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窑出土传统陶瓷窑具的对比分析

2019-06-24张春苗

陶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匣钵民窑官窑

张春苗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萧窑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白土镇,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萧窑是一所民窑,主要烧制一些百姓用的碗盏、缸盂、玩具等一类小器物,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支烧具,例如窑棒、托珠、窑柱、支托、垫板、支钉、垫圈等。在2019年7月萧窑考察中,在当地见到了大量已出土的传统支烧具,却并未见到在景德镇窑等处常用的匣钵。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的支烧具加以对比分析,总结了它们的异同点,并将它们和匣钵进行对比。

1 萧窑中出现的几种窑具的对比分析

1.1 托珠

托珠是陶瓷装烧过程中器坯与器坯之间起垫隔作用的辅助窑具,在窑具中它比支钉和匣钵出现的更早[1]。它出现在瓷壶、瓷小盂等残片上,数量极少。据考古发掘分析,托珠是叠放在两碗之间使用的,烧制瓷具时,碗口向上,进行仰烧[2]。六朝时,这种方法已较为普遍。它的使用方法是待陶坯制作完成后,为提高装烧量,放入几个沙质小泥丸,再将另一件陶器的底部放到托珠上面,从而保证制品不受粘连[3]。因为是随手放进去的, 所以距离不一, 数量上也不一样,大多数是3-6个。

它的优点是易操作,信手揉成泥团放进碗里便可,但托珠易与瓷器粘连(如图1所示),外形上便显得粗糙,且分离时成功率很低,不能反复使用。

1.2 支钉

支钉是制作陶瓷器而使用的辅助工具,是支烧具中的一种,支烧具的出现比托珠类烧具稍晚,常见的支钉多为三叉支钉。它的使用方法是待陶坯制作完成后,把支钉放在碗里,直接在上面叠放一层一层的碗入窑烧制,可反复使用。它不同于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放在一个匣钵里面,制作支钉要比制作匣钵更容易,但这种摞在一起烧制的方法成功率比较低,支架与瓷器相接的地方釉色会脱落,外底或内底会留有钉痕,如图2所示。

三叉支钉从胎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瓷土胎,胎白疏松,粘有淡青釉或青黄釉,用于烧制铅釉瓷胎器;另一类为夹细砂红陶,较坚致,多粘有青褐、浅褐釉等。类似支钉的窑具还有,三叉柱状支具、筒状支具等[4],如图3所示。因这种烧制工艺相比于匣钵来说较为简单,所以这种支具在传统民窑中使用的较多。

1.3 窑棒

在本次考察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圆柱体的窑棒,如图4所示。这种不仅数量多并且坚硬无比,就被当地的居民当作砖头来建造房屋。图4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窑棒的颜色多种多样,颗粒感明显,很显然是入窑烧制后的结果,不是天然形成的。那这些窑棒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以前有个窑主很吝啬,经常剥削工人,工人们想要惩罚他,故意烧成这种圆形的砖头,而不是四四方方的砖头,好让窑主得到惨痛的教训;

图1 托珠

图2 萧窑出土的瓷碗

图3 萧窑出土的支烧具

图4 窑棒

又或许是传统窑具中的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工具。到底是为什么是圆形的,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2 萧窑传统窑具与官窑窑具的比较分析

在本次考察中我们并未发现匣钵的踪影,匣钵也是陶瓷制品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辅助窑具,是一种使用率较高的窑具,在大部分官窑中频频使用。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瓷器不受有害物质的破坏,将坯体放在耐高温的密封空间中,亦称匣子,如图5所示。但是对于匣钵的起源,学术界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南朝末年湖南湘阴窑和山东宋家村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东晋后期、南朝早期的江西洪州窑[5],因此匣钵的真实起源还需要进一步地考察研究。

匣钵的作用总的来说大致有三种。第一,大大提高装烧量,从而提高烧制效率,这一点是匣钵的基本作用,和上述的托珠、支钉相同,不用过多说明;第二,保护瓷器釉面。由于匣钵可以将坯体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加以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气体、烟熏和落渣等对器皿的侵害,从而保证陶瓷釉色的光鲜亮丽;第三,匣钵起到了承重的作用。在匣钵出现之前,陶瓷的叠烧和罩烧会导致下方的坯体因受力过大而产生形变,并且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有倒塌的风险。而匣钵则起到了良好的承重作用,在提高装烧量的同也可以尽可能保证烧制的质量。

3 结论

对比几种窑具后发现,托珠和支钉的加工工艺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多用于早期民窑,但是分离效果较差,容易与瓷器粘连,从而会降低烧制质量和成功率。而匣钵的加工工艺相比于前两者较为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偏高,但能有效地隔绝有害物质,保证器皿在烧制时不受到污染和破坏,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一般来说,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工具的改革开始的,匣钵的使用是陶瓷史上的新变革,使用这种技术可以烧制出更多品质优良的陶瓷,为日后传世珍品的创烧提供了必要条件。

图5 匣钵

自唐代起,官窑和民窑便初现端倪了,官家用的是千里挑一、万里挑十的好瓷器,而老百姓则看重实用性、价格低廉,久而久之官窑和民窑便差距越来越大。以前官窑和民窑界限是不清楚的,自明代朱元璋专门在景德镇设厂为皇家烧制瓷器以来,由此官窑和民谣分道扬镳,分工明确。官窑利用权力的优势,召集了各地最好的技师,用最优质的原材料,极其注重瓷器质量和艺术性。

萧窑是一所民窑,主要用于烧制一些对工艺要求不高的碗盏、缸盂、玩具类等民用瓷器,因而主要使用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支烧具,如三叉支钉等;而对类似于景德镇窑的官窑来说,相比于民窑,其对于瓷器的烧制质量要求较高,而并不刻意注重降低成本,因而多使用成本较高、制作复杂的匣钵。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本次萧窑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的支烧具而并未见到匣钵的原因。

猜你喜欢

匣钵民窑官窑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西夏官窑瓷器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此“官窑”非彼官窑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