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疗法对消化道肿瘤癌痛患者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6-24高淑君穆婷婷李慧马京京朱文莉王芙怡郭洪霞
高淑君,穆婷婷,李慧,马京京,朱文莉,王芙怡,郭洪霞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0853
消化道肿瘤范围较为广泛,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等,其中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均是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1]。在消化道肿瘤的演变过程中,会对人体消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内观疗法是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3],中国学者王祖承于1988年首次将此观点引入中国[4]。内观疗法通过内观体悟,放下既定的经验、思维、逻辑、知识等,快速到达症状根源,化解自我执着心、比较心与妄想心,从而整合内心分裂与矛盾,解脱心理痛苦,直达慧根,内观疗法又被称作“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该方法主要引导人们观察自我内心、凝视内心、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洞察,进而改变自我认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观疗法对消化道肿瘤癌痛患者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消化道肿瘤,临床分期为Ⅱ期;②均伴有疼痛症状;③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生活质量者;②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1.2 干预措施
常规组干预措施:①治疗前、治疗后与患者进行常规医患沟通,对疾病相关问题给予解答。②治疗前、治疗后向患者讲解药物应用方法并解答患者问题,如治疗后疼痛、恶心、呕吐等相关问题。③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饮食给予相应的叮嘱,以免因饮食问题造成不良反应加重等;治疗后嘱患者适当运动,以加强患者体能,但不可过劳。④使患者熟悉并适应医院环境,以获取更好的睡眠质量,缓解负面情绪等。
观察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和内观疗法干预。内观疗法包括集中式内观疗法干预和分散式内观疗法干预。集中式内观疗法治疗时间为1周,第1天为导入期,对观察组患者讲解内观疗法,并评价治疗前的各种指标。第2~6天为初期和中期,对患者进行每天3个时间段的内观治疗,即7:00-11:00,13:00-17:00,18:00-20:00;内观对象为患者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以及与患者关系紧密的朋友、同事等;最后进行患者最厌烦的人内观治疗。此后,进行为期4周的分散式内观疗法干预,主要针对患者每天的生活情况进行自我内观,每天进行1.5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疼痛改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价疼痛情况。疼痛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在内观疗法干预的同时疼痛不能缓解者,给予镇痛药物干预,并比较用药例数以及用药前和用药后6、12 h的VAS评分。
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和健康量表(self-efficacy and health,SEH)对患者进行评价[6]。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1~5分,1分表示完全不是,2分表示不是,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是,5分表示非常是。总分为10~50分,分数越高代表身心更健康,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EH评分。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量表[7]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对患者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患者中有31例应用镇痛药物,多于观察组患者的 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0.05)。用药患者中,用药后6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表3)
表2 入院时及用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表2 入院时及用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
组别常规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1.39±0.13 1.35±0.15 0.079 0.157 1.05±0.18*0.86±0.13*6.051 0.000入院时 用药前
2.2 SEH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常规组患者SEH评分为(22.5±4.5)分,观察组患者为(23.2±5.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6,P>0.05);干预5周后,常规组患者SEH评分为(27.5±5.2)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36.5±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8,P<0.01)。
表3 用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表3 用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注:*与用药后6 h比较,P<0.05
用药后6 h 0.64±0.16 0.67±0.15 0.659 0.513用药后12 h 0.86±0.13*0.63±0.12*6.248 0.000组别常规组(n=31)观察组(n=19)t值P值
2.3 QOL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周,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表4 两组患者QOL评分的比较
3 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治疗关注的焦点问题[8]。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中最为常用[9]。而在预后方面,消化系统肿瘤预后并不理想,其5年生存率仅为20.8%,其中,结肠癌预后最好,肝癌最差[10]。为此,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就十分重要。
“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和“分散内观”,以达到自我精神修养或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进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1]。本研究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内观疗法作为干预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疼痛改善方面,入院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患者中有31例应用镇痛药物,多于观察组患者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患者中,用药后6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内观疗法干预消化道肿瘤癌痛患者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干预办法。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12]。在纪英等[13]的研究中显示,癌症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受心理信心和情绪方面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评分较低;在提升自我效能感后,患者依从性和症状改善上均有很好的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内观疗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提升,明显优于常规组,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因此,患者能够通过内观疗法,改善自我效能感,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每个患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诸多研究所关注的问题。目前,内观疗法多用于精神疾病患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可以改善患者精神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4-16]。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等状况对心理影响十分巨大,心理状况较差,明显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17]。内观疗法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相关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18]。综上所述,内观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消化道肿瘤癌痛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