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的舆论引导

2019-06-22司丽

声屏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

司丽

摘要:近来,“低级红”“高级黑”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新闻报道特别是正面宣传中的“低级红”“高级黑”并不少见,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了舆论场上的舆情翻车。文章分析 “低级红”“高级黑”产生的原因,从政府、媒体和公众角度提出防范治理措施。

关键词: “低级红”  “高级黑”  舆论引导

201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昔日网络热词“低级红”“高级黑”,再度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正面宣传中的“低级红”“高级黑”并不少见,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了舆论场上的舆情翻车。

一般来说,“低级红”“高级黑”指的是一种委婉的讽刺或揶揄,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在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是在低层次形式上的“政治正确”包装下,脱离实际过度正面引导,引发受众逆向思考,产生负面效果的宣传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明褒实贬。通常“低级红”是表现形式,而带来的效果则是“高级黑”。通过梳理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报道,“低级红”“高级黑”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违背基本常识、人情常理,业绩宣传未找准着力点,过度渲染拔高先进典型,负面事件报道生硬对冲,在传播过程中别样解读等。

“低级红”“高级黑”产生的原因

一、传播方式的变革为质疑带来便利。互联网的崛起深度改写了传播环境,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常态,公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加具体、立体的信息,并倾向于信息的自由流动与表达。传统媒体因为没有信息的交互,垄断地位被打破,开启了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舆论语境从单纯的“你说我听”转变为“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新传播格局。面对媒体的报道,公众不是被动接受传播内容,而是在质疑、纠错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当发现报道中的不真不实,更多地通过创造、传播、改编一系列无厘头式的、搞笑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以段子的方式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来解读、传播。

二、社会公众的心态发生改变。本质上,大众传播是一场攻占受众内心的活动。因此,能否准确把握受众对信息的诉求与接受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众观念与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多元,新闻报道中空洞说教、拔高吹捧的方式极易引起受众的反感。“低级红”“高级黑”正是对受众心理缺乏研究,沿用老一套宣传模式,导致效果不佳。同时,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心态中,同情弱者是一种普遍心态。虽然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走上网络社会的前台,但仍相对薄弱,且这一群体倾向于更低阶层的自我认同,以至于社会出现明显的弱势心态泛化,“仇官”“仇富”的怨恨情绪极易感染发酵,形成情绪的共鸣,在更大的网络群体中蔓延。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被剥夺感,因社会竞争缺乏良性制度安排而引发的不平心态,因权力寻租而激化的无助和愤怒,这些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在网络上被成倍放大,并成为舆论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心态下,在现实社会中越是被视为强者的,在舆论场中则越处于弱势。由此一些公众眼中“强势群体”的报道,被“黑”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片面理解“正面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黨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新闻报道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任务性,甚至把宣传的“力度”和“高度”也当作一种政治态度和工作业绩来衡量,媒体通常很少甚至几乎不报道负面内容,用大版面的正面宣传来达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目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高级黑”就是正面宣传的负面效果。正面宣传既包括对正面事实的报道,也包括对负面事实的报道,对负面事实的适量、适当报道同样可以起到积极、健康和引导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正面的宣传。反过来看,报道中,如果把握不好时、度、效,不注重事实细节的真实,不注重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统一,即便是正面宣传,也会产生“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四、新时代舆论引导具有自反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低级红”“高级黑”常常是在舆论引导时没有准确把握时、度、效的辩证法,而僵化地固守以往舆论引导范式的形而上学。那种忽视舆论引导的艺术性、单向固守原则性的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引导效果,甚至造成相反后果。当前,舆论生态环境中信息多元化,意识形态管理者的舆论引导权由绝对走向相对。舆论引导呈现出自反性的特点,即舆论不仅是被引导的对象,也成为引导者监督的对象,引导者也存在被引导的可能。“低级红”“高级黑”由引导者做出,造成的后果往往更严重,损害了公信力,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更深重的危机。

“低级红”“高级黑”的防范治理策略

一、从政府角度看,理性对待分类处理。从表面上看,“低级红”“高级黑”是新闻报道领域问题的反映,但从深层次追溯,它的产生和发酵与政府公共治理密不可分。Web2.0时代,公众的表达途径增多、表达欲增强,舆论场“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基于这一点,对于“低级红”“高级黑”,政府部门既不必过于上纲上线,也不能放任自流: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坚持政治动机要用政治效果来检验,时刻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从新闻本身跳出来,审视事件发生的背景,科学研判事件的走向,全面评估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等。二要做好分类处理。一方面,不要把“低级红”“高级黑”视作“猛虎野兽”,而要将其作为一种传播现象、一条疏导情绪的渠道,持有一定的容忍度,这也有助于防止政府的合理管控陷入“过犹不及”的窠臼。另一方面,对关键领域要加强监管,对可能对社会造成明确危害的“低级红”“高级黑”,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听之任之。在处理“高级黑”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日常舆情监控,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争取在第一时间高效分析来源,查证基本信息,提高舆论引导的整体水平,而不能等待舆论倒逼,使工作陷入被动。

二、从媒体角度看,在创新上实现突破。“低级红”“高级黑”究其根源“低”在缺乏专业素养,“黑”在没有逻辑。主流媒体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担负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职责。在新传播环境下,要用互联网思维变革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以及转变叙事方式。在传播内容上,要加强以生产优质内容为导向,寻找优质新闻点,避免过分追求新闻噱头,把正面宣传主角还给群众,少些领导强调,多些群众希望;少些领导视察,多些群众表达;少些会议精神,多些群众愿望,多宣传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①在传播方式上,融入人文关怀,使报道富有情感,以情动人,以情引人。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表达技巧,学会把主流意识形态包装于新闻产品中,将客观、真实的宣传内容,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话语体系呈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的科学方法,不说空话、套话,不将正面宣传做成粉饰太平的片面化报道。宣传先进典型要秉承真实可信的原则,使人物可敬可亲,不能一味地拔高,最终造成“高级黑”的闹剧。同时,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将正面宣传的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

三、从公众角度看,培育社会正向心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舆论是社会心态的体现,也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须“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培育公众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入手,减少网络上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舆论表达,防止“低级红”“高级黑”的爆发,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长期效果。公众在对待“低级红”“高级黑”的报道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正确使用、利用媒介,增强信息甄别与理性判断能力,培养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从容的态度。在面对灌输式宣传时,要保持客观理性,学会多质疑、多反思、多求证。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个人言论高度负责,避免为了博取关注而发表過激言论,造成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①闫立君,高志顺:《如何规避正面报道引发的负面效应》,《新闻战线》,2018(7)上。

参考文献:

1.祝华新:《正面宣传何以引发负面舆情?“高级黑”现象值得深思》,《理论导报》,2017(9)。

2.许向东,刘轶欧:《“高级黑”在国内舆论场和对外传播中的表现、影响与对策》,《新闻爱好者》,2016(10)。

3.张云中:《“高级黑”现象面面观》,《采写编》,2018(1)。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
企业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舆论”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利用新媒体构建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形象的传播策略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