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缠枝纹装饰艺术中的外来文化研究
——清宫乾隆瓷器缠枝纹之洛可可装饰文化探析
2019-06-24万剑
万剑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 315800)
缠枝纹是一种国际化纹样,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装饰表现形态。中国缠枝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缠枝纹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一种世界性装饰纹样,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为缠枝纹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意义。武汉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就有谈论到世界缠枝纹的起源。在清代乾隆时期,缠枝纹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影响,中国缠枝纹与西方缠枝纹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清代早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西方外来文化流入,进一步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纹样就被我国艺术吸收、融合、发展。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洛可可之风是在中西方多样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发展。17至18世纪的洛可可之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一般可以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和发展。(英)赫德逊认为“直接得自中国”且“充满了中国特征”的洛罗可可之风“支配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情趣”①,而成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史上重要事件。日本学者小林市太郎认为,洛可可美术由中国工艺美术影响而来,可以直接称之为“中国—法国式美术”,其“意义更明确而实际”。②利奇温在《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写道,德国东部德累斯顿的彼尔尼兹宫是最能体现洛可可艺术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而且这种“洛可可的风尚以瓷器为首位”,且深度体现了洛可可之风与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③在洛可可时代的欧洲人是通过淡雅精致的华瓷了解中国的艺术。④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 • 芬雷《朝圣的艺术:世界史中的瓷器文化》中写道“中国瓷对世界史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反映了一项规模最为庞大的文化转型活动。”⑤清宫乾隆瓷器受到洛可可之风的影响,色彩清淡柔和,涡旋式叶纹,线条流畅优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
1 清宫乾隆瓷器装饰之洛可可之风
洛可可,“Rococo”,流行于1730-1770年左右,一般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也被称作为岩石、贝壳状装饰风格。洛可可之风在18世纪遍及除意大利罗马、托斯卡纳以外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占据了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在路易十四晚期,庄严壮丽、庞大雄伟的巴洛克元素逐渐被优美、细腻、纯化的洛可可所代替并逐渐发展。路易十五统治初期,洛可可之风从宫廷,遍及整个法国贵族阶层,逐渐成为新的常用样式。洛可可轻巧、细致、卖弄的风格,反映了美好、愉悦生活的轻松主题。
清代乾隆盛世,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工艺美术制作工艺和装饰技巧非常成熟,宫廷安享繁荣、追求娱乐、崇尚西洋之风。清乾隆宫廷瓷器,除了传承中国历代传统瓷器风格以外,许多瓷器受到洛可可之风的影响,瓷器造型精致、典雅,色彩柔美、优雅。清乾隆瓷器缠枝纹装饰色彩清淡柔和,装饰叶纹呈现非对称的C形、S形或漩涡形,勾线纤细、挺拔、清晰,洛可可之风追求的轻盈纤细的秀雅美,典雅精致的色彩美,与中国传统装饰意境追求是相一致的。洛可可之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例证,“即使看上去是模仿,艺术却不仅仅是复制我们熟悉的世界......更是要破坏陈腐与乏味。”⑥中国陶瓷艺术善于吸收和融汇外来文化,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再生和创造,洛可可艺术正是在这种融合与变异中形成和发展的。
2 洛可可风格式缠枝纹装饰特色
洛可可之风,以轻快、纤细、华丽、繁琐为其装饰特点,在题材上常常选择岩石、蔓藤、花朵作为纹样题材的来源,在纹饰上常常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在色彩上运用温和雅致的色彩来装饰。洛可可之风的藤蔓、花朵等装饰内容与中国缠枝纹装饰母题不谋而合,在表现主题上具有共同的诉求点;洛可可之风的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与缠枝纹的“S”形主茎和枝叶缠绕运动方式是相互呼应的;洛可可风格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其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反映到缠枝纹装饰个体叶片上,良好的表现了西方莨苕叶片与中国缠枝叶片的融合和发展。
图1 清乾隆 粉勾莲纹天球瓶
图2 清乾隆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2.1 清淡柔和的轻奢色彩
巴洛克风格的色彩喜好自由奔放、对比强烈,但洛可可风格反映美好、愉悦生活的轻松主题,洛可可的色彩倾向温和、雅致、优美,常常会选择轻盈、透亮的色彩,大部分绘画作品中的色彩以高明度、低纯度的淡黄、嫩绿、粉红等色彩为主,新鲜娇嫩。洛可可色彩,不仅具有清新大胆的自然之感,更是具有层次丰富的细腻之味。例如洛可可可的室内装饰墙面大多采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而室内墙壁和家具的线脚常常使用金色,这与巴洛克色彩风格有明显的区别。
清宫乾隆瓷器缠枝纹装饰色彩以明黄、粉紫、粉绿、粉蓝、淡赭石、粉红为底色,缠枝花卉色彩各种颜色,有白色,红白渐变、红紫渐变、红蓝渐变等。主体花卉的花冠色彩为白色或者是白色与其他颜色的渐变色为主,此种色彩的安排可以突出花卉的核心位置。塞尚说认为,“色彩是我们的大脑与宇宙交会之地。”⑦瓦西里.康定斯基说过,“色彩拥有一种直接影响灵魂的力量”。伊夫.克莱因:“色彩是活生生的,每种色彩都是高度进化的个体,与我们以及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色彩才是宇宙真生的居民。”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来说,颜色是“所有被捕捉的对象的虚拟联合”,是“同样的情感、梦想、情操和情绪”。黄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色,明黄是帝王的专用色,黄色代表着尊贵、权利、希望;粉红色代表着温柔、纯真、美好,象征着温暖、甜蜜、柔情;粉绿是清新的自然色,代表着平静、健康、希望,具有安全、舒适之感;粉紫代表着神秘、浪漫、高贵,同具冷暖之感,有神秘、观想之感;蓝色是文静和理智的高贵色彩,粉蓝带有鲜润和明亮之感,令人安静和放松;赭石色代表着大地,土地孕育了人类的生长,象征着朴实、真切、踏实;......装饰色彩千变万化,但是无一不体现着生命力,体现着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例如《粉彩勾莲纹天球瓶》⑧(图1)为粉彩瓷器,整器身装饰有粉红色彩,除口沿为黄地松石色云头纹,其颈部和腹部均以粉色地粉彩绘制,表面装饰以勾莲纹为主,辅助搭配水仙花,勾莲纹枝叶舒展。勾莲纹的枝茎和花朵以渐变的绿、白、红、蓝、黄等色彩描绘而成,显现出了轻松、愉悦、快乐之意味。《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⑨(图2)整个罐体装饰淡赭石色,除腹部圆形开光外,满绘缠枝莲纹。莲花纹的花冠为蓝色向白色的渐变,叶片是浅绿向深绿的渐变,缠枝纹花卉主体突出,具有清新之感。《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⑩(图3)除粉红色包袱纹外,遍涂粉青色,装饰有黄白渐变、红白渐变、黄绿渐变的缠枝纹饰。缠枝花卉有盛开的变形莲花,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以及半开的莲花,描绘的角度具有多样性,有俯视、仰视、侧视,皆用金线勾勒,色彩虽纷繁复杂,但又协调有序,十分优雅自然。《粉彩花卉纹螭耳瓶》⑾(图4)腹部为白底各式折枝花卉,颈腹连接处有红蓝相间的装饰二方连续,其他部位几乎为以粉绿为底色,装饰有盛开的缠枝莲花纹。该螭耳瓶颈部的莲花呈俯视盛开,中间的花芯为圆形蓝白渐变,8个中间的小莲花瓣的尖头部分为红色,逐渐向花瓣底部变色为白色,花冠外部的莲花花瓣表现为立体状,且穿插着粉红色渐变的单层花瓣,立体状花瓣内侧为黄白渐变,外侧为蓝白渐变,色彩柔和淡雅,丰富生动。
图3 清乾隆 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
图4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螭耳瓶
图5 清乾隆 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 局部图
图6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螭耳瓶 局部图
图7 涡卷叶纹
图8 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描金缠枝花纹蒜头瓶
图9 清乾隆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图10 清乾隆 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
2.2 非对称的旋涡叶纹
涡旋叶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⑿里格尔在《风格问题》中认为是希腊、罗马装饰上广泛运用的莨苕叶纹,是由古老的棕榈叶纹样变化而来。⒀贡布里希在分析里格尔的观点时认为这种旋祸叶纹“……具有我们在波形线条里发现的所有的装饰优点,而没有波形线条这种抽象纹样的潜在缺点……为装饰设计师的所有基本活动提供了发挥技艺的机会”。⒁洛可可风格装饰叶纹,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S形线、旋涡作为装饰线条表现,叶涡卷,花舒展,细腻柔媚,缠绵盘绕。这种“不对称”,“缺乏对称之美,缺乏像镜子反射那样的把对立的两面合并为一”⒂。弧线、弧面装饰可以在洛可可的室内装饰中找到案例,为了深度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天花和墙面大多以弧面相连,这是印证了洛可可之风是曲线、曲面之风。鲁迅先生曾说:“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它就是变革。”当罗可可的风刮入大清皇宫时,装饰叶纹与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进行了组合、变化、创新。缠枝叶纹在造型、构图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了一种非对称且富有动感的装饰纹样,形成了自由奔放而又纤细、华丽的装饰样式(图7)。
图11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图12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局部图 缠枝花卉纹
图13 清乾隆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
图14 清乾隆 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 缠枝花卉纹
图15 清乾隆瓷胎洋彩金番莲花青地纸鎚瓶
图16 清乾隆瓷胎洋彩金番莲花青地纸鎚瓶 缠枝牡丹纹纸鎚瓶 缠枝花卉纹
图17 清乾隆瓷胎洋彩金番莲花青地纸鎚瓶 缠枝花卉纹
例如,清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缠枝花纹蒜头瓶》⒃(图8),瓶上的缠枝卷草纹,吸收了西方洛可可艺术元素,与本土缠枝纹有显著的不同,具有了新的视觉冲击力。该蒜头瓶通体用金色描绘彩色花纹,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卉,色彩丰富,华贵典雅。《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图9)外壁以紫釉为地,布满轧道卷草纹,其上以绿、黄、蓝等珐琅彩饰花卉纹,花纹错落有致,绘画精细。《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图10)的造型像灯笼,表面装饰的莲花、牡丹、月季等错落排列。
2.3 流畅优雅的曲线
洛可可艺术,不仅具有温和的色光美,而且富有流畅优雅的曲线美。在贵族城市住宅外观以圆弧曲线代替了哥特式的尖顶;在室内装饰中古典壁柱、山花被优美的曲线、涂金装饰所替代。在雕刻和绘画中,人物造型多纤巧秀丽、极具女性媚态;绘画、雕刻、家具及日 用器皿上采用大量优雅流畅的线条来使用,都与其环境相统一而装饰有曲线纹饰。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说,“人选符号不能归结为自然符号。”⒆“我们眼中的线,其实是物体内部,或物与物的分界所在。当我们看到了线,其实是发现了物之内部,或此物与彼物的关系。”⒇美学家、美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了和线有关的一对著名概念,即“线描”和“涂绘”,认为线描和涂绘是理解事物的两种方式。线描的处理方法暗示了事物的边界和轮廓,向我们传达了坚实、稳定的视觉感受。
清宫乾隆瓷器缠枝纹“以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现宇宙万象的变化节奏”。(21)“S”型旋涡纹在意义上影射着“贝壳”、“螺号”,体现着韵律、旋转的装饰美。清乾隆《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22)(图11)繁缛华丽,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花纹。用深色线条勾勒缠枝纹,线条细腻、挺拔,体现了中国白描技法与洛可可风格的融合。在《清乾隆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局部图及缠枝纹白描图》(图12)中的缠枝纹线条挺拔,花瓣、叶片关系清晰,体现了洛可可线条艺术的丰富饱满、典雅圆润之风采。《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23)(图13)为葫芦形,通体装饰绘制五彩缠枝莲纹,并饰红蝠、篆体“寿”字纹,象征福寿绵长。在《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局部及缠枝纹白描图》(图14)中的缠枝纹线条勾勒细腻,弯曲轻松,营造了繁复满密的效果和浪漫潇洒的情感。
线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罗丹说过:“一条规定的线贯通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傅抱石在《中国绘画理论》中说道:“日人金原省吾曰:“艺术之基础”,不在点,不在面,而在线也”。(24)洛可可中大量采用描金线描,金线使得建筑装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法国尚蒂伊古堡的孔蒂公爵寝宫运用中国画的描金技法,用金色勾勒的装饰纹样在墙壁四周,随处可见,整个房间营造出了一片富丽堂皇的金色阳光。在《清乾隆瓷胎洋彩金番莲花青地纸鎚瓶》(25)(图15),以藏青色为地,上面勾勒金线纹样牡丹、莲花、芍药等缠枝纹样,线条细腻、流畅、优雅,花冠较大,其中花蕊强调突出,花瓣、叶片的双重、三重勾勒,线条既繁杂又统一,在雍容华贵、金碧辉煌中带来了些许轻松、愉悦之感。
3 结语
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所提到的那样,“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26)艺术的发生、发展、壮大或衰落,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反映着人们的观念形态。从文化的视野看,罗可可之风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更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接纳与调适的产物,而这一产物再进入中国转而影响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装饰。(27)正如毛主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28)我们应通过中西方缠枝纹装饰艺术交流研究,寻找中国传统图形的国际化路径,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图形在现实应用中找到出路,并服务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英)赫德逊,何兆武校译: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5:247
②詹嘉.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J].陶瓷研究,2002,(04),81-84
③(德)利奇温,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6
④(德)利奇温,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6
④詹嘉.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J].陶瓷研究,2002(04):81-84
⑤转引自王鲁湘.天下之器: 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M].江西: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15
⑥李枫.作为宗教文化之传播媒介的“中国瓷”[J].陶瓷学报,2018(06):818-821
⑦陈焰.从《塞尚的疑惑》到《眼与心》——略论梅洛•庞蒂的艺术哲学转变[J].美术观察,2017(06):120-121
⑧北京故宫博物院
⑨北京故宫博物院
⑩中国国家博物馆
⑾中国国家博物馆
⑿万剑.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11
⒀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
⒁E.H.贡布里希, 范景中, 杨思梁, 徐一维译.秩序感[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8
⒂利奇温著,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0
⒃北京故宫博物院
⒄北京故宫博物院
⒅北京故宫博物院
⒆[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5
⒇张俊.线的认知与表现[J].新美术,2019(05),109-111
(2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8
(22)北京故宫博物院
(23)北京故宫博物院
(24)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2
(25)台北故宫博物院
(26)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669。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概说》
(27)林金水.从罗可可之风看17-18世纪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接纳与调适[J].史学理论研究,2010(02):70-83+159
(28)邓白.略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艺术[J].硅酸盐学报,1978(04):2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