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路径
2019-06-25陈大元
陈大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也扩大了规模。根据教学的本质特点来讲,资助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立德树人才是教育工作的目标。本文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出发,总结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问题,论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 实施工作 创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将其视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看,推动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学校要积极创新资助手段,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更多大学生受益。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以财务帮助为基础手段,及时给予贫困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中的主要工作,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资助”是教学帮扶工作的主要方法,育人才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奖、减、助、贷、免、勤”的资助机制,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学校生活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工作能力,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实现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帮扶贫困学生解决学校生活问题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校生活问题,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上学机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创建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综合性资助机制,为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协助其解决学校生活问题,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重视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核心,将“扶志”和“扶贫”有机结合,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获得感。
(二)深化创新能力,提升道德情操
近些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关系,外界因素、突发事件的影响,都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威胁,影响人的健康发展。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构建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个体占有很大的主动性。据相关资料显示,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品质。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人格,与传统心理学有很大区别。传统心理学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注重消极的人格品质、以及不良情绪,应用问题取向的教学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大多采用批评说教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将预防心理疾病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将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应用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限制,能够使用的学习资源比较有限,致使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注重对困难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建构健全的人格体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未来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一)资助资金短缺单一,难以灵活展开资助育人工作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仅仅依靠这些系统化的资助资金难以全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困难,缺乏稳定性。高校可以引入企业资金项目,推动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发展进步,使高校资助工作变得更加灵活,增加育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时间的积淀,企业资助育人资金逐渐稳定,可以将学生的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真正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推动学生职业素養的发展。
(二)难以认定学生贫困情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就是帮助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难,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但是在家庭困难认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贫困学生在学校申请贫困资助,需要提供村居委会、县、市等民政部门的证明,通过民主评议,学校学工部、教务部的审核,才能最终认定贫困。有些同学的家庭由于处在偏远地区,物流速度比较慢,致使相关证明材料难以正常上交到资助审核部门,还有极少数同学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没有跟相关部门说明贫困情况,致使难以正常领取相关的助学金、奖学金。
(三)监察力度不够,难以深化实际
资助工作监督、审核,可以反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局限性,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专职人员稀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不太熟悉国家的资助政策,致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判定学生是否属于贫困,并且材料的审核过于生疏,因此很多材料需要多次审核。在材料收集、审查方面缺少具体的工作流程,工作细节存在纰漏,工作成效不明显。当前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是停留在“资助”上,并没有深化“育人”理念。工作人员在审核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贫困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经济来源、家庭成员的概况。在资助金发放给贫困学生之后,工作人员也没有及时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将资助金落到实处,是否解决了学习生活好中的困难。还有些同学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没有申请贫困认定,这时候就需要工作队伍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真正落实资助工作的细则,才能真正发挥资助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创新路径
(一)深化育人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是工作开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工作成员的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体现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创新成果。在现有的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改进。第一,深化育人意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想与时俱进,就要不断掌握国家新政策。高校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座谈会、交流会,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加强思想觉悟,不断积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第二,将工作重心由“资助”转移到“育人”上,辅导员不仅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设者,还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引导者,因此,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了解学生生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辅导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创建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优秀队伍,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推进,需要多元化的力量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各个教学部门的作用。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育人工作小组,由宣传部门、学生处、科研处、团委部组成,统筹育人工作,细致划分岗位职责,制定相关工作细则,明确具体工作流程,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协作,创建完善的育人格局。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把握教学手段的适用范围、以及使用对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网络信息,抓住契机,提高贫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式设备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育人的针对性。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育人活动,建设移动式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拓宽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落实教学目标,发挥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学意义。高校要立足贫困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增加教学设备,开发与教学相关的软件,加强育人工作物质载体的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支持力度
高校资助育人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政府,这就导致资金有限,无法全部解决贫困学生的具体生活要求,资金育人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存有困难。因此,在高校资金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最突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第一,资金育人工作的财政主要来源,是政府的大力扶持,资金的缺乏致使导致这一项目难以开展。所以,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奖学金、助学金的数量,提高奖学金、助学金的金额,提高奖学金的门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二,学校可以增设校园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时薪,健全勤工俭学做资助育人的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还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增加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要想确保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就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也就是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始到结束,都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作为参考,指引工作人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健全的资助育人体系,可以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育人工作的效果、技巧、经验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标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正能量,指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育人工作的教学目的,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主要实行传统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组织领导供给。健全资助育人体系,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所以,高校要在党委的带领下,创建一个高素质的资助育人队伍,深入贯彻育人的理念,组织学校各部门开展高效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要想顺利开展育人活动,落实德育工作,需要加强高校全体师生育人意识的整体宣传,学校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品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创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
(四)加强资助学生的信息管理及统计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繁琐,信息量大且杂乱无章,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过于繁重,难以全面开展资助工作。如果创建学校内部的资助系统平台,统一处理贫困学生的信息,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了资助管理的存储路径,缩短了资助工作耗费的时间。深化資助学生的信息管理及统计,可以真正帮助到家庭贫困的学生,是实现资助管理高效化、规范化的关键举措。学校可以将资源,与当地政府、财政部门共享,真正实现资助学生信息一体化,提升资助工作效率,减轻资助工作的负担,做好贫困认定工作,真正将资助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合理分工、明确细则,不断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深化育人改革,充分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帮扶,还要注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