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019-06-22叶雨陈璇滕飞
叶雨 陈璇 滕飞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门院校。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课堂改革、政行企校联动、实践教学及教师自我提升等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能力;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11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5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该标准分类对技术性为主的高等教育定义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并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侧重于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与本科院校高理论素养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更注重将课堂上的内容直接转化到生产实践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动态为风向标,要求教育的实施者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更要具备强大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不同于美、欧,在东方,日本官产学结合模式是由日本政府及学者专家与企业通力合作,多年来围绕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创业的视角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产官学三结合的体制,也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双师型”的教师还是比较紧缺,教师在入职后对本行业的关注度不够。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埋在课本里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理论教学过多、没有实训设备或实训设备严重老化落后、校企信息不对接、上课沉闷学生没有互动反馈、和兄弟院校没有交流……种种状况的出现,制约着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反观师资,能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这些教师本身就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影响,教育教学手法相对单一,面对一群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一个高职院校,如果没有精准把握自己的办学方向,没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一群潜心钻研行业动态和教学方法的老师,没有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育理念,那它必将成为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挂钩。
二、高职院校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在招生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辽宁省2018年高考高职类院校控制分数线仅为180分,因此,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学生现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企业用人需求,改革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一)课堂改革
高职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应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现有课堂普遍存在机械、呆板、沉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知识点讲解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式的教育教学,大胆处理教材,取其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勇于投入到课堂之中。高职课程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课程效果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从而训练学生的能力。
(二)政行企校联动
高职院校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点,走出校门的学生应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妥善处理并应对本专业常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国家、行业、企业新动态,把最前沿的信息资讯带进课堂,让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引导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合作。
(三)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喜欢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虽然达到半数以上甚至更多,但受实训场地、设备、人员的制约,不能严格执行,由于缺少实践教学,一些行业或是国家级比赛也无法参加,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品牌建设。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真正将实践教学应用到学科中,以期能够以赛带练,以练促教,以教促改。
(四)教师自我提升
提升职业教师教学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内因。教师应发自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有提升教学能力的迫切愿望,并期待能为学院的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高职院校改革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堂改革
1.教师应分析学情,不过分期许,不攀比本科,给予学生正确定位,因材施教。
2.课堂方式应更加灵活,适时采用翻转课堂,提问方式灵活多变,使学生融入课堂。
3.尝试创建“智能化”教学模式,实践课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实践动手操作,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或者有机会玩手机,而理论课一般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影响学生行为的能力较弱,如何改变理论课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手机互动性特点,有意识的开发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如设置调查问卷、作业提问、查阅材料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手机,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新引力,逐渐改变课堂玩手机,上课不听讲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组织课外展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有强烈的期待。
5.开展专业竞赛,由任课老师进行指导,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还可为今后参加各类比赛做人才储备。
6.赏识教育,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学生自信心,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政行企校联动
1.通过微信、微博、订阅号等形式,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将国家、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带进课堂,对一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能实际用得到的讯息,要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做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2.校企结合,挂职锻炼。鼓励学校或系院牵头,进行校企合作。对于一些没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或是从行业出来很久的老师,进行挂职锻炼。从老师的层面认真了解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做起,深入实践,了解行业基本操作,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挂职锻炼经验进行讲解,有理论,有实践,课堂也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3.对企业定期调研走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用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将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整理、分析,形成报告,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应用到后续教学改革中。
(三)实践教学
1.购买实践教学平台,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直接模拟工作情形,将知识点结合到业务当中形成实验项目,强化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风险点和操作的异常点结合到实验项目中,锻炼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异常处理能力;将时间和成本等约束条件设计到实验项目中,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成本意识;将业务信息设计至不同模拟岗位之中,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通过模拟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工作思维,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演练,熟悉各种软件操作,带领学生参加行业或国家级比赛,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师在具体指导实践过程中,掌握学生薄弱知识点,改进教学方式,巩固强化练习,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四)自我提升
1.组织教师参加与行业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类培训和比赛,在培训和比赛中交流经验,汲取他人长处,内化为自身动力,勇于自我突破。
2.对自己的工作开展定期总结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思考自己取得的成就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针对遇到的瓶颈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鼓励教师间相互听课。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课堂管理也各有差异,教师相互多听课,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3.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很多高职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仍然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实践性不强,与学生互动性差。因此,应鼓励教师根據所授专业和学生不同,积极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校本教材,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学要求。
4.鼓励教师多看书,多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谓开卷有益,其实就是将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科技、文化等,以快速习得的方式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多看一些有关教育教学书籍,能开阔思维模式,锻炼思维能力,厚积薄发,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使自己在教学能力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5.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给予教师更多地参与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通过参与专业科研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四、总结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而优则仕”,而重视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不能被社会同等看待。国家应当明确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出台必要的政策规范高职教育发展,社会应以包容态度对待高职院校毕业学生,高职院校也应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了解社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用人专业和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味地开设“高大上”专业,组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