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网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以“这就是”系列网综为例

2019-06-24李采薇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街舞亚文化综艺

□ 李采薇

2018年的互联网综艺态势是青春风暴。其中,优酷倾力打造的“这就是”系列网综,把视角锁定在了青年圈层,其内容生产呈现出分众化、精品化的趋势:《这!就是街舞》让四千万人都在跳的街舞率先出圈;《这!就是铁甲》让机器人和理工男定义了新英雄的诞生;《这!就是灌篮》点燃篮球之火;《这!就是歌唱》让原创与小众歌曲有了展示平台。

一、综艺节目分众传播的趋势

如今,综艺节目呈现出分众传播的趋势。分众市场的真正成因是媒介融合语境下青年文化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出现的文化格局。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10-39岁群体占了70.8%。而我国综艺最主要的收看群体年龄是15-24岁。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是综艺节目策划制作的出发点,纯网综艺的内容、营销等则围绕青少年展开,青年亚文化便成了分众传播的切入点。

二、纯网综艺中青年亚文化的风格

事实上,我们对亚文化的直观认识大多来自亚文化的风格,“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它帮助群体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自我表述;风格是一种动态的分类,既体现在‘做什么’,也体现在‘如何做’。”“这就是”系列网综中体现了哪些亚文化风格呢?

(一)个性化

个性化风格是纯网综艺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节目立足的根本。纯网综艺正是以各种表意符号来构建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风格的。

1.风格迥异的参与人物

这种风格首先体现在参与人物上。以《这!就是灌篮》为例,明星队长有亚洲天王周杰伦、流量小生李易峰及NBA传奇人物林书豪、篮球新星郭艾伦。节目还集结了一百多位篮球爱好者,其中有CUBA冠军、街球高手,艺人、体育老师、大学生等,这是他们在现实社会的角色,即主流文化定义的前象。节目组却在前象背后,挖掘个性风格——高佳铂的屌丝逆袭,杨皓喆的书生气,张宁的“护第狂魔”……他们打破了以往仅凭外形定义偶像的定律以及常规的人物设置,这种真实、不造作的“符号”呈现,就是纯网综艺个性化风格的最好体现。

2.与众不同的内容设置

内容选取方面以《这!就是歌唱》为例,其歌曲覆盖流行、民谣、摇滚、rap、R&B等多种类型,如另类摇滚《Somebody That IUsed to Know》、温暖多情的《谁想轻轻偷走我的吻》、清新甜蜜的《你怎么不上天呢》等。多元化内容满足了年轻观众的不同场景需求。

3.个性十足的视觉符号

人物与内容的个性化还需借视觉符号进行呈现,以《这!就是街舞》为例,其舞美运用了赛博朋克美学风格。赛博朋克具有科技未来感,也是平民的、个人主义的,这些都跟《街舞》的宗旨不谋而合:致力于在平民中寻找有态度、有个性、有自信的选手。《街舞》的海选舞台搭建了四条街道,分别对应庄严肃穆的北方大宅门街道、市井精致的海派里弄街道、错落有致的岭南骑楼街道以及活泼多彩的街舞本源街道。场景设置千变万化又不离其宗,融入中国化的表达,个性十足。

(二)游戏化

游戏化风格实际是个人对主流话语权的变相消解,纯网综艺借此营造出消解一切的“无序”状态,“用游戏化的风格释放压力、破除困惑。”基于互联网媒介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呈现者“这就是”系列吸收了battle、毛巾等游戏元素,将街头篮球3V3、斗牛等多种赛制加入到综艺规则中,既还原了街头文化,也实现了传受距离的消除,从而消解主流威严,让话语权下移。

(三)虚拟化

罗兰·巴特认为,互联网的虚拟特性是“能使人们超越平凡的日常生活”。纯网综艺通过物质符号、行为符号、人物符号的风格化,设置了文化语境的边界。界内的人们沉浸在虚拟之中,逃避现实,以增强自身的认知存在感,寻得心灵慰藉。

虚拟化是纯网综艺的共性,作为亚文化群体的情感和生活所托,纯网综艺构建出更美好的虚拟世界,如“这就是”系列通过沉浸式场景营造了街球、街舞、机甲、歌唱等亚文化群体狂欢的虚拟场所。如此,原本处于地下的亚文化爱好者的聚会,被网络升格,成为五湖四海的街头文化爱好者的盛会。

三、纯网综艺中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各种样态的青年亚文化都会周期性地消亡,以各种方式与主流文化达成和解,逐渐丧失亚文化的独特风格与抵抗特性。迪克赫伯迪格概括了两种收编/传播的方式,即“意识形态”方式和“商品”方式。前者是支配集团对异常行为重新定义,后者把亚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

(一)商业收编中的亚文化:弱化与反噬

1.商业收编对亚文化的弱化

纯网综艺是互联网产业的重要一环,表现出迎合消费主义的倾向,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广告收入,而广告主投放网络广告的主要参考依据就是视频的播放量与互动表现。为了广告营收,节目内容不断娱乐化、时尚化甚至低俗化,以吸引更多用户。除综艺自身的商品化以外,亚文化的商业收编还对青少年施以影响和迷惑:

纯网综艺通过构建身份认同来刺激消费,在这一过程中亚文化风格沦为包装。鲍德里亚指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确立自我身份。人们注重对商品的符号消费,借以区分、定位消费者自身。而赋予产品以使用之外的符号意义,正是广告推销的主要手段。”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寻求身份的认同。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消费主义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标准,购买一些商品便可以成为某个阶层、某个圈子中的一员,这种身份构建的便捷性诱使大众不断“冲动”消费。《这!就是街舞》中的毛巾、舞者同款,是“潮”和“酷”的代名词,这就是附加于产品使用价值之上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亚文化符号通过大工业生产、新媒体技术等成为商品,这些符号作为噱头出现在广告中,成为商业包装,其抵抗性逐渐消失瓦解。

2.亚文化对商业收编的反噬

不过,亚文化群体中不乏利用商业收编从而发展亚文化的现象。布尔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社会,个体的差异化具有前所未有的价值。亚文化风格实际上成为兼具市场与文化价值的“资本”。亚文化在被收编的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对年轻人的“三观”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同时,也通过商业化途径获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这种文化资本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社会进行互动的重要筹码,甚至反过来赋予了亚文化群体身份地位与话语权力。

布尔迪厄说:“命名一个事物,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一事物存在的权力。”“这就是”系列通过整齐且鲜明的命名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综艺矩阵,用以争夺文化资本。这一系列化、垂直化的内容运营方式,同时也在向市场的生态化、产业化进行探索,如《铁甲》背靠阿里体系,节目嫁接天猫机器人节,天猫还将开发衍生品,将综艺IP与玩具结合。《街舞》也和市场连接,在淘宝搜索“这就是街舞”,APP会自动导流至专题购物页,从内容到电商,形成完整闭环。“这就是”系列将亚文化风格引入市场,作为亚文化资本,向主流社会扩张,开创了亚文化从商业角度与主流文化进行互动交流的新局面。

(二)文化收编中的亚文化:招安与突围

1.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招安

在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关系愈加复杂。主流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亚文化发展,对温和的亚文化进行“联姻”,将其嫁接于大众文化,对“危险性”高的亚文化,通过国家机器、政治手段实现“危险”的消除。2017年通过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确立了先审后播和审核到位的网络视听节目规范。2018年初广电总局确立的嘉宾“四个不用”标准,对艺人的政治取向、职业道德、个人品格、外在形象等进行要求,使近期网综嘉宾都默默染回了头,节目给选手的纹身打马赛克等。当今,纯网综艺已告别边界模糊的时代,在政策的约束下如履薄冰。

2.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突围

意识形态领域的收编,也让亚文化进入到主流传播域,为亚文化提供极大的展示空间,提高其曝光率与知名度,这也是青年亚文化面对收编的突围机遇之一。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角力中,打破主流意识中的成规,在某些方面退去机械化的说教色彩,反而饱满了主流价值观念。比如“这就是”系列节目主动塑造奋斗榜样,传输主流文化,“不是为了颠覆主流媒介的话语权,而是为了进入主流的媒介工业。”宋秉华提出,“优酷在综艺节目的人物塑造中,关注的是成功背后是不是集聚着足够多的个人拼搏和努力。”这样的态度也成为“这就是”系列节目的底色。《铁甲》聚焦潜心钻研机器人的极客;《歌唱》呈现了提升自我的年轻歌手;《灌篮》对准钟爱运动的运动员……通过展现年轻人的“奋斗”群像,“这就是”系列节目传递了“只有努力才有收获,专业才能得到认可”的正向价值观。这样,亚文化以一种完全符合主流文化所期待的价值取向和主题呈现的姿态,为自身发展蓄积了良好的潜力空间。

四、结语

纯网综艺借势科技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青年亚文化主导的分众传播为切口,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高点击量带来高额的广告收入,反之也推动了纯网综艺的革新。纯网综艺中的亚文化在面临着商业和主流文化收编的同时,也借助自身的亚文化资本,向主流社会扩张,开创了亚文化从商业角度与主流文化进行互动交流的新局面。在纯网综艺的领域,商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已彼此交融,难分你我。

猜你喜欢

街舞亚文化综艺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聚焦《这!就是街舞》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少女席嘉琪的街舞梦
我的街舞梦想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