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音乐的剧种化创新

2019-06-24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黄梅戏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剧种黄梅戏唱腔

□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张 尧

首先祝贺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胜利召开!

感谢组委会的邀请,让我在此次论坛上学习和分享。

我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一直从事京剧小生行当的教学、演出和研究。我很爱黄梅戏,从小听着黄梅戏长大,对黄梅戏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感觉上世纪的黄梅戏舞台艺术、国内拍摄的经典黄梅戏电影、电视剧以及早期香港拍摄的系列黄梅调电影等等,受到国内外观众、听众的高度喜欢和广泛传唱,黄梅戏能够很快跃居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梅戏优美动听、琅琅上口、容易传唱的唱腔。

我们所说的戏曲之“曲”,就是指戏的音乐、剧种的唱腔,如果没有这个就不是戏曲了。音乐是黄梅戏的魂,黄梅戏是以演唱为主的大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采茶戏”、“府调”,地道的安庆方言,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从独脚戏、三小戏、三打七唱发展到管弦乐伴奏,是黄梅戏音乐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黄梅戏的“三小戏”非常接地气,是老百姓非常熟知的生活内容,加之欢快质朴的黄梅调,好听、好记、好唱全都具备,那么风靡全国就是必然了。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素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之说,这些黄梅戏的代表作是剧种成熟的标志,是剧种广为流传的根本。黄梅戏经典的剧目和唱段不胜枚举,如《天仙配》“鹊桥”一场的“渔家住在水中央”,“路遇”中的“含悲忍泪往前走”、“槐荫开口把话提”、“上无片瓦我不怪你”、“听她说出肺腑言”以及“回家”一场中最著名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等唱段,再有《女驸马》中最著名的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等,《打猪草》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夫妻观灯》的“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等等。还有其它剧目如《小辞店》、《槐荫记》、《孟丽君》、《玉堂春》、《荞麦记》、《告粮官》、《点大麦》、《纺线纱》、《卖斗箩》、《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王小六打豆腐》、《砂子岗》、《火烧紫云阁》、《蓝桥会》、《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以及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等剧。其中,那个时期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天仙配》和《女驸马》等。而本世纪初,在黄梅戏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作为先行者和代表,在黄梅戏音乐化表演上开创了新的历史局面。

我说以上的内容,就是想表明黄梅戏经典音乐的传承和创新的代表,我们在平常传唱她们的过程中往往是张口就来,但很多时候忽略了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现学现卖,和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一下:

具体说来,黄梅戏唱腔主要有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声腔系统,其中主调属于板腔体。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如《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彩腔曲调欢畅,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对于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表现尤为重要和创新。高胡是黄梅戏的文场主奏乐器,武场早期是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所以说,锣鼓伴奏是黄梅戏必不可少的音乐表达内容。

啰嗦半天,肯定有老师说,你在安庆竟敢大谈黄梅戏声腔,简直是班门弄斧,但是为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我必须斗胆说一下,带着问题意识来分析我们所喜爱的黄梅戏艺术。近年来黄梅戏创作了很多好作品,但是其中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音乐风格方面正在弱化。因时间关系,我只说提纲,不进行深入阐述。

大家都知道,时代在进步,剧种要发展,剧目要创新,音乐要出腔。对于这些年黄梅戏新创的好作品我们不以偏概全,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进行多研讨。

时下响应号召,出人出戏,这是好的动机,但是,我们在贯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时,如何要在保持剧种本体特色基础上进行音乐及表演的创新呢?什么是创造性?如何来转化?转化什么?发展什么?

党中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不忘本来,黄梅戏的本来是什么?黄梅戏的基因是什么?黄梅戏的本来音乐特色是什么?面向未来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需要戏曲人、黄梅戏人一起思考。新时代文艺作品应该要有高峰,要引领人们的审美品位,而不是徘徊在高原上。

这些年,我个人感觉黄梅戏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题材同质化——讴歌现实生活的变化本是戏曲艺术担当的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题材同质化,表现平庸化,反而抵消了正能量。尤其是没有把艺术性、思想性和政治性有机的结合,往往舞台上的正面人物过于口号化和概念化,显得非常空洞和苍白,没有通过有效的艺术手段让人物鲜活起来,没有通过戏曲编剧法则让其典型化,只是自然主义的简单堆砌和罗列,内容和形式没有达到有机的结合,如何让现实题材入脑入心啊!

此次艺术节上26台剧目展演,精彩不断,但遗憾的是传统戏、历史戏太少了。“三并举”的方针是引导观众多方位、多角度欣赏戏曲,让贯穿优秀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正能量通过一个个感人的角色而潜移默化、浸入心脾。我们绝不能适得其反,因为艺术题材和形式的挖掘、结合出现问题,反而使观众远离现实题材剧目,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因为我们知道“高台教化”通过优美的视听艺术带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音乐歌剧化、交响化——在一些新剧目创作中正在逐步失去了黄梅调的音乐特色,编制交响化,强调钢琴、小提琴、电声乐器等大量介入,冲淡了黄梅调的旋律,剧种音乐特色正在弱化,有腔无味,高胡在大乐队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而唱腔则是慷慨激昂,味同嚼醋;同时,因为大乐队的成本问题,演出的乐队已演变成先录制音乐,演出中进行还音,这种现象在黄梅戏创作中已经非常普遍,台上演员完全为伴奏所限制,卡拉OK大行其道,往日的演员表演和乐队现场伴奏的水乳交融已不复存在,乐队已经显得多余,只活在录音棚里,而不是在舞台现场,太可怕了;第三,黄梅戏正在向黄梅歌大踏步前进,民歌化、歌剧化已经非常严重,歌队不断涌入,歌剧的和声伴唱替代了黄梅小调,《天仙配》中那种黄梅调仙乐缈缈的意境已荡然无存;第四,创新中丢失了戏曲锣鼓,没有了铿锵有力、爱憎分明的武场伴奏,舞台上的节奏完全靠交响大管弦乐队来带动,演员没有劲头,没有亮相,观众没有精神,那种独特的喝彩声、叫好声正在消失,因为没有办法叫好。第五,黄梅戏作曲人才正在进入青黄不接时期,再不重视和培养,写唱腔的人就无以为继了。

三、表演歌舞化——话剧加唱愈演愈烈,崇尚西方音乐剧化。黄梅戏的四功五法已经难以见到,没有了圆场和身段,没有了翻身和跪蹉,只有舞蹈演员的堆砌;念白更像配乐诗朗诵,没有了安庆味道,没有了安庆官话,快成了现代汉语的话剧化,这大大损伤了黄梅戏语言的风格。

四、舞美话剧化——舞美创作追求大制作,追求写实和话剧特色,偏离了戏曲特色和黄梅戏风格,声光电对演员的淹没越来越严重,弱化了演员的艺术魅力和功法展现,使演员越来越懒。

以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我们今天来面对和探讨,改革完善,就是不忘初心,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多出精品,不负时代使命。

以上一己之见,仅供参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祝中国(石牌)戏曲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剧种黄梅戏唱腔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