢和抗运动疲劳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9] 包大鹏.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fMRI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