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湿壁画课程教学实录

2019-06-24乌日晗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底子底色石灰

文/图:乌日晗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讲师

意大利语“湿壁画”(Fresco)一词本义为新鲜。最早有据可循的湿壁画发现于克里特岛中的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700年—前1380年)的宫殿遗址中。从希腊和罗马时期一直延续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至顶峰。乔托、马萨乔、安吉列科、弗朗西斯卡、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有堪称典范的湿壁画巨制留存于世。湿壁画是一种在湿的熟石灰(消石灰)制成的绘画层趁湿着色,随后依靠熟石灰转变为稳定的碳酸钙的化学过程从而最终形成牢固的画面表层的绘画技法,具有非常优秀的色彩品质和耐久性。也算机缘巧合,学院安排我担任西方湿壁画技法课程的教学工作。我虽心怀忐忑却也倍感期待。忐忑是因为之前对湿壁画只是略知皮毛;期待源于我其实对湿壁画也算是心仪已久,此情愫始于我初学坦培拉之际,当时从法国远渡重洋来华授艺的戴海英先生在教学中屡屡使用和推崇切尼尼的艺匠手册(又称艺术之书)。书中对乔托画派的绘画方法做了详尽的叙述,其中湿壁画和蛋彩画的技法相互印证,给予我很多启发,从而也萌生了将来一窥其全豹的企盼。此次如偿所愿得到湿壁画的教学任务,正好也趁此机会把它研究透彻,教授清楚。

一、材料与基底

(一)材料准备

湿壁画离不开石灰,石灰在市场上倒是并不少见,多用于防潮和树木保护。打开淘宝,输入石灰,一大串商品和店铺便罗列于眼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筛选了。我选择了临沂和宜宾两个产地的三种产品,也是侥幸,后来才得知市面上的石灰多掺石膏。幸好我选择的四川石灰还勉为堪用。多奈尔提到:“充分熟化的石灰应能像胶一样在铁锹上附挂住,而且呈均匀的奶油色,不结团。有经验的壁画家总是坚持石灰应当在坑中充分地熟化而且至少2年以上,石灰愈老则愈呈黄油状。”这批石灰我提前浸泡了三个月,虽无明显的凝聚感且杂质较多,但过滤后黏性尚好。而劣质石灰则会结块并失去黏性。

沙子也是湿壁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它不只在基底构成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加固作用,通过沙子和石灰结合形成的毛细孔隙同样是湿壁画技法原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牢固考虑,不应选择表面光滑的河沙,而应选用有棱角的沙子。

色料要尽可能选择持久和耐光的,还要与石灰不发生反应的。可以用石灰水混合色料进行试验。氧化铁系列、钴类、铬类颜色都没有问题,有机类的红色和黄色会褪色,铅白在古代时就被排除掉了,石灰白是传统的和被推荐的优质白色。锌白和钛白都可以使用,但多奈尔提到锌白在室外易分解。

同坦培拉绘画相似,湿壁画中容易出现明显的笔痕,为了便于衔接造型,吸水量大、细毛、尖头、具有一定弹性的笔是我们所需要的。传统的貂毛笔当然是最适合的,但是颇为昂贵。在教学中,我国物美价廉的兼毫大白云体现出其极高的性价比。两只白云笔(大小)、一只铺底色的羊毛排刷、一只勾线笔便基本满足绘画所需。虽说颜色较易清洗(不含媒介),但要尽可能清洗干净,否则干后会变得板硬。

(二)基底选择

由于没有墙上操作的条件,只能预制小型的模拟墙面代替,较为普遍的是板上砌边挂铁网的基底制备方式。我起初准备的木边是2厘米x 4厘米的木方,刨去2厘米的板面厚度,木盒深度只有2厘米。很明显深度不够,最终2厘米的底子厚度直接导致了作画时间减少至4~5小时,这虽然缘于北方气候过于干燥,但这与资料中介绍的8~10小时相差甚远,底子厚度不够,储水量不足应是主要原因。市面上找到的镀锌铁网最小空隙为0.6cm,固定时不易与板面贴合,不稳定的网面造成后几层使用抹刀用力挤压时下层松动脱落;其次会导致铁网与板子四边空隙过大,造成没有挂网的边隙底子容易松动脱落。

哀悼基督 乔托

另一参考资料介绍了板上贴麻布的基底制作方法。由于布面本身也能吸收一定水分,在喷湿板面这一步骤上明显体现了更充分的吸水性。另外,日本的前田律雄先生在李可染画院教授湿壁画时,在处理板的基底采取板上涂胶铺陈石子的方法也较为方便实用。这两种方法虽然牢固性尚待时间考验,但考虑到授课时准备材料的方便,我觉得值得考虑。

(三)石灰底子

画一幅画可能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做底子。色料依靠毛细管的作用被吸收进潮湿的底子并合而为一。可以断言,没有比湿壁画与底子关系更密切的画种了。

制底工具

色料

多奈尔在书中说:“几乎在所有的配方中,第1层砂和石灰的常用比例都是1: 3,这一比例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许多古代配方中,甚至最后一层也保持这一比例,而在另一些配方中,按照古老的绘画准则:肥在瘦之上,即让最后一层石灰多些,砂子少一些。”石灰层的由瘦到肥、由粗到细是毋庸置疑的。切尼尼在笔记中谈道:“若你想要开始湿壁画之绘制,首先取石灰及粗沙若干,并仔细过筛,如果石灰过肥过生,那么需要与两份沙,与足够的水充分混合,将其放置几天,使其彻底放热。”玛格丽特则建议在初步的灰泥层配置比例为三份粗沙,加一份石灰灰泥。后续两层都为两份细沙子或大理石粉,一份石灰灰泥。

所以我斟酌采取了三遍,即两遍粗沙、一遍细沙的制底方法。第一层石灰和粗沙的比例为石灰一、粗沙三;第二层石灰和粗沙的比例为石灰一、粗沙二;第三层石灰和细沙的比例为石灰一、细沙二。每层厚度大约0.5~0.7cm,厚度较多奈尔提到的1cm较薄,这也造成了绘画时间缩短的结果。沙子必须清洗干净后再晾干使用,含土的沙子会使得白色石灰层变得灰暗,土中的碱分也会诱发壁画日后病害的发生。

二、具体绘制过程

(一)颜色制备:绘画中所用颜色需要提前预调出来

1.原因

第一,湿壁画干湿变化大,石灰干后会变白,当石灰墙面干燥后,画面会“变粉”;第二,同时由于壁画绘制体量较大,而湿壁画本身的材料局限又存在绘画时间的限制,所以需要逐次逐块完成;第三,同样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还需要尽量缩减颜色调制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湿壁画是一种间接画法,主要利用颜色的叠加加强和丰富画面色彩的层次,并不需要在调色板上过度地调和颜色。

2.类别

画图工具

底色。薄涂不需调和,一般为氧化铁类颜色,土红、土绿、土黄、褐色、赭石等。按照画面色调的需要或画家个人习惯选用。

提白色。需层层厚涂,衣物风景多为纯色固有色加白,调出三个色阶,需要比之画面所需较粉,这样干燥后与底色叠加才能达到正好,也能给罩染调整预留一定空间。

素描色。一般选择与底色色彩倾向略为接近的调和色,多用较重的黑色、褐色和各类土色调出。

勾线色。最后步骤中为眼眉和轮廓进行勾勒、提点的颜色,同素描色类似,一般选用更为深稳、以黑色为主的调和色。

3.原则

足量。所需颜色应一次性制备充足。因湿壁画色彩干湿变化较大,二次制备不便衔接统一。

分类。其中提白色需要半透明厚涂,需大量制备;其他颜色为透明薄涂,与前者用量悬殊。

学生作业

少调。所需颜色最多两种或三种相调和,不需过度掺杂,尤其此种间接画法与我国通行的直接画法差异很大,一定要避免习惯性的调色及绘制手法。

(二)底色铺设

在西方,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古典油画先后延承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具有鲜明画面特点和独特技法特征的固有色间接画法系统。底色是这套系统的起点和基石,没有合适的底色铺设,所有的提白罩染技法根本没有发挥的基础和余地。底色铺陈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稳重。除了特殊用途外,底色选择通常避免过于浓艳或灰暗。既能为上层颜色提供适宜的衬透,又不至于刺眼。乔托画派多采用土红、土绿、土黄等。

饱和。太稀薄的底色不能为接下来的提白起到太多作用。

衬色。底色铺设要考虑上层颜色的色相,有约定俗成的固定套路可循,如肤色下土绿、蓝色下土红等,为的是和上层颜色叠加,衬托其呈现出复合的更高品质色相。

(三)底层素描

切尼尼的艺术之书在描述以湿壁画绘制人物时提及:以绿土为五官和面部塑造出明暗和立体感。意为用土绿同时将底色和底层素描绘制完成。我在实践中感到这样的底色层过于生猛,为了更好地使暗部透底透气,同时使亮部和中间色更加丰富,我采用了在土绿底子上用褐色或黑和土黄调和的深色画底层素描,这更接近古典油画混合技法。

(四)提白方法

提白是西方绘画中极为重要的造型方式,首先白色的选择非常重要。坦培拉和油画中多用铅白,透明度介于现在我们常用的锌白和钛白之间。湿壁画中常用的是石灰膏,它的稳定度和透明度,以及与墙面的黏合度和契合度都非常不错,缺点是干湿变化较大。

浓度。提白过程中白色(包括以白色为主的调和色)过于浓厚会将底色完全覆盖住,稀薄则过多透底而使颜色发灰发脏。

水分。笔头上的水分过多会在墙面上滴淌,需注意控制。

方式。依据形体从亮部往暗部用笔痕叠加糅合的方式塑造形体,薄厚适度。若一次不够则等衔接覆盖完再来一遍。虽然渗透进石灰底子的底层色层较坦培拉牢固,但还是应当避免过度反复,以预防未干底层色层被翻起损坏。

(五)罩染薄涂

在平涂大面积的平面色块和对欠缺的色形进行调整时需要进行罩染。与古典油画技法不同的是湿壁画中需要尽量减少作画程序,我们要尽可能地把颜色的浓度调制合适,使用大号羊毛刷或排笔迅速地从上往下(以减少颜色在竖立墙面上的流淌)衔接完成。

(六)细节调整

由于底子厚度不够,湿壁画阶段的绘制时间只能控制在5个小时内。对于对材料技法完全不熟悉的学生来说,画面的完成度普遍不够。我们采用了鸡蛋坦培拉技法最后对画面的缺陷和细节进行补充。填补细节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最好不要进行大面积的修补,湿壁画亚光温泽的感觉容易被坦培拉微泛油光的亚光效果覆盖掉。

三、教学总结

(一)前期准备需周全

安排学生分组准备,洗晒沙子、钉框边、制备过滤灰浆、处理基底这些工作都很脏乱,单独操作效率较低而且不易清理善后。最好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小组,方便管理且效率较高。

材料准备:沙子、筛子(粗细各一)、塑料水桶(每组3~4个)、细木工板、木方、铁钉、锤子、抹刀、喷壶、细纹不褪色的棉布或亚麻布、色粉。

步骤:浸泡石灰、筛沙洗沙、钉框边、基底支撑、过滤灰浆、研磨色粉。

(二)制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

1.沉淀后的石灰过稀,和成的石灰砂浆过稀不成型,原因可能是石灰浸泡时间短或是石灰产地和质量不同。我采取了再次滤干水分的方法,细纹的亚麻布或旧床单均可,丝袜过滤效果不好。

2.石灰和沙子混合后要添水至手捏成型和微微发黏的程度最为适宜,过干则缺乏黏性不易成型,表面过于粗糙,干燥后容易脱落。

3.石灰和沙子搅拌不均匀,后果为底子表面抹制不易均匀,部分粗糙抹压不易紧致,未和开的石灰出现白色结节,未和开的沙粒黏结不牢易脱落。

4.制底前未用水将上层浸湿,下层将上层石灰沙浆中的水分吸走,造成层与层之间黏结力减弱,学生中因此失误造成石灰层剥落的很多。

5.做完底子后,在做毛的程序中抹刀使用过于直立将沙粒带起,干燥后沙粒损耗很多。

6.沙子一定要洗净晾干后使用,灰泥中如含有湿沙,作画时会渗出水分,即所谓“流泪”。

(三)绘画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湿壁画最后的绘画层被称为“giornate”(意大利语),字面原意为“一天的工作”,画家需要在8~10个小时内一气呵成地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且不能修改。这也是其被称为“男人的绘画”的原因。有以下需注意的要点:

1.在制作绘画层前要将颜色和工具都准备好。绘画层刚抹后需等待10~15分钟,手指触摸感到微干,用指甲盖可压出痕迹后可进行拓稿。

2.用圆珠笔或铅笔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略薄的复写纸在绘画层上留下印痕。如果有立体的装饰花纹也可以在这个步骤预制出来。反之,若不需要印痕可以使用打孔拓扑的方法拓稿。

3.刷底色和铺色时一定要注意水分适量,太多会流淌下来,同时也不便于上层衔接。

4.尽量不要修改,耽误时间。如必须改正可趁湿用水清洗。

5.在底色上,背景1~2遍完成,衣饰建筑人物尽量在2~3遍完成。如需调整,可最后再加1~2遍,需要控制时间。

6.绘画层发干不再吸色后结束绘制。

7.没有画完的部分要马上铲掉,留四十五度斜角以便衔接。最好在色面分界的位置。

(四)技法体会

由于石灰基底特有的亚光温润特质,湿壁画有着作画时间短、成画效果好的优点。但这同时就要求绘制者要对其技法和材料的使用非常熟练,还要具备精熟的绘画技能,另外还需要在草稿阶段就对整个作品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这与我国的写意水墨画相仿,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做到。课程中仅仅只是初涉皮毛,深层的技法拓展在短短几个月中根本无法做到。但是,我对于基底制作和简单的叠色技法有了一定的体会。第一,基底的质量必须要高,才能保证作画的时间和品质;其次,叠色无需过多,但要求色彩的色相和覆盖度必须到位;第三,没有过多思考修正的机会,只能心手相应、全神贯注地进行绘画,这些对于绘画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体验和财富。

(五)教学感想

作为历史悠久的绘画技法,湿壁画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耐久性和色彩品质。历史上欧洲湿壁画的留存量也非常之大,但是和后来的很多壁画材料技法相比,它存在以下局限性:基础材料制备和制底周期太长;有着苛刻的绘制时间局限;对绘制者的绘画能力和技法熟练度要求非常高;由于不使用媒介所以没有工业加工价值。总而言之,就是“使用不便、难度很大”,这也造成了湿壁画在现今的壁画创作中使用率极低。

但我认为正是由于它的这些局限使其更具教学启发意义。第一,材料和基底的制备要求制作者具备耐心细致的工匠精神;第二,严谨的操作程序可以培养学生周到认真的绘画习惯;第三,时间的紧张能够锻炼学生坚定果敢的绘画态度;第四,学生也能由此窥探历史上大型壁画绘制的艰难过程而有所触动。这些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教学意义,湿壁画课程也必然会持续而有效地在壁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底子底色石灰
电石灰改良膨胀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让绿色成为永远的底色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金玉良言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