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国两会报道的话语变化

2019-06-24刘鑫

新闻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人民日报微博

刘鑫

【关键词】话语分析 ;人民日报; 微博; 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领头羊,话语体系从政治性话语体系向社会性话语体系变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党报新媒体平台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也发生了变化。自2012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开通,经历了被称为“融合媒体元年”的2014年、人工智能盛行的2018年,党报的新媒体平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话语实践?

话语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在《话语分析》一文中提出的;[1]梵·迪克把话语和新闻媒介结合在一起,他将话语分析分为文本和语境两种向度;[2]费尔克拉夫提出了话语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向度,从语言学分析深入到文本生产过程中,来阐述权力对话语的介入过程。[3]

微博作为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即时性强,传播范围广,《人民日报》微博平台凭借话语文本的变化和运用方式的多样性,将“高度模板化”的时政报道变得接地气。总结微博平台的两会报道话语变化特征,能够为时政新闻的微博传播提供更好的策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3年至2019年的两会报道为研究样本,从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视角对其话语体系进行剖析。

一、话语文本分析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开通新浪微博,截至201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达到8733万,发布微博条数为97196条,其官方微博自开通以来就成为其他党报微博的领头羊。虽然《人民日报》微博一直走“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路线,但是其上线以来的话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话语布局由概述为主转为多维度细节描述

通过对样本的梳理,《人民日报》微博平台的两会报道在2013年至2015年以会议概述为主,后互动内容增多,话语布局明显发生变化。后期样本中加入更多的话语方式,与会议相关的视频、图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在话语内容上,将大量笔墨用于转述《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变为对两会内容的再创作,即突出对民生事件、热点新闻的刻画。从简单的内容直播、代表委员介绍向科普两会知识、思考讨论热点和回顾两会转变,这一方面反映出媒体的话语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受众内容需要的变化。

(二)修辞与风格体现人本主义情怀

修辞手法逐年增加,生动形象靠近民间话语。微博因为格式的局限性,新闻标题具有一致性,140字的微博内容大致包括话题、标题和报道内容。通过分析7年间的标题,笔者发现,2013年微博报道的标题是直接搬用《人民日报》纸媒中的新闻报道,修辞手法用得很少。2014年之后,标题的修辞手法表现明显,大多数是领导人和参会代表讲话的借代手法,部分使用呼告、疑问、设问的修辞手法,如2014年【微倡议:喝不完的瓶装水请带出会场】、2015年【你想问他什么?】、2017年【该不该买房?来听“中国巴菲特”的理财课】等。

风格向简洁化通俗化发展,体现人本主义情怀。《人民日报》两会微博的整体风格平实通俗,2014年以后,轻松易懂的解读报道增多,如2015年【李克强:不能让国企老工人流汗又流泪】。紧贴民生、更接地气的报道逐渐增多,文本亲近性日益增强。

二、话语实践特征

话语实践分析涉及话语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人民日报》逐渐将严肃的政治内容转变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微博报道,保持原有核心议题政治性,充分发挥党报微博的话语主导作用。

(一)议题丰富,亲近性突出

语言风格平实通俗,亲近性突出,与受众形成同一话语场域。微博内容从普通报道两会新闻走向了深度解读两会,例如2014年的“据”说两会,即通过数据和图文的形式对房价问题进行解读,2017年的【你关心的部长来回答】通过“九张图”形式,站在普通民众的视角,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2019年的#今日汉字#栏目,以识字的方式传递两会精神。

以“亲近性”塑造了领导人和相关负责人富有亲和力的形象,使民众对国家政治更加信任。[4]最具代表性的是2017年开展的#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和#傅莹霸气回应合集,你被圈粉了吗#,通过对习近平语录的整理,使民众对其有温度、有思想的言論有了深入了解,通过傅莹的回应创意合集,轻松活泼的风格让人们增强了对民主政治的信任度。

(二)互文性特征逐渐明显

互文性是话语分析的一个侧重点,它不仅存在于话语生产中,也存在于话语的解读过程中。互文性被看作是传播者为了引导受众而采用的策略,这种策略可以是将几种不同文本分类组合,可以是文本间的相互回应。[5]根据《人民日报》两会微博报道的内容,笔者对微博报道中的栏目组合进行了分析。

栏目设置逐渐丰富,不同文本的分类组合,使两会微博报道清晰易懂。在对两会的预告中,设置了#两会预告#、#学习时间#等栏目;在两会报道的解读中,设置了#听政#、#两会时间#、#图解两会#等栏目。在领导人活动栏目中,#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六下团组#将领导人的活动轨迹、会议语录等内容组合报道,使报道结构脉络化。传播者也将视频、直播进行归类报道。#微直播#、#两会秒拍#等视频直播栏目让民众与领导人、代表委员隔空对话。#两会汉字#将关乎民生的汉字、词语用创意解字的方式展示出来。

(三)话语策略多样,报道技巧丰富

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具有“技术化”趋势,话语技术是出于策略和工具为目的而进行的模仿。[6]话语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引起话语变化,在沟通过程中运用策略技巧,可以更好地建构话语,更好地被对方接受。直播、视频、图片等报道技术丰富化代表了话语策略的多样性发展。

1、利用直播优势,进行具有现场感的传播

直播形式跟进解读两会,增强受众的了解。《人民日报》微博的两会报道在7年间进行了文字直播、会议直播、部长通道的相关直播。2013年就开始了文字直播,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解读;2014年和2015年使用直播和秒拍,运用新型工具进行直播报道;2016年至2019年开通“部长通道”,使报道具有现场感,2017 年推出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扫码看”,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

微博碎片化传播迎合了网络传播的方式,结合声画合一的优势吸引受众阅读。如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会等内容,“两会e客厅”等栏目设置,2017年的【听“老司机”聊两会】、【英国小哥侃两会】趣味生动,2018年的【中国很赞】手指舞挑战,增强了两会报道的影响力。2019年的【两会聊天指南】通过视频方式为受众解读两会中的专有名词。

2、图文结合,“九张图”报道成潮流

图片本身也是一种语言,不同的图片类型能够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感受,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事实。《人民日报》微博使用新闻图片、图解会议内容、动态图片、图解两会常识、配发图表、九张图的图片报道形式,如2017年的【习近平说的那些话】、2019年的【习近平的两会新语】,通过“九张图”形式了解领导人言论和两会常识。

三、话语变化的动因

新闻报道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变化背后是对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环境变化等的综合反映。

话语变化反映了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民日报》微博在两会报道中寻求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增强话语的亲和力。例如2016年的两会微博中,多处出现问号结尾的句子,如“你最关心哪个话题?”等问句,加强了两会微博报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又如2016年开设的“两会好声音”,将代表委员的言论凝结成语录,通过“微议录”栏目,将网友的心声表达出来。此外,“部长通道”则通过直播的方式,使网友与部长“面对面”交流。

话语技术化是有意识地介入话语实践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7]报道技术工具的进步迭代,使两会微博报道话语更丰富,更具乐趣。2013年两会微博报道主要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2014年、2015年报道中首次出现视频直播跟进两会报道,使微博报道两会内容有了现场感,2016年微博走向深入和互動,平民化视角看两会,2017年不仅关注两会时政内容,将两会花絮和两会相关内容制成动画视频,更富有动感和趣味性,2018年以“中国赞手指舞”的形式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受众参与两会讨论。

“两会”是关系国家政策和人民利益的重要会议,两会报道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变化。两会微博报道既要注重亲近性话语的运用,同时不要在泛娱乐化倾向中脱离报道的核心议题,要秉持“慎重、严肃”的态度。

注释:

[1]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

[2]梵·迪克.话语·心理·社会[M].上海:中华书局,1993.

[3][5][7]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200、186.

[4]张志安,曾子瑾.网络时政新闻的亲近性文本研究——以三家央媒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16(03):38-44.

[6]李曙新.话语民主:哈贝马斯对当代民主政治的新诠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4):61-64.

(作者: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人民日报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