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
2019-06-24刘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应的网络舆情的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愈发凸显,给公共部门的治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分析,然后对其传播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针对其规律探索出了一些可用性较强的对策。希望通过文章的撰写能够对现实中的网络舆情传播现状有所改观,更希望日后的网络环境能够更加干净和健康。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对策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网络舆情现状
2019年8月我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到2019年6月份为止,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8.5亿,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将近2600万,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61.2%,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达到了8.47亿;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仍然迅猛,而且网民的数量也仍然在不断增加。另外,报告还指出,我国网民的结构偏年轻化和低学历化,这样的构成导致网民情绪可控性不高。以上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网络舆情的传播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而且非常容易导致谣言扩散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指出,一定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加强互联网整治力度,净化现有的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情朝著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进展
网络舆情自从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比较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Pawel Sobkowice就对网络舆情的具体传播过程进行过分析,他认为每一个阶段的传播过程之间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而Chen F等人则是使用了网络分析法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更早的时候,Daley DJ就曾经利用病毒传播的模型,将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分为了三大类:免疫人群、传染源以及易感染人群;以此来进行规律的分析,他认为应该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网络舆情问题的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行传播规律的研究。举例来说,曾润喜就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他使用了“公安局长利用公权谋求私利”作为了参考的样本,然后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传播时间分布以及传播来源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证明了网络舆情的传播与以上这些因素都存在着相关关系。王旭也进行过相关研究,他选取的是魏泽西事件,与曾润喜不同的是,他结合使用了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研究,然后从生命周期的各个周期为节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另外其他学者也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比如从网民情绪等角度出发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二、网络舆情规律分析
(一)传播过程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各个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现代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传播形式中,我们将网络舆情的整个传播过程分为了形成、扩散、爆发以及结束四个阶段。形成阶段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上开始出现点滴消息的阶段,这个时候网民会开始在网上发表自己关于本事件的看法,但是仍然未形成群体激化的程度,所以没能引起整体性的关注。而扩散阶段指的主要是相关新闻的不断发表,网民也开始随波逐流。随着事件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到的人就越来越多。爆发阶段指的是随着事件的扩展,转帖现象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当该事件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或者与民众关系比较密切的时候,网络环境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所以就形成了民众情绪激化的现象。最后的结束阶段,指的是爆发阶段经过发酵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网络上关于事件的热度逐渐下降,事件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人们不再对其关注。
第二种指的是两次高峰的形式。大数据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网民的素质却高低不等,导致信息传播存在片面性,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出现震荡的现象。与上面讲到的第一种方式不同,这个形式可以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平缓期、波动期以及消散期五个阶段。随着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传播过程中萌芽期、潜伏期都变得非常短,相应的爆发期就会提前,所以在这种分类中,我们把爆发期之前的阶段叫做发酵期,然后随着事件的发展,在事件发展的后期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真相显露,网民的情绪较之前也出现比较大的翻转,所以就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就出现了波动期的存在。
(二)传播平台
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将媒体的发展融合为国家策略,各大媒体响应号召,开始大力发展“互联网+”,大部分政府机构也开通了微博、公众号或者新闻客户端等各种形式,但是从实用性上来看,微博客户端的使用度较其他两种平台更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客户端虽然没有微博的占比高,但是速度上却比较有优势,能够迅速的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聚拢到一起,而且定位比较精准,能够充分地引导舆论。但是这并不说微信公众号就没有任何问题,比如公众号覆盖虽然广但是影响却较小,虽然下载量比较大,但是互动却明显不足,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导致网民情绪激化的现象,而且很容易发展成群体激化的事件。所以不管哪个传播平台,都需要国家正确的引导,让其在正确的领域发挥功效。
(三)网民的关注度
从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来看,媒体的报道标题和网民的关注度并不是完全一致,但主体上是趋同的。而且在整个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报道的内容和网民关注的方向更是相辅相成。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增加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而网民对某事件的关注则又会引导媒体对该事件进行后续报道。
三、应对策略
(一)引导阶段
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
在进行舆情研判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划分为危机矛盾、话题敏感度、群体诉求、声誉公信力以及舆论关注。当一件舆情发生的初期,我们及时的对其进行关注,注意到主要矛盾所在,然后对事件进行定性,这样就可以抓住事件发展的主线。如果事件的敏感度过高,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官方的权威对事件进行验证,我们将其可以叫做脱敏处理。
2.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
在预警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这样可以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工作。我们还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的沟通工作,要注重信息交流平台的创立,因为很多舆情现象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某些人群自己的诉求无法得到应有的解决,但事件又得到了很高的关注,致使人们希望能够通过网络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诉求。另外,还需要健全相关的管理部门,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很多的专门管理机构,来保障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基层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是相对较弱的,解决人们诉求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3.加强相关的引导工作
上面我们提到过,媒体的报道与网民的关注是存在着相关关系的。所以媒体要对当下的热点舆情进行实时检测,及时的将事实的真相报道给民众。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到,传统媒体也要相应的进行发展;以满足当代人的不同需求。
(二)爆发的处置
针对舆情的爆发处置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我们需要抓住事件处理的最佳时间。因为当代网络发达,舆情传播的速度相对较快,政府要以舆情的良好监测为前提,然后在舆情发生后,迅速做出回应。其次,一定要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心。当舆情爆发之前的阶段,民众的负面情绪会逐渐增加,虽然正面情绪也有所增长,但是远远不及负面情绪增长的快,在爆发期的时候,负面情绪达到了顶点,而这个时候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民众的正面情绪调出。密切关注民众的情绪变化,通过传播平台进行正面言论的传播,对积极的话题进行利用,引导民众的目光。最后,还要注重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使用,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在舆情爆发的阶段,政府必须就事件本身做出回应,表达自己解决事件的决心,还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同缓解民众的负面情绪。
(三)事件的反思
当网络舆情逐渐平息,民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没有那么热切的时候,政府要第一時间将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方式公示出来,要将事件中主要的责任人的具体处罚方式公布出来,然后如果本次舆情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损害,要及时的进行补救。事件处理完毕后,政府和相关媒体要对整个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每次舆情事件出现的原因、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碰到相同的事件时还要走弯路。
结语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带来的产物,在社会中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影响互联网的平稳、健康发展,造成群众情绪激化,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在现实社会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政府和媒体一定要重视起相关的问题,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保证网络环境的干净。
参考文献:
[1]刘晓璇,林成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识别与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01):66-71.
[2]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12):6-12.
[3]金鑫,李小腾,朱建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及其情感性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12):8-13.
【作者简介】刘琨,济南槐荫支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