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判:一个文献综述

2019-06-24许思雨薛鹏

商业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文献综述高质量发展

许思雨 薛鹏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从内涵与评判体系两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目前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的文献较多,且较完整,基于经济新常态、社会矛盾转变、供求关系、宏中微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构建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相对匮乏,学术界可对评判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角度总结归纳能够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实证性的研究为指标体系的确立奠定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实证研究及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建议,最终确立完整统一的评判体系,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评判体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0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5-0132-03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论述提出后,如何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及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对当前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构建有重要意義。学界关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理论阐述不断完善,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仍侧重不同。

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是以质量为价值取向、核心目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田秋生,2018)。许多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根据现有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

(一)基于经济新常态角度

新常态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及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其中第一点表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后三点可集中概括为高质量发展(杨伟民,2018)。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消费升级、劳动力紧缺、全要素生产率低、收入分配等问题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具备高增长的条件了,需转向“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概括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常态”论断的时代化、精确化、具体化(赵大全,2018)。也有学者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概括为经济效率高、集约化,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发展动力强、可持续三个方面(秋缬滢,2018)。

(二)基于社会矛盾转变和新发展理念角度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转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立足点。坚持质量型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消费需求,缩小区域差距,解决当前产能过剩、供求关系矛盾的问题。按人民日报社论定义,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刘志彪,2018)。在此界定下,经济发展要重视社会生活、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也表明当前的经济发展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需要为立足点,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原则的发展。这个界定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略有不同,它更重视民生,是一种包容性、普惠式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同步协调的“共同进化”型的发展(冯俏彬,2018)。

(三)基于供求关系角度

在经历了漫长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具有庞大的物质和技术积累,其产品种类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目前国内供求关系矛盾愈演愈烈,低端锁定的产品供给已难以满足日趋高端化的消费需求,社会供给已由供给数量不足转向供给质量不匹配(张立群,2018)。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整供给来适应和满足不断增长的中高端需求,因为新时代人民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的问题,这要求企业由数量型、粗放型生产转为质量型、集约式生产,从而实现有质量的供给,在产业层面上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指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标准符合国际先进水平,而是整个供给体系都要有活力、有效益与有质量(王珺,2018)。这个界定指出当前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出现在供给端,必须从供给体系来解决问题。这将高质量的内涵由微观扩展到宏观,是对高质量发展更充分的认识。

(四)基于宏中微观角度

在微观层面,经济高质量体现为产品高质量。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缺乏稳定性,造就了中国的“差不多”文化,这种文化下的经济发展缺乏精确性(刘迎秋,2018)。这表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建立精确的产品质量标准,以精确的标准要求企业,逐渐摆脱差不多的低端生产。在中观层面,高质量发展主要指产业发展高质量和区域发展高质量,体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赵大全,2018)。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观概念,它要求经济发展不再单一地重视增长速度,要求经济以充分、高效、平衡、生态为基础的增长。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体现在三大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技术结构的升级、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回归利用、劳动力结构的适应性等方面(安淑新,2018)。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

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评判体系旨在对经济是否遵循高质量发展做出监督和评价。现阶段,关于评判体系构建的研究还较少,此外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以及分析的层次不同,因此当前评判体系的标准不统一,仍有很长的研究路径。

(一)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建立多层次的目标制定多维度的标准,以多维度标准约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既有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矛盾转变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指标进行研究,认为其总体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内容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张占斌,2018)。同时应更注重民生,重视就业、消费、收入、生态环境等反映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标(任保平、李禹墨,2018;张占斌,2018)。二是基于新常态角度。过去的指标体系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以及财务指标,现阶段,要增加反映产业、行业、区域性结构协调的指标,增加质量效益指标和新动能指标(任保平、李禹墨,2018)。

具体指标方面,李金昌等(2018)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角度选取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朱啟贵(2018)提出由动力变革、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质量及效率变革和民生发展6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建设。徐瑞慧(2018)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前对增长质量指数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基本面、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金融发展、财政支出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师博、任保平(2018)利用新方法同样证实了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王竹君,任保平(2018)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将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及居民素质作为外部环境因素,测算我国各省份地区经济效率变动。上述研究的基础模型不同,指标选择也有差异,但为我国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但实现高效准确的测度研究的前提是建立统一全面的指标体系。

同时,学界发现当前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了认知错误。例如,混淆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应选择结果性指标去除类似于R&D经费与GDP之比、企业R&D支出增长率的指标(李金昌等,2018)。发展质量作为综合性的概念,有其主观性和客观性,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群体,对事物的认知会随着外在环境、内在心理的情况变化而变化,因此难以确定对于质量的主观标准(金碚,2018)。

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各项政策,实现政策协同。既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宏中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上政策体系的建设主要在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张占斌,2018)。要在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数量型政策的作用之外,更重视人才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质量型政策(任保平、李禹墨,2018)。中观层面上要完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政策带动区域差距缩小。在微观政策上重视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更注重民生。

(二)全面具体的标准体系与与时俱进的统计体系

从概念上理解指标体系注重,标准体系兼具数据和理论约束。总体来说,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需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城乡管理、政府服务六个方面来进行(田晓平,2018)。具体来说,可按照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生产和生活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严格生态环保标准来划分(何立峰,2018)。这种分类相对缺乏系统性。其他学者提出按照横向纵向分类或按照宏中微观分类。从纵向上看,形成涵盖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多层次标准体系。从横向看,要全面涵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张占斌,2018)。这类分类方法将不同主体所处环境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但是具体企业、地方、行业该设定怎样的标准仍需补充细化。从宏观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表现为中高速合适的增长速度;从中观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是产业优化升级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差距缩小的区域体系;从微观看,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系统化和品牌系统化(任保平、李禹墨,2018)。

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以指标体系为基础,新时代经济发展指标要集中体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动力变革。同时应重视民生加强“人”的统计,比如就业、失业、居民消费行为等反映社会效益的方面(张占斌,2018)。国家统计局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要围绕其内涵来构建。经济效益与效率方面,采用净资产利润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结构优化方面,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居民消费率来反映;创新驱动方面,采用科研成果转化率、科技创新贡献率反映等(孟灿文,2018)。国家统计局详细统计指标的建议是基于对理论研究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统计体系。同时具体指标的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从而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统计效率(任保平、李禹墨,2018)。

(三)指标明确的绩效评判体系与公平高效的政绩考核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判体系在于公正地评价发展取得的成效,应以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为基础。有的学者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了划分,认为要优化包括绩效评判目标、评估范围、评价指标、评价主体以及评价结果等在内的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流程,有效地从多方面为制定具体的绩效评判体系提供指导(张占斌,2018)。也有学者认为应重视对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创新成果和质量经济可续性四个细化的方向(任保平、李禹墨,2018)。两者的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具体化地针对绩效评判体系本身,后者是对考核评估范围的具体阐述。

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主要是制定衡量政府工作人员在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指标,并进行省际之间的对比。政绩考核体系是评判体系建设的最后一步,前提是将指标标准统计体系实施到位,最后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张占斌,2018)。这就要求政府抛弃以往的经济增长速度、总量观念、摒除唯GDP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发展经济,经济的显性和潜在性都要重视。

三、总结性评述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学界对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目前学界对于内涵研究的文献较多,且较完整。对于评判体系的研究,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相对匮乏,这对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

根据既有文献总结,既有文献对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相对完善,主要基于经济新常态、社会矛盾转变、新发展理念、供求关系以及宏中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述,虽然研究角度、侧重不同,但总体上完整地论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可侧重于内涵为基础的路径研究。

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学术界目前的理论研究不多,且所提出的体系标准不统一,标准的可实施性没有得到保证,当前只能为后续的理论或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一些学者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但总体上指标不统一,侧重点不同。基于上述分析,学术界可对评判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角度总结归纳能够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实证性的研究为指标体系的确立奠定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实证研究及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建议,最终确立完整统一的评判体系,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實践要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8.

[2]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3]赵大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1):7-9+48.

[4]秋缬滢.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J].环境保护,2018,46(Z1):7.

[5]刘志彪.强化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8(2):5-9.

[6]冯俏彬.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2018(1):59-61.

[7]张立群.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进入高质量时代[J].人民论坛,2017(35):66-67.

[8]王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J].南方经济,2017(10):1-2.

[9]刘迎秋.四大对策应对高质量发展四大挑战[N].中华工商时报,2018-01-23.

[10]安淑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9):11-17.

[11]张占斌.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J].人民论坛,2018(9):34-35.

[12]任保平.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N].郑州日报,2018-09-07(010).

[13]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5-113.

[14]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1):4-14.

[15]朱启贵.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N].文汇报,2018-02-06(012).

[16]徐瑞慧.高质量发展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金融发展研究,2018(10):36-45.

[17]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4):1-6.

[18]王竹君,任保平.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经济效率测度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4):8-16.

[19]田晓平.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6):42-46.

[20]孟灿文.统计如何更好地反映高质量发展[J].中国统计,2018(11):4-6.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文献综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