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基层组织视角下的群众工作困境与路径探析

2019-06-22王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基层组织优化

王鹏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基层社会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基层群众工作不断向好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何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践行群众路线。既要结合一般群众工作方法,又要突出地方特色,进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探寻适合的路径。

[关键词]基层组织;群众工作;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8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3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跟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基层组织的强弱决定着基层群众工作的好坏。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遵循。新时代对基层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基层群众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的不少困难需要去面对,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是流于形式,对上不对下。一些党员干部工作在机关、生活在城市,下基层车来车往,掌握工作情况停留在看材料、听汇报层面,走进乡村社区串门入户、体察民情、宣传政策的主动性不够,遇到群众办事,缺乏耐心和责任心,面对群众困苦,缺乏同情心,不能全身心去解决群众疾苦。个别党员干部把精力放在开会、阅文、迎检,眼光“往上看”,“往下看”的少,不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遇到群众诉求敷衍应付,逢年过节对基层贫困户慰问时很热情,解决实际问题较少,帮扶工作不注重后续跟踪服务,碰到问题绕道走,不诚心实意为民办事。

二是沟通不畅,关系疏远。一些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入户走访仅停留在询问基本情况,简单登记上,没有深入沟通和交流。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基层群众工作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多,长期不走访群众,导致与群众逐渐疏远。甚至一些基层干部自认为熟悉基层情况,对一些情况见怪不怪,存在麻痹思想,发现问题的政治敏锐性不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去解决。这些致使基层群众疏远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党员干部不会真正为他们干实事,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增加,干群关系紧张。

三是作风不实、服务缺失。一些基层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为民服务意识不够,学习理解能力欠缺,对自身工作职责不清楚,存在不会干的现象,造成工作拖拉,群众意见大。甚至一些村(社区)干部只是单纯的承担通知和跑腿等杂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自身岗位职责理解不到位,甚至不清楚,在服务群众工作上大打折扣。有些窗口部门便民服务跟不上,个别工作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心,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有时候就差那么“一时段、一层级、一印章”,而使惠民政策不落地。一些惠民政策,在个别地处偏远、资金不足的乡村落实不及时、不到位。

四是能力不足,落实不力。部分基层干部只知道有政策,却不主动帮助群众争取政策,在处理群众问题上,还是沿用旧的思想方法,在为民办事能力上,与群众需求、政策要求仍有差距,不能把上级要求“一竿子”贯彻到底,无形中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如一些乡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甚至受家族利益的影响,对工作不能“一碗水端平”,群众有意见。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群众办实事的程序倒置。目前,面向乡镇、村(社区)实施的民生项目,多数均由县(市)直部门单位直接实施,乡镇、村(社区)处于“架空”状态。同时,有些部门图省事或考虑安全因素,对各项惠农补助资金使用“一卡通”发放,造成一些群众的银行卡“只见资金增长、不知是谁发的”的窘境。

五是监督不佳,约束不够。一些地方的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或者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或者过于粗疏,缺乏针对性;或者设计欠科学,制度的执行、督查形成两张皮,使这些规章制度的实际约束力不强,监督实施力度还不够,制度落实起来没有好的抓手和措施。基层群众工作没有紧密结合乡镇、村(社区)实际,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监督不足,存有盲点,致使对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缺乏约束,上级政策不落实、少落实状况时有发生。

二、基层组织在做群众工作中问题多、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基层党组织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关键,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程度制约着群众工作的好坏,但在基层群众工作的实践中,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工作,致使基层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

(一)服务意识淡薄,宗旨意识不强

由于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政治理论武装,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导致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松懈。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共产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入党的目的不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员干部一旦产生信念危机,政治理解力、执行力就会弱化,不能自觉地贯彻上级要求,导致一些工作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认识不足,功利意识滋生,只想升官发财,心中想的只是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希望能“更上一层楼”,很难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更不会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实事。

(二)思想认识含糊,工作能力不足

对于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是表面的处理,没有深入的解决,与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神经末梢”还需不断延伸,“最后一公里”仍存在不少的盲区。不管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密切联系服务群众还不到位,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仍然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解决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的复杂问题是一个不断跟进、不断更替的螺旋渐进式过程。因此,正確看待和解决好基层群众问题,不仅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任务所在,也是基层治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三)“四风”问题抬头,思想根基不牢

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漂浮、应付上级,造成有些工作浮在面上,在“唯上不唯下”的不良风气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看不到、走不好、抓不实“最后一公里”,降低了干部威信;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当“官老爷”、做“太平官”,不愿、不会、不去做群众工作,常常把问题归咎于基础条件不足而漠视忽略群众诉求;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端“铁饭碗”,认为工作上做多做少一个样,甚至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招来矛盾,从而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的不负责任思想,导致有的干部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逃避责任;个别党员干部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助长了官气、奢气、霸气,更滋生了一些滥用职权的不良作风。由于群众在政务活动中的“话语权、监督权”乏力,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友谋私利,甚至侵害了群众利益。

(四)经济基础薄弱,管理把控不够

一些基层组织集体经济没有基础,上级财政无力支持,贷款又没有抵押,这些因素使村级集体经济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基层长远发展大局的项目,无钱办理,只能等、靠、要上级项目和资金。一些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较低,造成对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较低,存在着办大事钱不够,办小事又不愿意办的情况。如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对“三提五统”取消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考不多,目光短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更不善于因村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降低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党的号召力。

三、强化基层组织视域下优化基层群众工作的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基层组织要不断拓展服务群众渠道,扩大联系服务群众覆盖面,切实做到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零公里”、干群关系“零隔阂”。努力探索基层群众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推进了基层群众工作整体上水平。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政治坚强”等专题讨论。通过不断强化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规范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加快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创新总结“入户走访法”模式,搭建联系服务群众平台,真正做到联系服务群众出实招、见成效。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基层群众工作的机制。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解决好各级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截路、最远一家人”问题。制定领导干部包联村(社区)制度、机关党员干部到基层定期服务等相关文件和政策,促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各窗口服务单位、基层党组织尝试建立“错时工作”“预约服务”、群众“说事日”等制度,机关党员干部“进百家门、问百家事、解百家难、分百家忧”,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予以坚持,认真抓好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组织实施,切实扎牢权力的“藩篱”、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治理源头。

三是健全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群众工作的组织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扎实,坚如磐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在基层。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指导和帮扶力度,从如何组织会议、安排会议、做会议记录、会议小结等细小工作人手,对工作计划的制订、文体活动的筹划、党员教育、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进行方方面面的教、点点滴滴的扶、手把手的帮。让基层干部提计划、拿方案、抓落实、做主角,上级组织提建议、搞扶持、当幕后、做后盾,努力提升党支部一班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坚持把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整顿工作与“星级化”创建活动相结合,以“星级化”创建抓班子建设、抓基层治理、抓科学发展、抓民生建设,通过助推“星级化”创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建立多样化服务新机制。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以基层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宣教、帮扶、环保、维权维稳、便民助民等服务,并将群众反映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并不间断地落实下去。以基层阵地建设为依托,培育各种基层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广泛吸纳群众加入,为基层群众工作服务。鼓励发展基层社会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专业化合作组织带动、民众参与、行业组织服务的新格局。认真抓好基层群众工作“标兵”评选、“为民服务承诺”等机制的落实,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服务基层群众的强大合力。

五是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考核评价力度。探索基层群众工作积分考核机制,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积分评价机制,推行“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实施末位淘汰及优秀奖励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尽心尽职、干事创业。对于各级党员干部建立下基层考评机制,对下基层的时间、工作成效进行考评,并记入个人年终考核档案,作为升迁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群众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党员队伍出口,通过开展群众对党员民主评议考核,及時处置信仰丧失,革命意志衰退,不参加组织活动,群众工作不力等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净化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基层组织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党的基层组织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