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
2019-06-22李萍
李萍
[摘要]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广大师生读者们提供有效的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服务,但原来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基于此,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及方法上的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1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0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在信息时代,人们传递和分享消息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纸质文本成功地过渡到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不同手段方式的共同运用。从传统的理念上来看,图书馆针对广大读者所提供的阅读、资料查询等服务主要是依靠纸质文本来实现。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与变化,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必须做出调整和革新,从而为阅读者们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当前,知识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对于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承载体也有了不一样的需求。当前的高校图书馆普遍未能有效地采取对策来解决图书馆服务对象需求转变的这一现状,因而,对高校图书馆实行管理创新已是必然趋势。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下述问题:①高校图书馆的主体是书籍,而高校图书馆书籍最为关键的功能之一是使用(收藏则是图书馆的另一功能)。但在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即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包括高校图书馆员与图书馆管理员,以下同)所提供的服务大多较为被动,导致书籍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流通,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书籍的自身价值;②高校图书馆员与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其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对书籍的深刻内涵了解欠缺,无法为读者们带来良好的服务。同时当前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人员结构、任务分配不合理也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较多漏洞;③图书馆内工作性质比较单调和枯燥,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晋升机制的缺乏,使得馆内缺少竞争向上的氛围以及创新服务的动力,从而使得高校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受到阻碍;④当前各个高校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扩招,使得校内图书馆借阅者的数量激增,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自然会给借阅者们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引起校内师生读者们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书籍知识的传递;⑤当前,高校师生们借阅资料,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而更多的是同时寻找网络资源,希望能够更加快捷、便利地获得想要的相关信息。这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⑥组织机构的不合理。以往的业务流程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需求,因为其不具备整体观念,馆内工作人员与藏书处于分散关系,馆内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书籍的信息未能及時更新等等因素,进而影响了借阅,导致借阅者们的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如果想实现创新,必须先从馆内工作人员的观念上进行调整和转变。只有明确了思想观念,才可以进行具体的行动。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当中,理念上的创新和改变是实现管理方法和模式创新的重要一步,也是整个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需要从思想观念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
1.改变传统藏书观念。近年来电子书籍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冲击,并开始从图书、报刊等单一纸质阅读进一步转化为结合影视音像、电子阅读等多种方式。从传统时期的有限阅读转化为可以获取不同类别的海量资源,藏书资源也不再局限于纸本馆藏资源,而是增添了大量的网上电子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员以及图书管理员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藏书观念,广泛接收并采纳纸本资源之外的各形式馆藏资源方式。
2.在图书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现阶段,有一大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着重于制度的调整、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甚至将图书馆管理看作是人和书籍之间的被动关系,因此仅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上的调整和完善,却严重忽略了其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其实从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一样,同样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由于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高校师生读者们更加富有自己的个性,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十分丰富,他们因此也希望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更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阅读所需的更为专业的信息服务。因此,高校馆内的刚性管理工作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发展形势,而必须要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融人人文关怀,改变压抑严肃的环境氛围,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与阅读者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期能更进一步地为高校师生读者们提供有效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工作,怎样做到既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高校师生读者们的需要,从而为其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为了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中效率低下、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必须要逐步创建数字化图书馆,从而在技术层面等多方面能有效地满足师生读者们的各项需求。数字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而言,具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它既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有效管理,同时还可以扩展馆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保读者们可以获得更为良好、及时和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技术,引进信息技术
1.强化信息化意识。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电脑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认识,深刻意识到信息化发展可以为广大师生读者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为了拓展服务对象们的意识层面和认识视野,提高服务层次的深度和服务面广度,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妥善完成数据分析处理等工作,综合应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同时应更加全面的了解师生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当设立阅读资料参考室,便于为师生读者们提供咨询和查找等服务,做好不同信息的整理和归类,使得信息服务更加深刻和深入,而师生读者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阅读资料和信息资源。
2.充实管理队伍,加强信息化学习。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服务工程。在工作期间需要坚持动态管理,除了延续本身的管理方式外,还应该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一些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首先,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在引进相关人才时必须要对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管理队伍更加完备充实。同时还需要培养管理人员耐心、细心的服务精神,加强团队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组织交流大会,对日常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提高建设方面的投入。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各种阅读资源,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更是对科研和教学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作为高校师生读者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相关知识的关键渠道,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会对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实现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首先,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提高资金投入,对于已经老化和落后的设备需要及时地进行更换。其次,高校图书馆需要定期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加强人才的引进,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有效地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更加公平公正。
4.对相关技术进行发展和革新。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會各项生产工作等。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特别是高校师生们已经越来越接受信息化的资源获取方式,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查阅资料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因此,对图书馆管理的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时期,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包括信息索引、分类、分析、描述等都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技术的革新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空间、模式、方法等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延伸,进一步扩展了阅读者们获取资源和有效运用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管理手段,利用成效评估
高校图书馆实行管理创新的目标在于,为借阅者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对管理手段实行创新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充分评估管理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以此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指明改进和提升的方向。在评估时,需要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绩效评估转变成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成效评估,进而能够更为直观地体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能力。对高校馆的服务效果实行定性分析以及定量评价,可以先创建成效评估模型,这样能够使高校图书馆的评估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然后依照成效评估结果,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修正,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效评估体系。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我国高校的图书馆,更是需要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有效的融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只有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新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思想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革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为高校师生读者们提供优质且高效的服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校内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发展,同时还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积极调整和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科研以及教学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