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空间结构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研究

2019-06-24杨金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纳西族民居美丽

文/图:杨金虎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帕米尔花开·转身 阳艳华 纸本矿物色 152cm x 135cm 2017年

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名录的纳西族龙潘三股水村落

引言

自2005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城市化向乡村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至首要位置,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同步建设,力求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生态文明的推进再次确认了美丽农村建设的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2月全国开启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乡村振兴”与“设计下乡”成为行业关注热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自此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滇西北有12个少数民族,各自的民居建筑是对当地丰富文化内涵的直接承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景观价值与旅游价值,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中,一方面不仅要充分发掘和继承极具文化和历史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重要的是保留原有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态,使其生态的建筑格局继承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借鉴时尚文化,使区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跟上时代潮流。以“民生为本、多元参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

有460多年历史的纳西族庙宇建筑

要依托好乡村聚落设计,保护好民居建筑的人文形态、科技形态、功能形态、结构形态、环境形态、艺术形态等,利用互联网+的时代特点,运用新技术、新思路,提高村落经济水平,加强村民文化教育,培养村民的保护意识。建立民居建筑大数据库,进行建筑景观生态设计,解决保护发展技术问题让民居建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契合。只有政府、设计师和居民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将民居建筑、环境与村落发展相结合,协调发展,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民居建筑的质量。

一、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面临的问题

滇西北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因为对“城市化”有失理智的诠释以及对“传统化”缺乏客观严谨提炼的运用,快速复制式的民居建筑改造方式破坏了村落本身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让原本淳朴、厚重的村落文化丧失了特色,尤其城镇结合部是集中体现区,局部点状呈现如丽江市九河乡的库区移民白族区、玉龙雪山的彝族移民区,简单的模仿、快速批量化的改造,丢失了不同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生活习性的村落韵味,使美丽乡村改造一味模仿城市建筑,千村一面的立面复制,失去民居建筑最为珍贵的独特地域性特征。

近5年来,滇西北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安居房建设,传统民居被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取而代之。为了发展城市20公里范围内的工业经济,选择整体迁移少数民族村落,或将少数民族村落圈入城市,逐步拆除民居建筑,民居建筑风格、古风古貌、乡村特色荡然无存。中央明确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喊得多、做得少,笔者认为,如果再不切实保护,二三十年后,城市周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将的不复存在。

1.民居建筑木质结构体系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从总体上是由两种民居结构体系构成。一个是向外开放的竹架系统,另一个是向内的封闭式土木结构系统。滇西北的井干式民居建筑由圆形或方形木材层叠组成,以堆叠形成“井架”空间而得名,以木板屋顶和压石为重要特征,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丽江、宁蒗、维西、兰坪、漾濞、贡山等比较寒冷但取材方便的林区。其他主要的土木结构体系有土掌房,以及从土掌房演化发展的汉式合院等建筑,其布局紧凑,以厚实的土墙和土平顶结构为特点,以实现保温隔热的目标,适合干热和干冷的气候。滇西北的德钦地区是典型的土掌房民居建筑群。白族、纳西族的合院建筑是土掌房与汉文化建筑融合的民居形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滇中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大理、洱源、剑川一带。

藏族民居建筑木结构

纳西族民居建筑木结构

纳西族庙宇建筑内部结构

纳西族民居建筑(左:正房,右:厢房)

纳西族民居建筑局部处理

可以看出,滇西北的民居建筑主要由井干式和土掌房组成。比较这几个类型的民居建筑的重量,干栏式民居是最轻和最薄的结构,土掌房是最厚重的建筑形态,井干式民居介于两者之间。该区域内的民居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干,结合生土结构、砖石结构等主要的分支,也就成就了众多民居木质建筑。木质建筑除了物质自然的老化,还极易遭受风、雨、雷、火、地震、虫蚁等自然破坏力的破坏,这些自然破坏力持久地、不断地、时刻地侵蚀着木质建筑,最终导致建筑文化遗产毁灭性的损毁。木质建筑易朽易坏的特性及现代建筑材料理念侵入也是造成人为弃置的因素,造成一些民居建筑日渐破败,岌岌可危。

2.民居建筑环境发生嬗变

滇西北社会进程改变了原有的封闭形式,受当前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城市的工业化使乡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摆脱了乡村环境。城市文化、信息化、智能化在悄然碰撞,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外部环境不可避免地对乡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方式、宅居理念也逐渐趋向城市化,民居“土”建筑功能性存在“先天不足”,如建筑的落后设施、刚性空间、黑暗环境、不方便等等。留在乡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家庭成员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是民居建筑传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民居建筑原有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在外部环境的侵袭下,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封闭条件,乡村社会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的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不断加快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以及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淘汰。

3.旅游产业高度开发

滇西北在没有多元产业链的环境下积极地发展旅游业,紧紧依靠旅游产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典型的“荷兰病”型旅游,是完全在牺牲自然环境。近年来,以纳西文化、藏文化为名发展乡村旅游且势头强劲。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加大开发力度,建造大量带有白族、纳西族、藏族特点的现代建筑,也包括村镇居民建筑。商业利益要求快速高效,因此许多建筑是模式化建造,是带有白族、纳西族、藏族建筑符号的建筑,不论是建造方式和使用模式都不再沿用传统方式,导致白族、纳西族、藏族建筑多样化逐渐消失。如此一来,白族、纳西族、藏族的建筑文化和特色虽然得到了推广,但是在深度上远远不够。加之旅游业发展,村寨对于住宿和餐饮的需求增大,很多民居也引入了对外住宿。这些改变势必不适应传统民居的居住模式,需要改变传统方式和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以适应社会的改变。

4.科学认识与保护技术不到位

真正具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弃用,出现损毁的迹象,如丽江市的石鼓纳西庙宇庭院是纳西民居形制最大、年代最久、有着丰富装饰特点及庭院规划痕迹的民居建筑,但是如今已经残败,没有能力进行修复,导致失去珍贵的研究资料价值。建筑的损坏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长此以往,后人可能无从知晓真正具有纳西族特色的建筑模样,能见到的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样式单一的建筑。由于社会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不会再修建这样大体量的纳西民居建筑,这类民居建筑的内涵魅力只能渐渐遗落在历史书中。同时,传统的手工艺和建筑绘画工艺的逐渐消失,导致现在滇西北民居建筑的装饰和彩画明显不及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精美。

采用夯土技术处理的墙面效果

采用新型夯土技术处理墙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图)

目前,人们对于民居建筑的认识停留在建筑表面,认为建筑结构只要采用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的构件建造就是体现了民族特色。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门窗形式及装饰样式繁多、做工复杂,体现了建筑的个性。然而,现在建造的民居建筑的门窗在构造和施工方面明显简化了许多,而且呈现程式化、机械化的建造模式。例如,现在很多地方的民居建筑采用空心砖或者黏土砖进行建造,只在建筑表皮粘贴土基层、石材、或者防水漆等装饰,模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表皮肌理,藏族新建筑表现得尤为突出,采用直接在外墙上绘画的方式表现门窗套的样式,这些做法虽然加快了施工进度,但在表现藏族建筑特色方面毫无意义。目前,对于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传统的色彩、构件、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收获,但对于其内涵还有待深入研究。

藏式民居建筑结构与材料表现一(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图)

二、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动态关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滇西北各级政府与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宣传民居文化,这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不谋而合。政府与社会大众采取的民居保护方法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最终的走向是一致的,要保护民俗风情、保护地域特色、传承其独特的历史文脉,把在地性融入到民居建筑改造的骨髓血液之中,从源头上彻底改变当下民居建筑批量化生产的“趋同”现象,在现实中产生具有成效的作用。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于民居建筑的价值,以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中民居建筑的灵魂、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

1.民居建筑核心空间的继承与更新

民居建筑结合了一定区域内的精神与物质的内涵,在宗族道德和血缘的约束下,强化了区域内民居建筑的共性特征,民居建筑的布局、色彩纹理、空间特征和装饰风格相对稳定、统一、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如丽江市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基本都是以我国传统民居常见的三房一照壁、四院夹天庭、前堂后寝一进一院、一进二院、二进二院等为布局蓝本的建筑形式进行局部改建来满足受地理环境制约影响。其中利用三房一照壁建筑布局形式改变而来的三房夹天庭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为普通的民居建筑表现形式,除有前院后寝一进一院、一进二院的格局,也有少量的二进二院建筑布局存在。

这代表了纳西族族居住空间的布局、形状、风格和装饰艺术元素的和谐交融,大研古镇与束河古镇当属纳西族民居建筑的最高成就,也是民居建筑的集聚区。从实际的研究和测量数据以及对丽江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的理解,纳西族民居建筑无论是现代混凝土结构或传统的土木结构,屋顶都以黛瓦施之。另一方面,土木结构山墙的两侧均匀延伸约50厘米,屋顶的四个角用于出檐结构,这使得屋脊和檐线具有美丽的曲线。丽江民居建筑最常见的三房夹天庭布局,正房基本方位是坐南朝北,面对照壁,二层结构采用上七下八(单位:尺,纳西族房屋建筑最常用的单位)形式,山墙采用平层空间共约为5米高度。丽江市本地人身高普遍较矮,居住建筑以上七下八的结构空间进行划分,既保证了原料的最大化利用,也满足了合理的生活空间,同时建筑空间相对较低,也有效地调节了早晚温差大的温度变化。建筑正房屋基高度达到50~100厘米不等,明显比东西厢房屋基高。其正房的建筑用料及装饰较东西厢房显得更为古朴,沉重主柱料更大,色彩

更为沉稳,六扇门、窗格雕花精致,是纳西族家庭中最具权力影响的老人和主人居住。东西厢房由于屋基略低,因而房屋整体偏低,由年轻人、客人居住。若家庭人口较少,西厢房一般是厨房、堆放潮湿粮食、生产用具或牲畜用房。在农村正房与东厢房的二楼建筑空间一般不住人,基本存放干燥粮食,西厢房二楼一般堆放牲畜草料等。

藏族民居建筑结构与材料表现二(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图)

纳西族民居正房立面图

纳西族民居厢房立面图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民居建筑时要注意主体经济条件与建设成本,功能分区符合生活生产,构筑更加合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协调,有效地把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人、建筑、环境的协调融合,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2.民居建筑立面的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对民居建筑屋面、外墙面和建筑外墙上的门窗、阳台及附属物件的立面改造是重要一环,是形成整体形象及特色至关重要的元素。要侧重于建筑外立面、调整体量比例、统一建筑风格,使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生。对商业建筑的开发建设提出理性的有长远规划考虑的控制性要求,保护片区民居建筑特色风貌,实现变化中有统一、新景中含旧影,让人们能领略到独特的地域文化,感受到美丽乡村的蓬勃发展。

滇西北民居建筑形式各异的门窗丰富建筑墙面,尤以纳西族、白族、藏族的门窗上的装饰图案最为典型,都集中地体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门窗主要由木框架组成,有结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大面积的玻璃,并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装饰图案,使墙壁的外观虚实交错。

民居建筑立面设计应该以体现地域性、乡土性为根本,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识别性本土元素,体现出浓郁的归属感。

3.民居建筑庭院景观的传承

民居建筑庭院景观作为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直观体现,有着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与地域特点、气候环境等因素相互适应,是少数民族辛苦劳作与知识智慧的结晶。

纳西族民居建筑悬鱼构件

纳西族民居建筑悬鱼构件

民居庭院景观也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庭院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基本主线是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主体选择种植美观的植物。滇西北地区一家一户的独栋建筑庭院景观风格相当显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景观设计机构应当与政府进行友好合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民居庭院景观进行整体的风格设计,根据主体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庭院景观,讲授庭院景观的设计知识。

纳西族人喜欢庭院地铺的建设形式,进行庭院设计时可以将这种形式融入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保留传统的四幅团寿艺术特色,也加入现代庭院景观设计方法,用材料创造不同的纹理,为艺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民居建筑庭院景观设计也可以借助庭院建筑色彩与绿色景观植物颜色相协调,增强庭院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这种人本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使现代艺术设计结构可以逐步优化发展,并形成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民居建筑庭院景观的传承与表达。

纳西族民居建筑模型

4.民居建筑原生材料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居建筑要多采用原生材料,保证新建筑与老建筑的风格趋于统一,凸显出建筑与乡村景观的和谐性,并且也能赋予民居建筑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原生材料进行民居建筑建设,取材便捷且降低人工、财力等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滇西北民居材料构成有很多限制因素,它们也与环境有机关联。滇西北民居建筑中使用的当地原生材料以及适合这些材料的传统结构和施工方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由未加工的天然材料或原始材料构成的墙壁突显了其原始特征。滇西北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土、木、石原生材料作为墙体,以较为工整的排列方式展示材料的质朴美。以实木为线材修建时,根据结构空间的变化运用由下而上的重叠、并置整理排列来创造出规律性线性视觉效果。或者使用石材和泥土材料组合不同的纹理,显示规则和不规则的线性张力,充分展示材料语言。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民居建筑一般是以石材、木材、土材作为主材料。特别是大理民居喜欢以苍山的青石、麻石与洱海河床的卵石为材料,形成自然的线性肌理。当地原材料的应用为传统的云南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丝美感。

滇西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基本上采用天然材料和轻微加工的天然材料制成,使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纹理和空间效果,形成线性视觉空间,例如直线、曲线、下划线、对称或不对称。不同形式的原生材料平面形态上的起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民居建筑的外部视觉形态和线性变化,是民居建筑聚落群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区域内民族的人文风俗和审美倾向,也反映了区域内民族民居建筑受到的自然约束和宗教约束。

5.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保留

滇西北的大理白族民居、巍山彝族民居、丽江纳西族民居、香格里拉藏族民居,是云南少数民族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文明活性物态化产物。无论是建筑形式、装饰特征和文化内涵,都清晰地反映和传达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渗透到民居建筑的语言中,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发生了一系列现代变化,无论注入何种现代建筑形式,传统的装饰元素如六扇门、悬鱼、瓦猫和四蝠团寿仍然是纳西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六扇门是纳西族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建元素,也是迄今为止该民居建筑保留最为完整和精彩的部分,是诠释、透析纳西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在六扇门的雕花格子中,均以镂空的动植物、文字、人物故事、几何图案等为装饰元素,在神话传说和民间吉祥图案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透露出纳西族人文风情。六扇门装饰中以动植物类纹样居多,用得最多的当属蝙蝠纹样,不仅在门窗中,地面铺砖也紧紧围绕蝙蝠纹样,取其意“五福团寿”象征吉祥如意。还有常见的梅兰竹菊、荷花、石榴以及同样用得较多的孔雀图案,纳西族崇拜青蛙,因此青蛙纹样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建筑的装饰纹样中。一种是文字纹样,纳西族是文字创造的成就者,具有象形意义的东巴文字为世界学者惊叹。门窗装饰经常用到“福”“寿”,文字造型饱满、圆润,与四周的图案组合相得益彰。另一种是人物故事纹样,是学者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用得最多当属三朵神话、成丁礼、东巴经、玉龙第三国等纹样装饰,俨然一幅鲜活的生活场景,刻画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种是细小的几何图案,常见的有云雷纹、连珠纹、回纹、菱花纹、乳钉纹、绳纹、漩涡纹、曲折纹等,多作为门窗边缘的装饰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藏族民居建筑模型

悬鱼构件成为丽江民居建筑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民居建筑物体现出的装饰艺术,主要从其造型、色彩、形制尺幅、材料肌理和对称结构、空间层次感来展现。鱼形一般为双鱼衔圆形阴阳八卦图,亦偶见单鱼衔圆形阴阳图。鱼形之外,悬鱼造型丰富多样,笔者在丽江市的大研古镇、宁蒗、永胜、玉龙等地考察,见过金刚杵状、盆花状、莲花状、花篮状、五角星状、灯笼状、葫芦状、棱形、方形、箭矢状、圆球状、双龙缠绕状、草花龙状、蝙蝠状、飞鸽状、蝴蝶状、心状、叶片状、戟形寿状等,变化多姿的悬鱼造型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视觉艺术,充实了造型艺术的寓意趣味。

瓦猫是丽江地区独有的,用泥塑造虎的原型、夸张的嘴部和通透的身体造型,放置于屋脊或照壁正中,以驱魔镇邪、吞金纳银来诠释这一建筑构件的文化底蕴。如今瓦猫已成为丽江民居建筑构件的一大特色,将艺术美、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融合。

6.民居建筑文脉的延续

民居建筑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民族文化气息,是当地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的直观记载,有着现代化材料与色彩所无法承载的别样美感。美丽乡村建设对民居建筑的设计一定要将许多民居建筑元素再生运用到修缮建设当中去,进而强化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认同感,表示对民居建筑的尊重,对文脉的延续。对民居建筑进行合理化保护,不但能够避免由于需要建设新建筑而导致对民居建筑造成的破坏,同时也能够节省更多人力、物力与财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拥有历史的民居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的过程中,要加强民居老建筑的防火、防潮、防震,确保安全隐患得以消除,在保留原来设计元素的基础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赋予民居老建筑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最后,社会大众的参与是民居建筑长久保护、持续发展、形成地方特色的动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来源,社会大众是传播民居建筑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参与者,离开大众对于政策的支持与自发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民居建筑的特色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三、结语

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生战略,让农村更加美丽。滇西北地区应抓住机遇把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好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聚落设计,建立民居建筑大数据库,保护好民居建筑的人文形态、科技形态、功能形态、结构形态、环境形态、艺术形态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民居建筑才能凸显地域文化的特质与魅力,营造出更为宜人的居住环境,让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变得更具地域特色、更有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纳西族民居美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