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阅读思辨能力提升的助燃器
2019-06-24罗静
罗静
[摘 要]在阅读中,冲突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文本内涵产生不一致理解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设冲突情境,鼓励学生审视、发现、思辨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冲突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43-01
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被认为是学习能力,而决定一个人发展的能力则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需要学生敢于怀疑,并自信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创设恰当的冲突情境,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辨,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
一、制造冲突,激活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学生知识理解的困难处、教材的重点处等有意识地创设冲突情境,以唤醒学生潜在而又零碎的知识经验,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动物儿歌》一课,出现的动物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这些动物的名称中都带有虫字旁。如果不加以说明,学生很容易认为只要是动物的名称都带有虫字旁,或者认为带有虫字旁的动物都是昆蟲。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这个为切入点,制造冲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这样引导:“大家把这些动物的名称多读几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说:“带有虫字旁的生字都是跟虫有关的动物。”……这样,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于是,借助这个教学契机,教师把蝌蚪、蚯蚓、蜘蛛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并问:“这些动物跟虫子像吗?你知道这些生字为什么都要用虫字旁吗?”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古时候,人们用图画的形式来记住事物。于是,他们就把这些长得像虫子的动物都归为虫字旁。你还能找出长得像虫子但实际上并不属于昆虫的其他动物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想到了蛇、虹等生字。这样,在冲突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由于知识经验较浅,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颇。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去发现、思辨,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二、化解冲突,培养思辨能力
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的时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用直觉来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教材中的某些地方与自己的直觉有冲突,就提出质疑。这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把这种冲突转化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辨平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揠苗助长》一课,当有学生读到“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句话的时候,有的学生说:“什么力气没有白费?你就是白费力气。你去田里看看,你的庄稼都枯死了。”这时候,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人家毕竟是辛辛苦苦干了一天的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让大家都对种田人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在冲突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冲突就没有思辨,也就更谈不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化解冲突,对冲突进行合理调控,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三、升华冲突,提升思辨能力
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成长经历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不同看法,在认知上产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化解冲突,使学生的言语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怎么都快乐》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快乐。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快乐的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让学生给课文标题加个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汇报时,有一个学生给题目加上了问号,遭到了大家的反对,理由是与文本内容表达的主旨不相符。这样,一个小小的标点,引起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阅读对话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冲突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引爆点。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冲突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