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探究

2019-06-25吴欣桦吴燕端

商情 2019年24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缺失

吴欣桦 吴燕端

[摘要]本文将从学术研究、生活作风、职业规划、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分析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具体现状。再由表及里,从高校教育、社会环境、理论体系、大学生主动性四个方面探讨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法治信仰 契约精神 缺失

一、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要义与二者的一致性

“所谓法治信仰,是指公众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高校大学生对法治抱有敬畏之心、对法治保持坚定自信,才能确保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契约精神依存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契约并由此派生契约关系与内在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提高学生契约双方地位平等、方式自由、遵循守信、利益双赢的意识,才有助于契约精神的培育。

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具有一致性。从表象上来看,法治信仰是法律层面的内容,契约精神则是道德范畴的内容。但从本质上来看,法治信仰强调的是对法治的敬畏与推崇,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对契约的守信,二者都强调对规则的遵循;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都包含平等自由、诚实守信的原则,体现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探究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使高校大学生养成以法治为信仰、遵循契约精神的良好习惯。

二、高校大学生缺失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在学术研究上,抄袭作假

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中,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他们自身缺乏深度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所以经常大量地复制粘贴网络上的观点,没有创新与思考,移花接木、由多篇文章东拼西凑成一篇。

(二)在生活作风上,拖欠学费

高校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具有缴纳学费的义务。但是,有的学生具备缴纳学费的经济能力,从家里拿到学费后,欺瞒家长,将学费挪为他用。学生拖欠学费的情况,使得学校教学计划的开展失去了主动性。

(三)在职业规划上,随意毁约

高校存在毕业生无视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的现象,随意毁约。有些毕业生会不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思考,先确定保底的單位,再骑驴找马,等遇到更好的单位便会随意毁约。

(四)在思想观念上,缺乏意识

高校大学生在受到权利侵害时,往往不懂得用法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毕业生会同意用人单位一些苛刻的条件,会签订只有受聘者的义务而模糊其权利的合同。在遭到不平等待遇的时候,总是自己忍耐,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高校大学生缺失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缺乏培育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主动性

一是由于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所获得的信息过于零碎、不系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整理相关的内容。而对于一名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深入思考分析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要义与作用无疑会影响自身专业的提升。二是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淡薄,基本停留在初级的守法阶段。对于基本的法律条令停留在了解阶段,即使懂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条令却不知该如何运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培育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是促进全面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重要策略之一,大学生应该要加强自身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观念,增强培育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主动性。

(二)高校培育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局限性

其一,在校园文化方面,高校对于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相关内容的宣扬不够充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宣扬不足,依法治校仅局限于学校自身制定的《学生手册》,无法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敬畏法治、推崇法治、重视契约的氛围。其二,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把契约精神中的“诚信”与法治信仰中的“遵守规则”融合在一个学期的必修课之中,课时少、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本质内涵,何谈让学生真正做到敬畏法治、推崇法治,让法治成为信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是影响高校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三,在培育手段上,高校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多以课程教学安排为主,手段方式单一。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少,除了基础的公共课程,课堂外缺少种类多样、集中统一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育活动。

(三)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育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是时代的永恒使命,但就现有的理论基础而言,系统且全面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育体系尚未成熟,让法治成为信仰,让契约精神融入生活的引领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治信仰教育和契约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教学方式单一,在培育的过程中呈现零散的状态,难以实现结合现实生活的角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这也使得高校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耳熏目染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让法治成为信仰的前提是“公众敬畏法治、推崇法治”,并且实现契约精神的核心要素是“诚信”,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却阻碍了两者的培育进程。其一,从传统的法治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社会坚持“家族本位”,强调“官本位”,与现行社会要求的平等互惠、公正自由、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相违背,传统的法治文化则以“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为控制社会的模式,法律在传统文化中失去了绝对的权威性,影响着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其二,从现行的社会环境层面看,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公众多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或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挑战法律的权威性、不断出现失信现象,如官场上的贪污腐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文化上的盗版侵权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诈骗犯罪行为日新月异、贪赃枉法报道铺天盖地等现象,使高校大学生无法切实地感受到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至高无上、神圣且不可侵犯。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缺失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