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课设计:懂学生所需方能解其所惑

2019-06-25袁阿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课比较高中

袁阿潭

〔关键词〕高中;心理课;比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28-02

最近给学生们上“正确看待比较”这一主题心理课,感触颇深,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总结如下。

首先,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认知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开始有了较为严密的辩证逻辑思维,所以倾向于希望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深入引发他们的思考。大部分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是单纯地讲授心理学知识,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不是心理课就一点心理知识不能涉及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添加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更能提高高中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虽然很多人都支持把心理课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但有时候一味地采用做活动和做游戏的方法,并不一定真的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感触,甚至在一些本身纪律不太好的班级中适得其反,导致尚不能对内心有较好觉察的学生因游戏而分散精神,使课堂纪律过于散漫,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另外,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现在的他们并不会再被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空泛的大道理和励志名言所吸引,而是希望心理课可以切实帮助他们解答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所以,我在课程设计中,时常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经由案例故事中的人物经历呈现学生目前普遍所存在的一些常见心理困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帮助故事人物解决问题,并运用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做到“助人自助”。就我观察的课堂效果而言,这种形式比较具有吸引力,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参与度。

其次,从本节课的主题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个主题都非常有兴趣,因为我们这所普通高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被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也或多或少的因此而产生一定的自卑、排斥和愤怒等心理。比如,学生在课堂中分享的常见例子有:父母把自己和某某考上名牌大学的亲戚家小孩比较;和单位同事家的小孩比较;和在重点高中读书的初中同学比较;和邻居家品学兼优的孩子比较,等等。而且,父母在比较的时候,一般有几个特征:一是过度美化别人家的孩子,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点缺点都没有,而且有的时候并不是眼见为实,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从而捏造一些别人家孩子的过分完美的优良行为,以打击自己的孩子;二是对自己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从来没有认可和赞赏过自己的孩子。

甚至有一位高二的学生分享到,母亲不仅把他和成绩优异的哥哥比较,还把他和一个同事家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孩比较,说人家幼儿园的小朋友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而说他一无是处,不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这种极端的比较听起来甚至有点离谱,所以这位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也难掩内心对母亲的不满。并且有好几位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难以隐藏自己的情绪,有的是愤怒,表示“对自己的父母很反感”;有的是难过,讲到伤心之处一度哽咽,表示“我在他们眼中毫无可取之处”。借由课堂上的分享,加上心理课“真诚和尊重”的氛围,可以疏导学生的不良心情,并引发他们一定程度的共鸣,使他们在老师开放和支持的态度基础上,感受到被理解。

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心理课应该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几个活动的拼凑。本节课首先通过正阳和子豪两位同学的父母“评论”他们的故事引出课题,旨在阐明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比较”能促进进步也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然后通过“智宇同学的烦恼”引导学生分析,高中生之间常见的“比较内容”有哪些,例如成绩、吃喝、名牌等,但在比较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应该多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接下来通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分享各自的心情故事,探讨家长的比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思瑶对考试结果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比较”应该是和自己的过去和将来比,而不是跟别人攀比,在看到别人的成功后心理失衡,并且这样更能促进自己的进步。当然,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他/她真的可能完全不想去比较,连跟自己比较也不愿意。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接纳自己做一个普通平凡的人,本身也没有什么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非常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家庭或学校教育中被过度“比较”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引发彼此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抒发不良情绪。并且,本次课程明显拉近了心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课程之后学生对心理教师的态度更加亲密和信任,他们感受到心理课是真的懂他们之所需、解他们之所难的。

这节课的设计是为了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困扰,但真正需要解决“比较”所带来困扰的实际上是学生们焦虑的父母亲。他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并没有真正的“看见”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只通过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较去要求孩子,其本意也许是想借此激励自己的孩子,但却落入了“指责”孩子、对孩子不满的陷阱中。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别人过度比较,不仅让他们深陷自卑与无奈,更是磨灭了其独特性。对于家长来说,你也许只有一个孩子,他承载的是你的遗传基因和后天教养,如果你不能发现和认可他的独特之处,而是一味地比较和打击,一则本质上其实也是在否认你自己,二则你的孩子何以找到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所以,希望每个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能发现孩子的“独特”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淳辉高级中学,南京,210033)

猜你喜欢

心理课比较高中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