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驸马》考 源

2019-06-24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良友黄梅戏状元

□ 汪同元

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诞生于1958年4月,2018年是她的花甲之庆。

60年来《女驸马》像一位慈母,哺育了多少黄梅戏优秀的后代;造就了多少黄梅戏表演和研究的精英;为黄梅戏赢得了多少荣誉,创造了多少财富!有谁想知道,这位慈母的“娘家”在哪里?“源头”出何方?

《女驸马》就是没有公认的“娘家”和清晰的“源头”,自诞生以来其历史就一直是个悬疑。要么回避,要么猜测,这种尴尬现象的存在,虽不影响其演出和传播,但对于黄梅戏的剧种史和剧目史的研究,就至关重要了。

笔者之所以旧话重提,是经30余年的追踪寻觅,如今查到了佐证,掌握了实物,探到了源头,找到了娘家。所以,将这份研究成果献给《女驸马》的花甲之庆!

一、精心采访觅线索

话题回到30多年前的1985年冬天,国务院规划艺术科学重点工程项目“十大民间文艺志书”在编纂中,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剧目类”的重点条目。编志体例要求:凡入志书的条目对象,必先对其历史、现状与特色考察清晰,方可入志。然而当时有关《女驸马》的资料严重不足,已查实的仅有:

1、《女驸马》是由王兆乾、陆洪非先后执笔改编的(二位当时均在编志工作班子内,此话无争议)。

2、《女驸马》的前身是《双救举》,《双救举》的手抄孤本是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老艺人左四和(于1957年冬临回乡时)赠给王兆乾的。

3、《双救举》剧本已由安徽省文化局于1958年1月编入了《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七集)。

4、《双救举》剧目《前记》说:“本剧仅流传于潜山、岳西一带。据左四和说,1939年由潜山[良友班]唱过后,就很少唱了”。

有线索但需查实的有:

1、陆洪非《黄梅戏源流》写道,黄梅戏艺人将鼓词、唱本和民间传说改成黄梅戏演唱,认为《双救举》就是这类剧目的代表。

2、王兆乾说过,从《双救举》剧目看出,这是个根据民间说唱本改编的“提纲戏”,这方面的痕迹非常明显。

王、陆二位都认为《双救举》是由民间“说唱本”改编的,潜山[良友班]在1939年之前唱过。但都没有明确说清是由什么“说唱本”改编的?按志书要求还得查清,是何时、何地、何人、何班社改编的?首演者何班,何人?其艺术成就如何,影响怎样?

因笔者是岳西县人,家住高腔、弹腔流传地区,同时也是《双救举》演出的地区。加之其时,笔者正年富力强,能爬山、肯吃苦。这道难题,二位老师就交给了我,并再三嘱咐,要查个水落石出。当时,笔者没多加思索便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为什么?很自信。因为岳西县域民间文学底子厚实,相信能查出个结果。

岳西县虽是1936年才设县治,由潜山县北乡,太湖县后北乡,霍山县南乡、舒城县西乡各一部组成。地跨江淮,处大别山腹地,皖河源头。境内山高岭大,虽经济滞后,但民风淳朴,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尤其乡间流传的戏曲抄本、民间唱本、传本、鼓词、民歌无以数计,几近家藏户有(笔者少年时,传阅过不下百本)。农村习俗,每当阴雨雪天农闲之时,就会有些老人、妇女三五成群地找个合适的堂轩,拽个识字的,“唱念”民间唱本。唱念者韵味十足地念,听众们津津有味地听。民间流传的唱本大多以这种方式传播、普及,不识字的农民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民间传说、故事,和通晓一些普世道德价值观。这也是一种山区居家分散的农民对文化的享受,是农耕文化的特别呈现。当王、陆二位老师要我追寻民间唱本时,我立即浮现这种场景(后来的进展证明真与此有关联)。

安庆受命之后,不敢怠慢,立即回县进行采访调查。首先在县城衙前老街约了三位老观众、老戏迷,他们年过80岁,但耳聪目明,采访很有收效。83岁的王振清记得他36岁(1938)时,在他家不远的关帝庙戏台看过《双救举》的戏。是撞钟河张逢送(大名廷翰)的班子唱的,没有其他班子唱过。师徒二人(其艺徒叫左四和)唱戏里的小姐冯素珍和丫鬟春红;80岁的吴永根老人说,他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看过一次《双救举》,在衙前大河滩,总有上千人,还是张廷翰的班子,是[良友班]唱的。85岁的方永宽老人说,岳西有两个[良友班],一老一新,唱《双救举》的是“老良友”,还有个“新良友”。“老良友”在菖蒲撞钟河张畈,班主张廷翰。“新良友”在珠屋,班主是龙凤霞。当笔者找到龙凤霞时,这位82岁老人说,他的“新良友”1947年才办,班主还有个余德礼。“老良友”比我早办20余年,是民国十五年办的,是个“大路班”,很出名,班主是张廷翰,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才停。以上几位老人证实了:1、岳西有老[良友班],是唱《双救举》的名班;2、“老良友”在菖蒲撞钟河,1926年建班,1946年停班,班主张廷翰;3、《双救举》在岳西演出过两次,但仅“老良友”能唱。然而《双救举》的前身是否真有民间唱本,是何唱本?还无有答案。

1985年冬天,开了“岳西戏曲志史料调查座谈会”,我将调查的《双救举》以及[良友班]的相关情况,请教到会的老前辈,果然获得一条很重要的线索。退休老艺人王琼林回忆说:“1947年我在表兄余德礼办的新[良友班]玩班子,我们经常谈起撞钟河张廷翰办的老[良友班]。他说‘老良友’尽是好佬,唱戏不愁写不了‘票’。但当时兵荒马乱,老‘跑反’,戏很不好唱。张老板为了大家糊口谋生,就开‘提纲’唱新戏。开了好多戏,有《双丝带》、《双插柳》、《双救举》等十几本,有的演过就丢。张老板喜欢打‘通词’,有的能留下接着唱。《双救主》是班主张廷翰跟汪伯华、王宏元等老一辈,用地方上流行的唱本《贤良传》改成戏的,戏中有‘四喜团圆’(一夫三妻),很喜庆,人家喜欢看。表兄他还在戏中演过二路老生宗师大人。编唱时间大约在日本侵略军1938年占领省城安庆之前一年。戏编后在周边各县唱过一两轮,抗战胜利后就很少唱。因为张廷翰常生病,不能玩班了”。

余德礼是职业艺人,1930年参加过岳西的“请水寨革命暴动”,是老红军;玩过老[良友班],当过岳西[四喜]和[良友](新)的班主,建国后先任县农村剧团团长、后任县峰声黄梅剧团副团长,任过两届县人大代表,1958年逝世,是亲历其事的见证人。其所说资料应有依据,可信度高。

转述者王琼林,1920年生,祖传七代道士,曾公王为珍,同治元年(1862)生,是岳西第一代黄梅戏艺人,也是岳西首个名班[天堂班]的发起人之一。王琼林师从表兄余德礼,文化程度较高,曾任岳西黄梅剧团副团长、文化干部,所口述资料也应是翔实可信的。对于《双救举》前身的追踪,已经获得极为珍贵的资料。如:1、编唱母本是唱本《贤良传》;2、编唱戏班是岳西菖蒲老(良友班);3、编唱年代约在1937年。王、陆二位老师和编志办都认为,资料极其重要,也有重大突破。但没有在本地区发现《贤良传》唱本的物证,仅凭口述资料,按编志原则还不能下定论。所以《戏曲志》之“女驸马”条目释文对此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句话:“原名《双救举》”。

对于诸多存疑的问题,笔者曾很冒昧地向王兆乾老师提问过:左四和当年相赠《双救举》等抄本时,您是否询问过这些抄本的来历?王兆乾当时表情疑重,大有满腹心事、不堪回首的感觉,说了句:“问?怎么问?”便转到其他话题。我意识到这或许有苦不能言吧,后来再没敢追问。其后多年,在王兆乾的回忆录《梅苑蹀躞漫录》中谈及此事:

1957年,“反右”开始,我和一些孜孜于黄梅戏的同志都被列入运动对象。所幸,我的帽子还被“拿在手上”,我当然只有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忠诚。我本来把音乐当作第一职业,这时也不得不以“多面手”的姿态出现,写起剧本来。这时,左四和突然被宣布为“自首份子”,从剧团清洗回家。临走时,他流着泪,将自己手抄珍藏的三个灯会本赠送给我。这三个手抄本是:《双救举》(1958年4月我将此本改编为《女驸马》)、《刘子英打虎》和《双插柳》(1959年我将此剧本改为《赵桂英》参加安徽省戏曲调演,11月23日,演于江淮大戏院)

对于左四和的遭遇,我最有发言权。那时我们坚持在大别山最艰苦的时刻,敌人疯狂反攻倒算像篦子似的刮抓着每个村子,凡是参加土改的贫苦农民都要向敌人登记。我们当时处于劣势,没有力量保护好自己的群众,又怎么能反过来苛求群众呢?再说,按当时的政策,他不是党员,只是个农民,又没出卖过什么人,根本不属于清查之列。……对于左四和的走,我从心里感到歉疚,我若不请他来剧团,也许他不至于遭此灭顶之灾。

笔者这时才知道兆乾老师有苦不能言的隐情,我也后悔当年太幼稚。试想,两个处在人生低谷,都面临着政治危机的老友,彼此都有心照不宣的悲凉。左四和赠送抄本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含泪辞行匆匆一别,都还是提心吊胆的,等待着他的是受到“专政”,被“管制”!眼看老友被撵走,去面对另一种人生处境。此时,能有闲心去提出诸多学术问题吗?《双救举》的背景留下悬疑的种子,早在《女驸马》诞生之前就埋下了!

二、民间唱本细考辨

其后,笔者因工作变动,从黄梅戏剧团的剧本创作和演出岗位调县文化馆从事民间文学、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图书馆任负责人工作,使我增加了接触地方文献和民间文化的机会。本世纪初,意外在一出版物上见到唱本《贤良传》的主要情节介绍,其情节与《双救举》非常接近,增强我在本土寻找《贤良传》唱本的信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难免产生一些小暗流,乡间文化生活活跃了,伴随着出现了“文化小贩”,他们走村串户,搜罗贩卖小古董、古籍图书和手抄本,许多人家翻箱倒柜,从墙缝里、阁楼上、茶叶坛盖上取出许多劫后余生的“宝贝”。这时,有许多人送来旧书、手抄本请我鉴定、过录或赠予研究。这时我也乘机四处打听,在借助他们的线索追踪我的目标时,收到的各类抄本、唱本多达百十本。其中有五种唱本都围绕着一个“女子为救夫,冒夫名中状元招驸马”的“母题”,给《双救举》前身(唱本)的考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种(5本)唱本之第一种,名《女状元》。是岳西一位鼓书艺人鼓词手抄本,全文1000余行,七字句韵文;唱本背景宋代,地点河南;故事起因,洪水冲毁开封城,知府家小姐冯素珍全家遇难,因其坐于木腰盆中随水冲至下游,遇穷汉李元成相救,而后结为夫妇。为谋生计,素珍上街卖字画,元成上山砍柴。适朝廷开考,冯素珍以李元成之名进京(中途多次遇险),考中状元,被皇上招为驸马,后得公主相助,订下“偷梁换柱”之计,借“回乡祭祖”之名,将状元让与李元成。回京后,皇上发觉,要斩素珍夫妇,公主力保,皇上开恩,点李元成为状元,公主为夫人,素珍为二夫人,素珍途中遇险曾施救的赵氏、易氏二女子为三、四夫人。

该唱本故事主要人物虽叫冯素珍,也有与《双救举》相近的情节,但起因相异,应该是鼓书艺人自己改编《贤良传》而生发的鼓词,肯定不是《双救举》改编的前身。

第二种,叫《女状元灯笼记》。有2本石印原版本。第1版本(仅下册)是2012年搜集的石印本,其来历颇有戏剧性。岳西冶溪镇有一位刘姓鼓书老艺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害怕自己常用的旧唱本被“扫四旧”,将一摞唱本交与徒弟收藏。徒弟急忙藏于后院的夹壁墙中。一晃10余年,早已遗忘。改革开放后,徒弟家拆旧屋盖新房时,不意间在夹壁墙中发现了这包唱本,共10余本,其中石印本有弹词、说唱和唱本,如《刘子英打虎》(上、下)、《王清明合同记》、《玉带记》(上下册)、《女状元灯笼记》等8本。其中《女状元灯笼记》仅剩下册。封面有“绘图改良唱本”及“开设(于)新马路德华里上海沈鹤书记局发行”等字样。其下册封面有提纲:“保童卖与赵府,小姐仗义赠银,女扮男装赴考,顶名中状救夫”。凭这提纲和中状元后招驸马就知其与《双救举》的后半部情节是相同的。

第2版本的《女状元灯笼记》,又称《新刻灯笼记女状元替夫报怨仇》,分上、下册全本。上册提纲:“孙继高卖水、赵知府行凶、后园赏牡丹、硬栽(脏)挖墙洞;”下册提纲:“监牢看儿子、东京城领兵、女才子赶考、金銮殿招亲。”由“上海海关路南兴坊文昌印书馆发行”。这是一个与前者同根同源并经过改编,后新刻不同印坊的另一版本。两本都说了一个:书生孙继高受冤,赵千金女扮男装中状元招驸马,后救夫得大团圆的故事。如,在“洞房”中一段:

说那千金小姐不敢与公主说出此言,恐怕他反面无情,不免在再奏一本:“望皇姑可恕臣三死之罪,罪臣才敢说”。公主笑曰:“驸马,‘你说话差矣,为人君臣之礼,人有个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你为何言说恕罪?”驸马重奏:“臣有逆天之罪,万望皇姑恕臣,臣就启奏。’公主说:‘驸马,纵有天大之罪,事都在奴家,你放心说罢!”

千金小姐亲听得,奏与皇姑你且听:

臣也不是男子汉,我是赵家一女人。

吾乃是个裙钗女,女扮男装赴选门。

只为丈夫身有难,我父嫌贫爱富人。

因见丈夫身穷了,勒逼我夫写退婚。

将无作有把他害,问成死罪在监中。

我是未出闺门女,怎敢与夫把冤伸。

子告父亲该有罪,苦了我夫一个人。

幸喜公主开南选,广招天下读书人。

奴读诗书经纶熟,满腹文章记在心。

不得与夫将仇报,抵夫名姓上东京。

女扮男装读书子,假装男子跳龙门。

幸喜苍天睁开眼,鳌头独占第一名。

这两个版本的《女状元灯笼记》虽属同一“母题”的唱本,但二人姓名不同(女为赵千金、男为孙继高),故事起因也不同,可以断定,这两个版本《灯笼记》都不是《双救举》的前身。

第三种唱本《贤良传》,也有两个版本,都来之不易。第1本是《新刻冯素珍替夫贤良传》,是个手抄的7字句唱本,从书名看,原本应是木刻本。该抄本的发现离掀开谜底仅一步之遥,但这一步耽搁10年之久。2006年,在全县“非遗”普查中,有位调查员记录采访对象方某家中有《贤良传》抄本。笔者当即跟踪追寻到方家,亲眼见到实物,然而却又令人失望。原来该抄本主人是民间说唱爱好者,所抄有数十本说唱。但主人1980年过世后,亲属将遗物抄本收于小木箱,置于楼上,岂料瓦屋被猫扒开小洞未发觉,小木箱被雨漏淋湿。20多年无人问津,待打开箱时,除上面几本尚可剥离外,其余抄本全板结成为一堆纸浆砖头,这个抄本,仅勉强能分辨出封面《贤良传》字样及《新刻冯素珍替夫贤良传》首页,其他便不能剥离、分页。主人说是其父亲手抄录的7字句唱本,他父亲生前常在晚上或天阴落雨闲时读给全家人听。左邻右舍也常来听。眼前的这个残毁抄本仅看到第一页,在主人坚决不同意带走研究的情况下,笔者仅录下其首页的(一段)唱词:

诸君命我说新文,表起贤良李兆廷。

家住河南东京府,秤称银子斗量金。

仓房米麦千万担,逢到荒年度贫民。

东庙烧香求儿子,西庙烧香求子孙。

八宝高香烧不尽,香烟透到九霄云。

太白金星来禀奏,玉皇大帝在上听。

天官夫妇来求子,故此香烟透天庭。

玉帝听说只一笑,送子娘娘后边跟。

正当半夜三更后,金童玉女下凡尘。

梦吃仙桃生贵子,梦戴鲜花产佳人。

夫人记住仙家话,房中生下小官人。

香汤沐浴洗个澡,红绫包的几多层。

天官听说心欢喜,谢天谢地谢神明。

……

这段唱词表述的是李兆廷出世的一段,提到了李兆廷、李天官。提到玉皇、太白金星、金童玉女下凡和“梦吃仙桃生贵子,梦戴仙花产佳人”。就凭仅仅开头这几句也大略知道《贤良传》与《双救举》的渊源关系了。其后在不同地点,又采访到两位说鼓书的艺人和几位听过“唱读”或鼓书的老听众。这几位老人讲述的《贤良传》唱本中的情节和人物,都与《双救举》基本吻合。

三、弹词《贤良传》考述

《贤良传》的第2本是石印的弹词唱本,其来历也有个故事。笔者长期与乡间民间艺人接触,为访《贤良传》接触就更多、更留心线索目标了。有次下乡,友人约了几老书迷聊天,大家畅所欲言,十分开心。其中,有位鼓书艺人能将《贤良传》全书故事讲得十分具体,有的词句如“洞房”中八句“莫不是”还能倒背如流,这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其后几次登门欲求看此本,但都以“搞掉着”为由婉拒。三年后老人逝世,此事也就暂放一旁,另托了同乡一位流动于乡村贩古董、收旧书的熟人,为我关注并侧面向其后人打听打听。

令人欣喜的是,前年(2016)冬天回话,此书还在,但要价不低。我当即答应,一切好办,只要唱本到手。去年春天熟人以收旧书为名高价购此石印唱本,我如获至宝。

该书的年代,据常收旧书的熟人辨识,当为清代光绪后期的石印本。书呈铜褐色,封面淡红色,有条框,框外上方(自右至左)横书“上海新垃圾桥北川虹路均济里槐荫山房批发”,框右侧直书“分发行所饶州吴太极图、景德镇吴太极图”;框内左侧书名“李兆廷被害、女状元冯素珍替夫伸冤贤良传”;封面框内牡丹图案铺底,分上下两图。上图是全书提纲:“三次天火兆廷落难,嫌贫爱富逼写退婚,知府贪赃诬良为盗,公子受屈打下监牢,女扮男装进京赴考,文才出众钦点状元,女状元入宫招驸马,露真情求公主伸冤”。下图是“女状元招驸马”插图绘有:公主与驸马冯素珍并肩坐于锦帐床前,案几摆有书籍,素珍自视书案,公主一旁询问,宫帏外有二宫女伺候。书内扉页以白描笔法绘有四人(自左至右):公主(云鬓凤钗)、冯素珍(梳高云鬓)、李兆廷(束发)、春红(双髻),均明代古典装束。书内正页标题:“改良李兆廷女状元冯素珍替夫伸冤贤良传全本”正文:

紫金炉内把香焚,诸君听我说书文,

说书要说贤良传,见贤人自学贤人。

此书不言别一个,先表大宋李兆廷。……

该曲本共13页,完好无损一字不缺,分上、下两卷,共2068行,17000余字(算是单本长篇),其中正文分7字、10字两种句式,以“人辰”韵一韵到底,7字句1814行,用来叙事较多,10字句只254行,主要用于抒情。这种格式,无疑是只唱不说的“弹词”。弹词唱本可配伴乐器弹唱,鼓书艺人可改为说唱形式“说书”。但乡间最盛行、最简便的是,由一识字者,照本“念唱”(昔日学生读蒙馆就是念唱)。

这个弹词唱本的故事情节是:大宋徽宗在朝,河南府东京南阳县,有位天官李成仁,家财万贯,却膝下无儿,求子心切的天官夫妇,焚香祷告的香烟直上九霄皇殿。玉帝问其故,太白金星将李天官求子行善实情奏上。玉帝传旨,命金童玉女下界,由张仙与送子娘娘保送投胎。于是李天官夫人“梦吃仙桃生贵子”产下男儿李兆廷;与李天官同乡的冯顺卿,任福建知府,冯夫人“梦戴鲜花产佳人”生下了女儿冯素珍。

福建知府冯顺卿私挪朝廷库银5万两,被告发,朝廷派员巡查盘库。冯知府自知触犯律条,心急如焚,吏部天官李成仁,念及与冯同僚同乡,只让冯赔偿库银冲平库银数额了事。冯知府免却了一场杀身之祸,十分感激天官。但无心恋官,便告老还乡。

李天官之子李兆廷16岁中了举人,亲朋好友齐来道喜,冯顺卿急忙备礼亲自致贺。席间得见兆廷才貌过人,大喜,便亲自提亲,将爱女素珍许天官之子兆廷为妻,双方换过庚帖,兆廷也拜过岳丈,这就结下儿女亲家,只待日后迎娶。不料,李天官夫妇不久相继病故,可恶家奴勒索兆廷钱财未遂,便起恶意放火,将李宅化为灰烬。李兆廷一贫如洗,只得暂时栖身祠堂,万般无奈去投岳父。谁知冯顺卿嫌贫爱富,反逼李兆廷写退婚书,李愤然离开。春红报信,冯素珍派春红追回,与兆廷二人在绣楼相会,并曾黄金珠宝,助他进京赶考。事被冯府家丁冯安发觉,报与顺卿,兆廷被当场拿下,遣返河南,冯顺卿又以五百两银子贿通河南知府杨林,求其买盗攀脏,诬兆廷盗窃黄金,酷打成招,将兆廷问成死罪。兆廷在牢中哭喊冤情,惊动牢头李汉成,汉成曾受过李天官恩惠,见李兆廷受屈,欲报答恩情。一面为兆廷疗伤,一面具诉状为其伸冤(无果)。

冯顺卿废了婚约,又逼女儿另嫁云南布政使刘文举之子为婚。冯夫人劝女应允,冯素珍依丫鬟春红之计,以为兆廷送牢饭为条件,冯夫人不允,素珍又以死相对,夫人无奈应允。兆廷、素珍监中相会,哭诉衷肠,但救夫无计。刘家又要迎亲,正焦急万分之时,又是春红献策,请小姐女扮男装,

就顶姑爷真名字,去做登科赴选人:

大小有个官来做,好做伸冤报仇人。

回头拿了杨知府,叫这狗官活不成。

姑娘听说心欢喜,依了春红女佳人。

主意谋划定当了,二人合意一条心。……

有人问起名和姓,只说在下李兆廷。

有人问我是哪个,在下小使叫李龙。

一日冯顺卿夫妇外出,二人瞅准机会,逃离冯府。冯顺卿得知小姐不在,也无处可寻。刘文举派人接亲时,冯顺卿无奈收秋香为义女,代嫁刘门,掩去一场风波。

冯素珍主仆二人历尽艰辛到了京城,历经三场大考,欣喜中了状元。

徽宗天子龙心喜,出了擎天柱一根;

状元品貌生的好,赛过当年陈子春。

天子当时开金口,叫声爱卿李兆廷。

寡人有个公主女,年方十六配爱卿。

素珍听得这句话,唬得三魂少二魂。

素珍不敢违旨,只得遵旨招亲。可惶惶无主,又是春红劝素珍鼓起勇气,进宫直面公主,将李兆廷受冤,自己冒死进宫之事如实陈情,祈求公主搭救。鼓励素珍斗胆进宫。在洞房之夜,冯素珍秉烛夜读。引起了公主的疑心:

状元说请公主你先去睡,我这里看文章夜读书文。

公主他除凤冠退下朝服,羞答答坐牙床闷闷沉沉。

冯素珍他坐在书案上面,低下头心思想泪眼朦胧。

只说道顶夫名登科赴选,救夫君出牢门好把冤伸。

谁料想万岁爷招为驸马,今日里惹下祸连累自身。

冯素珍灯光下珠泪滚滚,手托腮长叹气闷闷沉沉。

公主他来看见连忙施礼,上前来尊一声驸马官人。

天寒冷三更后为何不睡,有什么疑难事说与奴听。

莫不是嫌奴家容貌丑陋,莫不是礼不周有慢夫君?

莫不是我父王轻看于你,莫不是众文武欺了你身?

莫不是想家乡高堂父母,莫不是有了妻不应招亲?

有什么疑难事你可说出,我也可做一个解疑之人。

……

(这段词写得多好!已经很像戏曲唱词,黄梅戏《双救举》《女驸马》“洞房”中的与这段何其相似)尽管冯素珍在洞房假装镇静,最后还是“露馅”了:

状元只把书来看,手托香腮叫头疼。

公主睡在牙床上,专等状元李兆廷。

状元看书辛苦了,也到床上去安身。

连衣躺在牙床上,惊醒公主女佳人。

公主站在踏板上,一口香气透顶门。

我看状元李驸马,真正像个女佳人。

走路不像男子汉,其中必定有原因。

今日进宫在此睡,定要细看他的身。

脸上显了杭粉色,耳上环眼今尚存。

将他鞭鞋来脱下,是男是女见分明。

就把乌鞋来脱下,三寸金莲里边存。

公主一见微微笑,惊醒姑娘冯素珍。

姑娘跪在尘埃地,哀求公主发慈心。

我今不是别一个,名字叫作冯素珍。

自幼许配李公子,官名叫做李兆廷。

恼恨爹娘无道理,做了嫌贫爱富人。

见我丈夫身穷了,勒逼我夫写退婚。

将他送到河南府,坐在监牢受苦刑。

父母逼我来改嫁,女扮男妆上京城。

替夫赴考将仇报,改名叫做李兆廷。

多蒙苍天来保佑,得中状元第一名。

书童本是春红女,陪奴逃出上东京。

哀求公主做好事,救我含冤负屈人!

公主听说这番话,双手扶起冯素珍。

叫声姑娘你请起,自然搭救你当身!”

……

善良的公主不但深表同情,还当即与素珍结为姊妹,又具奏章求请父王惩罚恶人,伸张正义。翌日,皇上阅过奏章不怒反喜:

一连看了几行字,哈哈大笑两三声。

世间有这希奇事,孤王有道出贤臣。

皇上当即准奏,派钦差去河南将知府杨林发配陕西充军;拿了冯府一干恶人,斩了冯安;命李汉成接任河南知府;放出李兆廷,钦点为状元、招为驸马,与公主完婚,奉旨回乡祭祖,再与素珍完婚;兆廷收春红为三夫人。冯顺卿夫妇游街恕罪,大团圆结局,大快人心收场。

弹词唱本《贤良传》,主要以冯素珍替夫赶考中状元救夫为主线,描写冯素珍对爱情的忠珍,展现其善良、刚毅、聪慧贤良的美德。重在褒扬冯素珍的大贤良,故名《贤良传》。

这个唱本有几组人物。冯家:冯素珍及其丫鬟春红、冯父顺卿(福建知府)和丫鬟秋香;李家:举人李兆廷,其父李天官,曾救过冯知府,还有个知恩报恩的禁子李汉成(后当南阳知府);皇家:皇帝和公主,公主深明大义,是救冯素珍的重要人物;还有云南布政使刘文举,托媒说亲,娶了个假素珍。

两种《贤良传》,前者名《新刻冯素珍替夫贤良传》,“新刻”说明是“木刻本”,而后者是“石印本”,两者相同处,都是“冯素珍顶夫名、扮男妆、考中状元被招驸马”为“母题”的核心故事,其主要情节、人物姓名、矛盾高潮,直至大团圆结局,基本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为木刻本、一为石印本,版本有别;木刻本是全7字句唱本,石印本是7字、10字两种形式间用的弹词唱本;名称上木刻本仅《……替夫贤良传》,而石印本则是《……替夫伸冤贤良传》;木刻本有“新刻”二字,而石印本有“改良”二字,说明前者之前还有同源故事唱本,后者无疑是在前“刻本”基础上加以丰富、铺陈改良的石印曲本。(石印本全文附页见后)

四、编演《双救举》真相

改编成黄梅戏的《双救举》,其主要情节是:

河南省南阳府新野县书生(举人)李兆廷,乃曾任吏部天官李仁成的独生子。李仁成为官时,曾帮助时任福建知府的冯顺卿赔偿过因短缺府库内“皇家二万花银”,使其免受牢狱之灾。当时冯顺卿为了报恩,将女儿冯素珍许与李兆廷为妻。李天官受牵连(被参奏“冯李一党”)而辞官回乡。后李兆廷父母双亡,又连遭天火,家中一贫如洗,朝廷考期已到,兆廷只得到冯顺卿任所投亲并借银赴考。

冯顺卿见兆廷潦倒穷愁,遂起意逼其退婚,遭兆廷怒斥,写下退婚书愤然离去。丫鬟春红将此情告之素珍,素珍即派春红追回兆廷,暗在花园相会,赠以白银赴考。此事被家丁冯安发觉,报告冯顺卿。顺卿即将兆廷拿下遣返南阳,并以五百两银子贿赂南阳知府杨林,要他买盗栽诬,将兆廷问成死罪。冯顺卿陷害兆廷后,将素珍许配云南布政使刘文举之子为妻。

李兆廷在狱中被杨林酷打成招,押监受苦。禁子李汉成之父曾受过李天官恩惠,得悉兆廷蒙冤,为报恩,托人送信与素珍,请其设法营救李兆廷。素珍南阳探监,但也无计可施。丫鬟春红用计,要她女扮男装顶兆廷姓名上京应试,如有发达可救李公子。素珍依计,主仆二人乔装改名急忙逃走。此时,刘文举派人到冯家迎亲,冯顺卿无奈,将丫鬟秋香扮成素珍代嫁刘子,免了风波。

冯素珍上京赶考,得中状元,主考吴济舟奏与皇上说新科状元李兆廷才貌双全,可招驸马。皇上大喜,即差大臣沈彦庆传旨招兆廷为驸马。素珍接旨,惶惶无计。又是春红献计,劝其进宫,将真情实话诉与公主,请求公主在皇上面前求情。素珍斗胆入宫,洞房之夜不敢上床而独坐观书,公主起疑。四更时分,素珍瞌睡,公主乘机脱其乌靴,露出金莲小脚。在公主严词质问下,素珍细诉冒死进京、赴考、中状元、招驸马等为救受屈李公子的实情,请求公主搭救。果然善良的公主深表同情,并与之结为姊妹。

次日,公主将冯素珍遭遇奏明皇上,不料皇上不怒反喜朝中出此才女。并立即传旨,派沈彦庆将冯顺卿充军、冯安斩首、杨林削职为民,将禁子李汉成提升为南阳知府,赦李兆廷出狱并封为皇婿、招为驸马,封冯素珍为二房夫人、春红为三房夫人。

将《贤良传》与《双救举》对比后,二者如出一撤。

黄梅戏《双救举》,在人物设置上比弹词《贤良传》增加了几个人物:考官吴济舟,主考过后回奏皇上称新科状元李兆廷可招为驸马;御史沈彦庆,奉圣旨招冯素珍为驸马,后又奉旨处理冯顺卿、杨林等一众人犯,并赦李兆廷出狱,带回金殿。这些增加的人物,只是起到穿连故事作用,而舞台本是立体的,剧中人物是要与观众对面表演,所以要增加角色。而对于“冯素珍替夫顶考中状元并招驸马”的核心情节却没有改变。

在结构上,《贤》本以“不提冯家府内话,再表公子李兆廷”这种形式转换场景约30余次,《双》剧是传统戏中少见的不分场次,共有29次转换场景,带有明显的曲艺弹词本的“胎记”,可见一脉相承。

《双》剧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丫鬟春红的戏。素珍被逼婚,改装逃走以及被招驸马时,先不敢进宫后大胆而去,这两个关键情节,都是春红在出主意;增加禁子李汉成在监中与李兆廷的戏,汉成主动设法给素珍送信才得会监。这两个人物的行动,推动了剧情发展,李汉成、春红两个下层人物,都是仆人(或其后人),他们忠心报恩、忠心救主,而主人又是个“举人”,故易名《双救举》。

唱本与剧本比较后,可以认定两剧情节完全相同,主要人物相同,要表现的主题也相同,可以断定《双救举》改编自石印本《李兆廷被害,女状元冯素珍替夫伸冤贤良传》无疑,可做定论。

多少年来,困扰黄梅戏研究人员的一个问题是:黄梅戏《双救举》是何人编演?又是如何编演的?

将弹词《贤良传》改为黄梅戏《双救举》搬上舞台的,是岳西县原菖蒲地区撞钟河畔的张畈[良友班],班主名叫张廷翰(小名逢送),是编演《双救举》的最关键人物。为调查[良友班]及班主师徒、班中艺友,笔者在当地找到张廷翰堂弟张克念和廷翰的侄女及孙子张双绪,进行深入采访,获大量第一手资料,其后又采访知情者王伦之等10余位老戏迷,撰有《女驸马之父的艺术人生》长篇报告文学,连载于《黄梅戏创作》。

张廷翰(1896—1949),又名冯送,字光荣,岳西县菖蒲镇张畈村人。张畈村位于潜水上游的撞钟河畔,河上长年有竹排来往于石牌安庆,为昔日山里对外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要道,经济、文化生活较为活跃。张廷翰6岁进蒙馆读书,10岁参加张畈灯会学唱高腔、弹腔。清光绪末年(1908),灯会请何师傅教黄梅戏。宣统二年张廷翰就崭露头角,决心走向艺苑。他由继父陪同,拜怀宁夏剑波为师。艺成,先后入[夏剑波班]、[许文和班]及岳西的[同升班]、[三元班]等黄梅戏班从艺;1916年收潜山五庙左四和为徒;1923年在怀宁石牌走红一时,大展风采;1926年,艺友夏登记、王培祥等促其成立[良友班],身兼班主和主演。张廷翰身形姣好,扮相俊美,嗓音清纯,艺兼文武,唱做均佳。自少年时唱花旦、武旦,中年后唱小生、正旦,壮年时唱老生、老旦,从艺近40年,一直为扛梁红角,在怀宁石牌、三桥,潜山梅城、太湖、英山、舒城等县及“潜北”、“太后北”地区颇有影响。张廷翰精于演艺,悟性极强,仅读几年蒙馆,能自编唱词、纠正剧本中讹错字句,能当“掌笔师”。受同乡名伶洪海波的影响,凡他所演剧目多数抄录保留。他因病从1944年起,戏班交左四和打理,1946年停办了[良友班],1949年6月病故,年仅53岁。惜与新中国黄梅戏蓬勃发展的机遇擦肩而过,岳西地区深山,其人其班在建国后无人采访,所以长期名不见经传,至1985年笔者调查落实撰文入编《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才有所记载。

再谈《双救举》乃至《女驸马》的另一位功臣左四和。左四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潜山县五庙乡左湾村一个民间戏曲世家。读过6年私塾,受祖父、父亲影响,幼学高腔、弹腔。14岁(1916年)拜撞钟河张畈知名黄梅戏艺人张廷翰为师学艺,主工小生兼及小旦。艺成后师傅携徒弟一同从艺于怀宁[夏剑波班]、潜山[许文和班]等名班。1926年张廷翰组建[良友班],左四和在该班从艺20年,直到1946年散班。左四和与张廷翰长期合作,配合默契,友谊深厚。[良友班],编演《双救举》等多部新戏,他都付出了辛劳,还注意抄录剧本收藏,以备戏班排演。1947年,他积极参加家乡的“土改”,被民选为村长,还组织戏曲演出以庆贺农民翻身作主。其间,结识了刘邓大军派出的工作队员王兆乾,1956年安庆地区剧团成立时,由王推荐被聘地区剧团工作。可是1957年,又被剧团以所谓“自首”的历史问题除名。左四和黯然离团,临行前,向王光兆乾赠送《双救举》等三部戏的手抄本,因此才有了《女驸马》的诞生,然而左四和本人却被社会忘却,再无人问津,似从人间蒸发。笔者听左四和的同乡说,改革开放后准许唱古装戏了,左四和手拿半片小钹,沿村逐户,在农家门口唱一些传统黄梅戏唱段“想讨点零钱,积少成多,置付棺材板……”。常常唱得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可见其晚景十分凄凉。

张廷翰的[良友班]人称“大路班”,不是一般的“三打七唱”小班,而是长期有约20至30人从艺的大班,被誉为“潜岳第一名班”。班中艺人行当齐全,旦行除张廷翰、左四和师徒外,曾在该班从艺的花旦、正旦有王金祥、王凤阳、王焰元、王玉才、鲍金南、王洪见、郝水伢;小生、正生有汪伯华、王培祥、郝季球、余德礼;老旦有朱昌运、杨永宽;花脸有夏登记;丑角有王宏元、韩少卿;早期武生、武丑有叶其尊;司鼓有夏剑波、柳应周、储金法及特聘司鼓王会明(高腔名师)等。这些艺人大多来自岳西、潜山,也有少数怀宁的,他们个个都是“好佬”,技艺不凡,或以唱功见长,或以做功出色,成为各时期名噪一时的“红角”。岳西五河桃李杨庄的两位女伶,[小白班]班主崔小白和搭档刘金秀也多次在该班“客串”,更是锦上添花。

张廷翰师徒经营的[良友班],建于民国十五(1926)年,其时尚无岳西县之称,班社所在地区原统称潜山“北乡”,所以人们习惯称岳西的[良友班]为潜山[良友班]。[良友班]能编演《双救举》等剧目,绝非偶然,该班所在地区是高腔、弹腔、黄梅戏盛行之地,也是民间曲艺流传之区,民间灯会遍及山乡,艺人多数有一定文化基础,在灯会接受启蒙培训,打下一定高腔、弹腔的功底。所以[良友班]能从高腔、弹腔、民间唱本、鼓书词、弹词甚至木偶戏中改编、自编或移植一批黄梅戏剧目。如《双救举》《双插柳》《双丝带》《刘子英打虎》(二本)《张四姐闹东京》《张三姐闹西京》《卖水记》及《青天记》等,其中左四和部分手抄本于建国后献出,被省文化局收入了省“传统剧目汇编”。

那么,《双救举》是如何编演的?艺人说是“唱”出来的,也就是说《双救举》是由艺人先在台上唱出来,后再汇抄成册,这是许多民间戏班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是:先找改编材料,如《贤良传》那种唱本,再选有文化的艺人(多为戏班“掌笔师”,如该戏班的汪伯华、王宏元等),通过编出提纲,拟出场次、分好角色,然后向艺人按提纲讲故事,说情节,定场序,(有时还走一遍场序),其后各人按故事去设计“边词”,演出时艺人各显神通“台上见”。艺人们往往是用陈词套语来演唱故事,虽有艺术规律、有套路可循,但还是需要艺人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这种剧目一般演过即丢,但有些观众喜爱的戏,演得多了,艺人便默写“边词”留用,有心人将其聚拢抄成“通词”,这就成了“脚本”。如再遇文化高者,将其适当进行结构调整、词句加工、修饰韵色,便成为剧本。这种剧本也叫“提纲”戏(多本连台的或称“幕表戏”)。左四和的手抄本《双救举》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就是张廷翰率[良友班]将民间弹词唱本《贤良传》改编成黄梅戏《双救举》的真相。

五、改编《女驸马》始末

关于《女驸马》,首任改编者王兆乾在其回忆录《我开始搞黄梅戏的时候》中说:

在接到左四和三个抄本后,我立即着手校正错字,抄写成章,寄往合肥,以便收入(省)《传统剧目汇编》,尽管它不在传统三十六(大本)剧目之列。在校订和抄写过程中,脑际便闪烁着一个故事,一个女驸马的故事……

(1958年)4月,岳西(要筹备)高腔剧团……要我前往协助。承县里热情,要我住在文化馆桂馆长房间。我利用晚上空隙,着手改编《双救举》为《女驸马>,写了大约一个星期。桂馆长是第一位读者……

时任岳西文化馆副馆长、今已92岁的桂仲德老人,对笔者说:“王兆乾因受专区文化局指示要帮助岳西研究高腔,故而自1954年后常来岳西,一住几个月。1953年4月,王兆乾利用在岳西出差的空隙,在岳西文化馆二楼东侧我住的一间宿舍里(这间屋还在),在煤油灯下,加了七天的夜班,将随身携带的《双救举》抄本改编为《女驸马》。他将剧本给我看,说我是他的第一个读者。我很快翻阅了新改的剧本,觉得故事很新奇、好玩,其他的也讲不了什么。两年后,《女驸马》的电影在岳西放映,我才依稀想起,这不就是王兆乾改的《女驸马》么?真是才子!我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剧本改过后,王兆乾赶回安庆。将其交给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另一剧本《洪波曲》的创作中。

关于《女驸马》改编、排演的全过程,在《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之“剧目”《女驸马》的条目释文中有记载:

《女驸马》,黄梅戏传统剧目,原名《双救举》。……

王兆乾于1958年根据左四和孤本改编。原本二十七场,第一稿改为九场,二稿改为七场。主要改动:一、将冯素珍离家前的戏压缩为三场;二、改写基础单薄的“状元府”和“洞房”两场;三、新写“金殿”一场;四、改刘文举为较重要的人物,并删去杨林等十多个人物;五、重写唱词对白。此改本由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首演,并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王鲁明、杨琦先后导演。麻彩楼饰冯素珍,吴秀兰、田玉莲饰公主,王鲁明、丁紫臣先后饰刘文举。二场(第二次)排练时,导演杨琦对剧本部分场次作了调整,并七场为六场,新加公主洞房说故事情节。

1959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书记曾希圣指示,由陆洪非根据上述演出本再改编。改编本增加冯素珍胞兄在“状元府”和“金殿”两次出场;为刘文举新写一场单场戏置于“状元府”之前,唱词道白,都经过改写。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导演洪谟,作曲时白林等,严凤英饰冯素珍,潘璟琍饰公主,王少舫饰刘文举,张云风饰皇帝。此剧已成为黄梅戏保留剧目。后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舞台艺术片。1981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带赴香港演出。

陆洪非之改本,首次发表于1959年《安徽戏剧》6月号,后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中。安徽人民出版社在1959年和1981年出版过两种单行本。1981年版本附主旋律谱。

补充“志书”释文,再说几句关于王兆乾改编的话。《女驸马》的剧情大家都十分熟悉,此处不谈。其主要场次是:

第一场:绣楼;第二场:花园;第三场:刘文举单场;第四场:状元府;第五场:洞房;第六场:金殿。

《女驸马》的艺术成就已有无数评论,此不赘述。

《女驸马》在人物处理上,删除《双救举》剧中的禁卒李汉成、媒婆夫妇;将刘文举、吴济舟、沈彦庆、三个人物合并为刘文举一人;隐去知府杨林,突出了主要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从《贤良传》到《双救举》、再到《女驸马》,主干情节未变,仅随着人物的删除,而删除了一些细情未节,但其内核未变,仍是“冯素珍顶夫之名考中状元被招驸马,进宫之后历风险又化险为夷,以大团圆结局”。如弹词开头的神话及李冯二家交往、定亲等情节被删。

在戏曲结构上,大大压缩前半部交待性、叙事性情节,或将其处理成内场,通过不断的“倒叙”穿于剧情之中。改编时将着力点置于中状元之后展开的一系列情节上。全力开拓“洞房”、“金殿”两场戏。尤其“金殿”,在《双救举》中原本是场扫尾戏,处理极为简单草率,剧本上仅一页纸,仅是对相关人员和事件的处理,黄梅戏旧时皇帝不出场(《乾隆皇帝游苏州》是例外),就连“奏本”也只用唢呐[三枪]吹奏,“容奏……”,省略重复倒叙。而《女驸马》却将这一场作为剧情矛盾冲突发展的最高点,继续推进,各种人物进一步完善其个性,充分展示冯素珍与公主的智慧与胆略,与刘文举、皇帝斗智斗勇,由被动转为主动,使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直至矛盾解决了,戏也结束了。所谓“起、承、转、合”,推进有力,一波三折,合得巧妙,干净利落。“金殿”以高妙的艺术手段,充分发挥黄梅戏叙事抒情的特长,将传奇的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剧情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有偶然又必然、既荒唐又真实。当然,这场戏也是经过多位艺术家、剧作家的的倾心打磨,才逐步完善。但是不得不佩服王兆乾先生慧眼识珠,将埋在泥沙中的“金殿”这颗明珠刨出来,使之光彩夺目,如果没有“金殿”的高明之处,《女驸马》也不会如此精彩。

在艺术上,当年剧本转到省团,剧作家陆洪非又妙笔生辉继续深度加工,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二位更以高超技艺让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于舞台,从而在艺术上得到很大提升。1959年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赴皖拍摄某部电影的摄制组发现,当即报告电影厂。电影厂迅即决定改变选题,弃原定题材而将舞台剧《女驸马》改拍成电影戏曲艺术片。此间为适应电影艺术将剧本再次修改。电影《女驸马》一举成名,从此,《女驸马》红遍九州,扬名海内外,成为黄梅戏的经典作品。

在考证《女驸马》源头过程中有几点感想:

其一:地方戏剧本来源于民间文学较多,考据时不能凭想象下结论,给研究造成误导和困扰。比如:在追踪《双救举》来历时,就有所谓“源自高腔”、“源自弹腔”说法,还有所谓黄梅戏的《双救举》、《双插柳》、《双合镜》“三双”传统戏均“来自弹腔”等说法并见诸文字。笔者通过走访老艺人均予以否定。在其后的30年内,笔者在岳西当地搜索到高腔剧本260余出近百万字,编辑出版了《中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安徽文艺出版社);收集到潜、岳地区弹腔剧目百余出(部分仅有剧名),不仅未发现有剧目相同,就连剧情与《双救举》“母题”相关者都没有。至于“三双”剧目,除《双丝带》源自弹腔《贤关镇》外,其他二剧均与弹腔无关。

再者,地方戏与民间艺术关系密切,研究人员宜放开视野,多涉猎一些民艺门类,能触类旁通,多有裨益。黄梅戏还有许多谜底未揭,盼诸君努力。

其二,对于《女驸马》能60年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写戏、改戏,其终结点都在一个“戏”字上。《女驸马》的主题,其时代性、政治性并不强,但为什么却成为名著经典?

笔者以为,这是因《女驸马》充分发扬了戏曲之长,挖掘到有一个精妙传奇故事和一个“女驸马”的独特艺术形象;又充分运用戏曲表现形式,以高水准的“综合艺术”完成创作,充分体现了“以歌舞表演故事”的戏曲艺术基本规律。

其三,剧本颂扬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十分得人喜爱的主题,使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传奇故事,却能够人见人爱,喜看喜唱,经久不衰。“女子救夫顶名中状元招驸马”的故事,在民间广受欢迎,影响深远,在“文革”“扫四旧”之后居然能在岳西的偏僻山区还能搜罗到多种版本的“母题”故事说唱、弹词唱本,可见其人脉之深广,可见当年《双救举》改编时社会人文基础的厚实,这也是《女驸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其四,剧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尤其刻画了一个至善至美、贤良聪慧的女性楷模冯素珍,完成了一个靠自身的努力与命运抗争、具有正能量的理想人物;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深明大义、受人敬重的可爱公主;刻画一个在宦海中既善钻营又屡失手、颇具讽刺、调虐意味的老臣刘文举;另如春红的聪明伶俐、胆大心细、热情正义;皇帝爱女心切、潇洒大度,看似糊涂而无伤大雅等形象,都栩栩如生。

其五,剧本虽没设计事关国家安危、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和惊心动魄、大开大合的戏剧场面,但设计的特定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巧妙而完美的结合,环环相扣,交织纠缠,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凸显艺术家们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这种戏老少咸宜,城乡共赏,久演不衰,没有时效、代沟的阻隔,没有历史事件真伪、对错的辨识、没有香花与毒草的争执,没有政治上的风险。

从这几点上看,不是大主题、大制作,没有让剧本承担过重的戏外负担,全力注重“戏曲本体”的创作,是成功的主因。

通过《女驸马》改编的事例,说明只要真的是“戏”,在“戏”上做足文章,也能成为佳作,成为精品。虽不是原创,但改编的剧目只要能把控剧情和人物性格冲突,发现“戏眼”,找准“戏眼”,挖出“戏眼”,发现闪光点,传达正能量,给人以某种启迪,具有美学价值,同样也能出精品,同样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甚至流芳百世。

结 语

笔者通过30余年对黄梅戏剧目《女驸马》源头的追踪与调查,尤其对有“女子中状元招驸马”,这一“母题”衍生的多部民间说唱本、弹词本进行的缜密考辨,得出源头的结论是:《女驸马》改编自《双救举》;《双救举》源自民间弹词唱本《贤良传》石印本,全称《李兆廷被害,女状元冯素珍替夫伸冤贤良传》;《女驸马》的“娘家”在岳西县(菖蒲镇原张畈村,今并入水畈村),《女驸马》降生的戏班是以张廷翰为班主的[良友班];编演年代是1937年;冯素珍的首演者是黄梅戏名伶张廷翰。

经30余年的追踪、抽丝剥茧式的考辨,60年来的悬疑,终于解开、困绕专家学者的经典剧目《女驸马》的历史悬案应做一了结。

猜你喜欢

良友黄梅戏状元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黄梅戏《中国梦》
你有病吗
状元饼
黄梅戏《祝福》
《良友》的世界视野
销售女状元获奖奔驰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