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四个维度”探析

2019-06-22魏文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四个维度思政理论课高职院校

魏文迪

[摘要]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实效,这是众多一线思政理论课教师面临的现实困惑,也是学界竞相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十余年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经验与体会,拟从“开学第一课”“社团活动”“过程性管理”“情感投入”等“四个维度”来探讨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四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5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2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研究较多,理论成果也较丰富,然而笔者树立现有的研究发現,“以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过程性管理为主线”“以情感投入为灵魂”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相对较少,这为本文研究提供较为充足的理论空间。笔者通过多年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抓好大学新生的思政开学第一课、组织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思政教学过程性管理、注重思政教师的情感投入等“四个维度”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一、以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颇为关注,对于刚迈人大学的新生而言,其“开学第一课”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思政理论课的“开学第一课”务必格外重视,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展思政教学魅力,让学生从原有的对思政课学习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期待值与满意度。对于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是上好“开学第一课”的基础。从拿到教学任务开始,就要摸清楚各班级学生的底细,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制形式、生源结构、退伍大学生、班干部及班主任信息等。充分了解学情,上课就能有的放矢,教学就能更有针对性。例如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普通高考录取的三年制学生、通过职高类高考录取的“三校生”、自主招生的“3+2”学制学生(中职3年+高职2年)、学校统招计划外招收的成教生等,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是呈递减态势,不同学制类型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二)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适用的教学内容。当前全国思政理论课都使用统编教材,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学习基础与重点院校本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制定好符合校情的“课标”,进而思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加工”“提炼”“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是关注思政教师在高职学生课堂上讲了多少,更要注重学生吸收了多少,高职学生更习惯于“深入浅出”的授课形式,更倾向于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三)倡导鼓励式教学。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教师亦是如此,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思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予以鼓励式引导,例如开学第一课上邀请班级的退伍军人上台自我介绍,并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号召同学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将班级的退伍军人引导成为思政理论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与先锋模范。例如在提问环节,同学回答得很好,可以让大家“来点掌声”,教室里掌声响起来,课堂氛围就顿时“活”了起来,受到鼓励的同学今后回答问题可能会更加踊跃,同学对思政教师也会多一份喜爱与信赖,可谓“一举多得”。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有育人实效,必须要有所创新,“玩出点新花样”,首先让枯燥课堂“活”起来,让沉静的课堂“动”起来。高职学生所乐于参与的社团活动可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载体,以社团活动作为探索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与新视角,将社团系列活动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之中,两者有机结合。

(一)社团精彩活动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广泛的学生基础,引导好一批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创建起为思政教学服务的学生社团,尤其是要选拔、吸收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在校生中的退伍军人等加入社团。思政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而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将社团活动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实现社团活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思政课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将社团活动融入其中,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由学生,交给优秀的社团成员来完成。例如讲授《思修》课程的“爱国主义”专题时,邀请社团中的退役大学生进班宣讲,讲述自己难忘的军营故事,讲述对爱国主义的特殊理解,分享爱国情怀。曾经他们是军人,而现在他们是大学生,是课堂上听课学生的同学,他们的故事更有吸引力,更有感染力,讲到一些感人的细节,不仅讲述者声音哽咽了,好多听的同学眼眶也湿润了,班级里会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种形式将社团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就是一堂非常生动且有意义的思政教学课,对学生的教育也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升华到情感目标。通过节选社团精彩活动融入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动”了起来,更让课堂“燃”了起来。

(二)社团系列活动立足校园,办成“思政大课堂”。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不能仅依赖于有限的课堂教学,要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宽度,思政教育也要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教室向室外活动扩展,要充分依托社团活动,将系列主题活动办成丰富多彩的“思政大课堂”。

例如结合《思修》课程的专题内容,为积极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通过社团为平台,组织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演讲比赛、畅想大学生活征文比赛、“新生、老生面对面”茶话会等活动。为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境遇,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社团组织广大同学观看崔万志的《不抱怨,靠自己》、刘媛媛的《寒门贵子》等励志视频。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辉煌成就,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社团组织广大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集中播放《辉煌中国》纪录片,特别是其精华部分一《厉害了我的国》。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通过社团开展“新时代、新青年、新梦想”的主题演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将社团活动紧扣思政理论课教学,紧扣时代热点主题。

思政教师引导社团举办的每一场校园活动,其实就为同学们上了一次思政大课,这样的思政大课堂也会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细微、更为具体、更有实效。

(三)社团活动吸引同学参与,完成“思政综合大作业”。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思政理论课采用何种作业形式值得教师们深思和探讨。如果依旧采用布置课后习题的传统形式显然不太恰当,学生从教材中找答案,接着照抄一次,这和中小学生时代的作业形式差异不大,也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排斥感,如思政教师布置稍显灵活的主观题,书本找不到答案,学生很自然会“百度”查找,最终的答案也是“似曾相识”、大同小异,这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无丝毫作用,作业自然也就失去原本意义。因此,思政理论课的作业形式务必要改革与创新,以突出“育人实效”为主,形式可多样化,探索性开展“思政综合大作业”。

学生参与“思政综合大作业”是作为思政理论课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完成“思政综合大作业”后,才能获得相應的作业分,最后才结合学生考情、课堂表现、试卷成绩等给出考评成绩。思政教师所指导的社团系列活动为“思政综合大作业”提供有力载体,学生参与社团举办的各类比赛的参赛作品例如微视频、课件、征文、演讲等等都可视为一次有效的思政作业,思政课教师将学生“思政综合大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做好动态的登记,并定期予以公布,这样对学生既是鼓励也是一种约束,很自然将社团活动与“思政综合大作业”紧密结合,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程教学考核紧密相结合,让广大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行动,也有所获,让思政作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效。

三、以过程性管理为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加强思政理论课的过程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一)明确思政教师是思政教学课堂的第一责任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课堂上的管理问题,各方说法不一。校方会认为教师管理缺位,班主任会认为课堂教学那是任课教师的事,而教师们则会“吐槽”学生难管、班风和学风太差。对此,笔者认为,教师从站上课堂讲台开始,就是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教学过程由任课教师主导与掌控,出现玩手机、睡觉、喧哗、吃零食等各种课堂乱象,首要责任人一定是任课教师,如果教师对此“不敢管”“不想管”“不善管”,就应该被问责!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任课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也是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

(二)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要齐抓共管。尽管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班主任就是第一责任人。双方不该是相互推诿,而是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对于学生的管理,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前与课后更要做足功夫。思政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给相关班主任,针对具体的问题,商讨解决措施;班主任也要不期间深入班级的思政课堂,通过巡查、听课等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课堂动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发挥思政教师与班主任的“合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学校层面的严格管理。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的管理未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接近或已迈进“万人高校”,学校学工管理队伍师资力量有限且容易被其他行政事务缠绕,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多是模仿本科院校对学生以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为主、以学工管理为辅。然而高职学生整体的学习自觉性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差距,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过程性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笔者认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其教学成效不仅仅是靠“教”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更是靠“管”出来的。

学校层面的“管”要围绕“教”这个中心任务,管理服务于教学。以“学生处一学工办一辅导员一班主任”为主线的“学工线”,要同以“教学处一系部一教研室一任课教师”为主线的“教学线”紧密结合,凝聚二者的“合力”,为思政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四、以情感投入为灵魂

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不仅是一个“专业活”,更是一个“良心活”,需要情感投入,才能真正让思政教学工作有灵魂、思政育人有实效。

(一)真心热爱思政教学。思政课教师面对班级学生数较多,每年承担同样的教学课程,年复一年,尤其是遇到部分学生难管理的时候,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感,这就需要思政教师的情感投入去化解困惑。最核心的焦点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否真心热爱思政教学工作,这也是每位思政教师应该拷问自己内心的问题。全国各高职院校有着一支庞大的专职与兼职(校内兼职、校外聘请)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然而从整个思政教师队伍来看,学历层次、职称结构、能力水平是有所差异的,最根本的“敬业心”也是有所不同,势必会对思政理论课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政专任教师没有“坐班”要求,存在“有课则来,无课即走”的现象。思政教师只有真心热爱思政教学,才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其中,才会对自身严格要求、充分备课。思政理论课的备课工作就一个“无底洞”,内容更新要与时俱进,教学设计既要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贴近学生学情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备课越充分,走上讲台越自信,教学也越有成效。思政课教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勤劳的付出,才能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其核心的源泉在于对思政教学的真心热爱。

(二)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与纽带。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思政教师,教师的关爱是打开同学们心锁的金钥匙,会使同学更容易接纳教师并乐于沟通,同学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也易于听从教师的教导。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先从偏远地区同学、家庭贫困同学人手。例如当前高职院校也面向全国大部分省份招生,对于来自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偏远地区同学要多一点关心,这种关心并非一定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被关注。当这些同学自我介绍后,让大家对他们远道而来求学的精神与勇气“来点掌声”,在讲授祖国大好河山时,也可邀请他们分享家乡的美丽风光与风土人情。他们能感知到被关注也是一种关爱与鼓励,这对于第一次远离家乡进入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尤为温暖。对于家庭贫困的同学的关爱要“润物细无声”,除了关注课堂表现及时予以鼓励外,加强课后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同学的心声,力所能及帮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如介绍勤工俭学岗位、告知学校的各类帮扶政策等,做学生的“知心人”。

(三)思政教学有温度有情感。给学生有温度有情感的思政教育,可从以下几点人手:其一,在思政教学中多采用同学们身边的真实案例作为“思政活教材”,例如“校园十大年度人物”“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发挥好榜样育人作用。其二,思政教师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思政教师不能将自身的观点、知识强加在学生身上,思政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不仅要“讲”,更要学会“听”,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其三,实践育人,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通过“新青年下乡”“大学生义工队”“市民监督团”等活动,增强实践育人的社会功效,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提高了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而且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教育内化为信仰教育。

结语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其教学改革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学如何讲好“新时代”,如何帮助青年学子切身感受到“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值得大家探讨。2018年9月开始,“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生的主力人群,也逐渐成为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受教群体,面对这个朝气蓬勃又个性鲜明一代,如何有针对性开展思政教学同样值得广大一线思政教师思考……这些问题,笔者将和广大同仁一道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四个维度思政理论课高职院校
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