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菇半脱袋墙式栽培技术

2019-06-24陈克华全祖和

食用菌 2019年3期
关键词:潮菇菌草原基

陈克华 全祖和

(1福建省邵武市沿山镇三农服务中心,福建邵武354202;2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农技站,福建南平354211)

莱索托(Kingdom of Lesotho)是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其全部国土为南非所环绕,素有“国中国”之称。莱索托首都马塞卢(Maseru)海拔1500 m,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7℃,昼夜温差可达5~15℃。马塞卢每年5-9月为旱季,10月-翌年4月为雨季。旱季期间,其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食用菌出菇过程中保湿较为困难。笔者参加中国援莱索托菌草技术合作项目期间,在马塞卢地区开展了菌草平菇栽培的技术推广工作,并针对当地旱季空气相对湿度低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栽培技术的试验工作,探索了旱季平菇出菇的技术模式。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半脱袋墙式栽培方法效果良好,平均生物学效率可达120%以上,初步解决了因环境干燥导致平菇出菇异常的问题,目前已在莱索托推广应用。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气候条件类似地域的同仁参考。

1 菌袋制作

1.1 栽培平菇菌株

栽培平菇菌株为紫袍平菇(Pleurotus sapidus)P969,以菌草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常规方法制作母种、原种、栽培种。

1.2 栽培料配方

栽培料配方为菌草粉80%,麸皮18%,石灰粉2%。菌草粉的原料为当地栽培一年以上的巨菌草,经粉碎、晒干后备用。麸皮、石灰粉系当地采购。由于当地采购困难,故生产中未使用石膏粉。

1.3 栽培袋制作

按常规方法,用卧式拌料机将培养料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0%~65%。采用折宽17 cm,长度38 cm的聚乙烯袋装料,用圆盘冲压式装袋机装料。每袋装培养料折干约0.5 kg,湿料约1.2 kg。采用汽油桶制作的简易蒸汽发生灶进行常压灭菌,温度达100℃后维持14~16 h。料袋冷却至30℃后,采用传统木质接种箱接种。接种后在室内进行菌丝培养,培养温度控制在20~25℃;培养30~35 d菌丝长满袋,40~45 d后进行出菇管理。

2 出菇场地

2.1 场地选择

选择近水源,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地势平坦开阔的空地作为栽培场地;在马塞卢自然气候条件下,出菇场地最好选在树荫之下,以利于出菇环境的温度调控。

2.2 场地整理

棚内地面整出阳畦,用于排放菌袋。畦宽55~60 cm,畦高10 cm,畦长根据场地条件及栽培规模而定。畦面应规整、结实,畦高8~10 cm,为确保菌袋排放时方便,畦面外圈可用砖块铺垫,中间填上土壤垫平。畦之间的距离80~100 cm,作为操作走道。

2.3 阴棚搭建

棚的长、宽根据栽培规模和畦的设置灵活掌握;棚高度200~220 cm,平顶、斜顶、人字顶均可;棚顶及四周用草帘、枝叶、遮阳网或其他遮阳物覆盖和围挡,遮阳度约70%,即通常表述的“七分阴、三分阳”。棚四周除围挡遮阳物外,应另围一层塑料薄膜,目的是减少通风量,以便维持出菇场地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棚顶不盖膜,利于棚内外空气交换,保持场地空气新鲜。

3 菌袋下地

3.1 栽培用土准备

每1000个菌袋约需准备栽培用土0.2~0.3 m3。最好采用含腐殖质高的土壤,除了含沙量太高,难以黏结成型的土壤外,其他土壤亦可使用。将土敲细,撒入约为土壤质量0.5%的石灰粉,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清水和匀后备用。加水量一般控制在土壤质量的25%~30%。含沙量高的土壤,含水量略低些;反之,黄壤等易于板结的土壤,含水量可略高些,以土壤易于搓捏成团并会粘手为准。太干则松散无黏性;太湿呈可流动稀糊状则难以固定菌袋。

3.2 菌袋处理

用锋利刀片沿菌袋底部往上三分之一处环形割开。脱去上部2/3塑料袋,保留菌袋底部1/3的塑料袋。

3.2 菌袋排放

沿畦两侧排放脱去部分塑料袋的菌袋。菌袋的纵向与畦的纵向垂直,菌袋的底部(即未脱袋的部分)朝畦的两个外侧。一袋袋紧靠,排好一层后,在菌袋之间空隙处用发菌成熟的块状碎培养料填平。排好一层后,在整齐排放的菌袋上,抹上一层事先准备好的土壤,厚约1~2 cm。以此方法逐层向上排放菌袋,一般排6层或7层菌袋。排放过程中,上一层菌袋的位置应排在下一层两个菌袋之间,使上下菌袋呈品字型排列,墙体两端往上逐渐内缩;同时每往上一层,菌袋应向畦中线位置内缩1 cm,使得菌墙呈梯形状。菌墙顶部除了覆盖1~2 cm厚的土外,还要在顶部边缘用泥堆出边框。边框高于顶部平面3~4 cm,使顶部形成一个可盛水的水槽。砌好菌墙后,用抹布擦去菌墙出菇面泥沙和其他杂质。见图1。

4 出菇管理

4.1 割口

用锋利的刀片,将菌墙上的菌袋逐一割出菇口,割口为“一”字形,位置为每个菌袋底部的中央位置,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均可。割口的长度3~4 cm,割口深度0.5 cm。这样的割口,培养料暴露空间的面积小,基质内的水分蒸发速度较慢,有利于保持培养料中水分。

4.2 湿度管理

割口后,管理的重点是湿度管理,主要是出菇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的控制。具体要求是,从割口到原基形成阶段,将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95%,并尽量稳定,以便菌袋尽快分化原基。从原基形成至菇体成熟,棚内空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95%,而且最好能够有一定波动,即有一定的干湿差,这样菇的品质会更好。具体操作方法是,若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时,往地面淋水或向空间喷雾化水;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过时,则应将棚四周的薄膜拉起少许,增加棚内通风量。喷水量及喷水次数、拉起围挡薄膜的高度和时间,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气候条件而灵活掌握。

图1 排放菌袋

4.3 其他条件调控

出菇管理还应注意环境温度、通气条件的控制。做到棚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0~28℃,同时保持棚内空气清新。可通过棚四周围挡薄膜的拉掀与否等方法来实现。但采取这些措施时要综合考虑温、光、湿、气等环境要素的要求,不能顾此失彼。

5 采收及转潮管理

5.1 采收

正常情况下,菌袋割口后3~6 d,出菇口陆续形成原基,不同品种原基形成所需时间有一定差异。原基形成4~6 d后,子实体陆续成熟,即可采收。子实体成熟所需时间则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保证平菇品质,应在子实体边缘内卷时、子实体弹射孢子粉前采收。对全体菌袋而言,应采大留小;而对一个菌袋或一个出菇口而言,应一次性采收。一般管理水平高的,2~3 d,一潮菇可采收完毕。

5.2 转潮管理

每潮菇采收结束后,应停水3~7 d,保持场地干燥。目的是促进菌袋内的菌丝恢复,并分解培养料和进一步吸收、积累养分,为下一潮子实体的发生打下基础。一般前几潮菇停水时间短些,后几潮菇停水时间稍长些。停水期满后,在菌墙顶部水槽中注水,2~3 d内使水槽保持积水状态,并往地面淋水、向菌袋喷雾水,保持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促进下一潮原基形成。一般采收4~5潮菇,培养料营养基本消耗完结束生产。

猜你喜欢

潮菇菌草原基
중국이 세계에 준 선물 ‘중국초’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种植与处理菌草的机械现状探析
突脉金丝桃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金针菇的出菇管理技术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