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与解决路径探析
2019-06-25刘向阳
刘向阳
[摘要]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是发展中面临着“贷款难”问题,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对此,本文将简单分析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与原因,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探究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难”的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为非公有制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 “贷款难” 金融风险 内部管理 中介机构
在众多企业类型中,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较高的活力性,同时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前提下,企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平台。不过据相关调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要想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又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商业银行,都应该正确面对“贷款难”问题,采用恰当的方式予以解决。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与原因
(一)企业信用存在缺陷
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期间,通常会将经济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忽视内部管理工作,导致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例,其不具备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很容易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出现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在诸多民营企业中,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无法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因此在申请贷款期间,银行并不能掌握与企业相关的全部信息,或者企业的信息存在虚假现象,致使银行无法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另外,非公有制企业中包含产权不清晰、规模小的企业,其很难向银行提供与贷款相关的信用保障措施,最终出现银行“贷款难”的问题。
(二)银行防范金融风险
基于市场发展的趋势,当前商业银行将大项目、大企业作为贷款投资的重点,而非公有制企业基本为中小企业,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的“规则”。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缺少必要的审计报告资料、会计报表资料,导致银行不能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因此,为了避免贷款带来金融风险,银行会将非公有制企业看做高风险贷款的对象,过度重视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工作,无法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近几年,多数银行将集约式管理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加大了对信贷管理的力度,将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实现对审批贷款权限的回收集中。基于此,分行授权贷款的权力得到限制,增加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难度。
(三)中介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尚未构建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体系。具体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向信用社、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常常需要将机械设备、不动产等固定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资。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获得贷款,但是因为费用高、手续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会增加非公有制企业贷款融资的总成本,影响贷款申请的顺利性。另外,社会中很多金融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较弱,并不能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担保,导致企业的融资无法实现,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综合发展。
二、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难”的解决路径
(一)企业应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1)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为了解决“贷款难”的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应该加大内部管理的力度,弥补以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具体而言,企业需要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设立专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并聘请专业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小,没有必要组织财务管理部门,则应该与第三方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其代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这一前提下,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获取相关财务信息,提高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为实现贷款的目的奠定基础。同时,基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便于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信用评估,逐渐形成良好的信誉形象,增强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在申请贷款时,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该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加深银行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进行更科学、客观地评估。具体来说,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与银行的交流,可以掌握当前银行出台的优惠政策、了解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等,便于结合自身的需求制定更加有效的贷款申请方案。与银行沟通期间,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将申请贷款的原因、既定方案呈现出来,使银行能够感受到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实现贷款融资的目的。简言之,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积极与银行建立紧密的关系,展现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成功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保障,推动企业更加稳定与长久的发展。
(3)提供真实可靠的凭证。银行在审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申请时,需要相关的凭证作为依据,而传统的企业因为管理方面存在出多不足,無法保证凭证的有效性、真实性。对此,基于对内部管理的优化、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完善的财务会计资料,同时由专业的评估企业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价,掌握详细的资产信息。另外,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还应该向银行提供应收账款凭证。根据以上相关的财务凭证,银行可以节省搜集资料的时间,只需要核实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即可。长此以往,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在银行的信用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以良好的诚信想象获得银行的信任,解决自身“贷款难”的问题。
(二)银行应正确认识与处理风险
(1)重视对企业的审查。在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银行要想避免贷款带来的金融风险,就应该正确认识贷款风险,在发生风险时及时进行处理。对此,银行应该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系统地审查,将企业提供的凭证资料作为基础,并将非公有制企业的客户、合作伙伴作为调查对象,对资料的信息进行核实与审查。由于当前诸多企业会采用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获取贷款,所以银行必须对应收账款凭证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即与应收账款对象建立沟通联系。以此为基础,银行能够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全面审查,更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在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与此同时,银行应该实现对贷款资金动态的监管,避免后期发生金融风险,给银行带来不良的影响。
(2)监管贷款资金动态。如果银行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必须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规程监管。传统的管理方式中,银行将资金偿还结果作为管理重点,忽视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管理,导致银行不能第一时间获取风险因素。对此,为了规避贷款的金融风险,银行需要监管企业获得贷款以后的经营状态、资金动态等信息。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则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并掌握原因。若发现企业以不正当的利用使用贷款资金,银行可以停止贷款帮助,即按照相关程序冻结企业的账户,避免发现风险问题。简而言之,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贷款资金管理模式,提高监管方式的动态性、及时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正确利用贷款资金,形成双赢的发展局面。
(3)制定风险防范方案。虽然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管,但是其中常常会发生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同意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贷款以后,银行、企业之间必须签订合同契约,明确好双方的责任、义务,为贷款资金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同时,银行应该第一时间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发展、政策变化等,分析贷款期间可能出现问题,并提前确定应对风险的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一旦在贷款期间发生风险,银行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控制、处理与防范,将企业与银行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采用此种方式,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扶持的同时,避免风险问题的不良影响,推动与非公有制企业银行稳定发展。
(三)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不原意为其提供贷款融资,导致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面临极大阻碍。为了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丰富非公有制企业低贷款的选择对象,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贷款融资的多样化程度。例如:政府部门鼓励小型证券交易所、民间信贷、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引导银行以间接的方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资金。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中介机构管理制度,明确其在非公有制企业、银行之间的作用、角色。进而提高中介机构的规范性、专业性,降低企业与银行贷款期间的风险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好的贷款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贷款难”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难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多方面协同开展工作。以此为基础,可以控制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丰富企业贷款的途径,有利于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发挥银行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