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校园气氛感知与学习倦怠及满意度的关系
2019-06-25卓晓霞
卓晓霞
〔摘要〕目的:探讨高中生校园气氛感知、学习倦怠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和中学生感知的学校气氛问卷对本校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新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园生活满意度不高,但是也不低。男女生除在学业满意度上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外,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校园气氛感知的5个维度均分及总分與学习倦怠感3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了同学关系维度均分与与身心耗竭维度均分不显著相关)。校园气氛感知的5个维度均分及总分与满意度的4个维度的均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学生感受到的校园气氛越好,其学习倦怠感就越低,对学校的满意度就越高。学校应从校园氛围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高中生;满意度;学校气氛;学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16-04
一、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1-Being,SWB),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多以老年人、大学生、残疾人、医护人员、教师、农民工、流浪儿童等为对象,而以面临着诸多压力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则相对较少[2]。丁新华和王极盛[3]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述评表明,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有: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地域、种族)、生活事件、家庭因素、神经质和外向性、自尊、控制感。其他一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尚未涉及,如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等[4]。本研究作者猜想,青少年的生活主要集中在校园,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呢?青少年在校园中的满意度情况如何呢?这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学校气氛是指学校整体心理-社会环境的总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倦怠的概念从工作倦怠引申而来,是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这种表现为:精力耗损、情感耗竭;对于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学业持负面态度;个体在学业方面体会不到成就感或者没有效能感。
本研究以本校高中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为对象,对刚进入高中校园跨入新的学习阶段的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们对学校气氛的感知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业倦怠感现状,对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即校园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研究当前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该校46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100%。删除只完成部分题目的问卷以及规律作答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生217人(49.1%),女生225人(50.9%)。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也称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和中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气氛问卷(PSCI-M)。
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由张兴贵、郑雪等编制,主要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六个分量表,共36个项目,每个项目均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给予7 级计分;被试各维度的得分相加即为其总体主观幸福感,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7~0.93 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六个因素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9.54%,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其构想效度良好。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只采用其中友谊满意度分量表、学业满意度分量表、自由满意度分量表和学校满意度分量表共24个项目,计分方式和统计方式不变。
2.中学生感知的学校气氛问卷(PSCI-M)是由葛明贵和余益兵编制。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对中学生亲历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评价,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与纪律、学业压力和发展多样性五个维度构成,共38个题目。采用四点评分法,除学业压力外,维度均分越高,表明学校气氛越好。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7,分半信度为0.857。
3.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由吴艳和戴晓阳于2007年编制,该量表以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为基础,可对青少年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涉及个体身心耗竭、对学业的态度以及学习低成就感几方面的情况。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89~0.858。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2.0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本校高中生校园满意度的总体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新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感到“说不清楚”,他们的平均得分为15.72±8.43。从被试在各分量表上的表现来看,整个学生群体对友谊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得分为4.47±0.99,被调查学生在“自由满意度”维度的分数处于“有点满意”水平以下,他们的“学业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则接近于“有点不满意”。
(二)不同性别学生校园满意度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方差分析。表2表明:被调查的男女高中生除在学业满意度上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外,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校园气氛感知与学习倦怠及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由表3(见下页)可以看到,校园气氛感知的四个维度均分及总分与学习倦怠感三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了同学关系维度均分与身心耗竭维度均分不显著相关),学业压力维度均分与学习倦怠感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校园气氛感知的四个维度均分及总分与满意度的四个维度的均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压力维度均分与满意度的均分呈顯著负相关。即学生感受到的校园气氛越好,其学习倦怠感就越低,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四、分析与讨论
(一)本校高中生校园满意度的总体现状
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新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园生活满意度不高也不低,处于中间状态,即“说不清楚”。可能是因为他们刚进入校园不久,对学校的总体情况了解不深,还处于变化阶段,摇摆不定。总体上看,男女生的校园满意度差异不是很显著,在学业方面,女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是很满意,有可能是女生对成绩比较在意,但是成绩不理想又让她们很自卑。
(二)校园气氛感知、学习倦怠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校园气氛感知的四个维度均分及总分与学习倦怠感三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了同学关系维度均分与身心耗竭维度均分不显著相关),学业压力维度均分与学习倦怠感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如果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尊重、关心和爱护等,其学习倦怠感就越低。如果在校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同学的支持、帮助、尊重和信任等,其学习倦怠感就越低。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较大,则他们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感就会越大。校园气氛感知的四个维度均分及总分与满意度的四个维度的均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压力维度均分与满意度的均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学生感受到的校园气氛越好,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五、教育建议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引起关注。当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在每年的3~5月会倡导各个学校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阳光快乐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开设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多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一直坚持在高一年级各班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职心理教师授课。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该校主要开展了以强化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识幸福、环境适应、学习应对、积极心态调节等主题。对每一个具体的专题都重新定位、精心设计。“认识幸福”专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幸福有一个全新的定义,并全新审视自己内心已经形成的幸福概念,从而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幸福。“环境适应”专题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关教育使学生积极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从而体验到幸福的延续;“学习应对”对于每一名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持续面对的问题,高中学习任务更加复杂,学习压力逐渐加大,通过加强调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心态,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负担,从而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提升幸福感;“积极心态调节”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从认知、心态、情绪方面进行积极调节,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成为一名幸福进取的人。
(二)开展快乐团体活动
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幸福感知教育,还可以通过自愿报名、心理健康普查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筛选队员组成幸福团体训练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幸福畅想”“感恩拜访”“优点轰炸”“悦纳自我”“回顾成功”等都是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训练主题。以上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能极大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这得到了相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
(三)积极构建学校赏识激励教育体系,营造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问题或矛盾。
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的意识,主动承担学生心理辅导职责,为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相对于学科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形式和主题,因而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然而,成功的幸福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长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要关注高中生的幸福感问题,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投身到学生幸福感教育工作中来,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兴贵,何立国,贾丽.青少年人格、人口学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46-53.
[2]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1257-1260.
[3]王极盛. 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868-869.
[4]魏群,杨学军,李英华.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132-134.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佛山,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