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博物馆教育 树立城市文化品牌
2019-06-22李菊盛
摘 要: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当代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不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的功能,更应该成为市民的大课堂,努力传播科学知识与文明理念,推动文化传承与鼓励创新,不断探索吸引公众的传播形式。文章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展的文化讲座为例,重点分析了博物馆策划、组织、推广文化讲座的新机制和新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文化讲座;新机制和新举措
1 感应时代潮流,树立城市新地标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在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博物馆的渴望,体现出博物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博物馆浓缩了自然界和人类的历史,凝聚了科学和艺术的精华,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来到博物馆接受文明成果的熏陶。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所拥有的高品质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魅力所在。
近几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根据2018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家,年参观人数接近10亿人次,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教育活动20万次。博物馆的热度持续升温,公众逐渐把参观博物馆当作生活休闲、文化熏陶和提升自身修养的好去处。而当代的博物馆也正力图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遗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座落于绿荫环抱的上海中心人民公园内。它以一座英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百年老建筑为载体,该建筑原为上海跑马总会大楼,也是上海市公布的历史保护建筑之一,把它改造成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之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历史悠久,自1983年建馆以来,收藏的藏品总数约11万件。新馆于2018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全面展现了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肩负着弘扬和传播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重任,并在提升公众文明和科学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
2 依托自身优势,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当代博物馆的理念和功能在不断更新。其中,教育已经成为现今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个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都应该立足于本馆的历史与文化,努力寻找最适合本馆发展且最能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模式。结合重要的馆藏和特定专题,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研究,用创新的方式、方法,通过陈列展览、出版物、数字技术、讲座、活动、文化创意产品等多种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使广大公众近距离接触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真正发挥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讲座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文化讲座是激发城市文化源头和弘扬、传承城市文化精髓的亮点工作之一,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质的一张新名片,打造优秀的讲座在城市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创新教育方式的同时,努力办好文化讲座这种直接的文化传播形式,打造独有的文化品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部署,上海要全力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上海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场所积极行动,各类主题展览、文化讲座、演出活动等络绎不绝,上海这座城市正在全力发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IP富矿。这给博物馆带来了新机遇,博物馆需要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文化创新力。
3 创新教育机制,提高文化讲座品质
3.1 精心策划,设计讲座主题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积极响应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号召,精心策划推出的公益学术交流空间——“城市文化讲坛”和“馆长讲坛”。在讲座主题策划中,定位明确,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观者提供专题性讲座,满足多样化需求。
“城市文化讲坛”定位城市文化的传播,每月分别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主题展开,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咖为爱好历史文化的广大普通市民讲述上海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各个社会文化领域,同时还结合重要的纪念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教育。“馆长讲坛”则定位博物馆理念传播,邀请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馆长分享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观众服务、管理模式、文创理念等内容,听众侧重于博物馆爱好者以及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专业人士。每场讲座都安排在周末进行,便于上班族与学生安排时间来参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系列公益讲座的开展不仅是对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最好的诠释,也是传承和发扬上海城市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国际化都市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博物馆应加强馆际交流,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参观者走近博物馆,并且留在博物馆。
3.2 瞄准热点,推出重量级专家
随着《国家宝藏》热播,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宫博物院更是成为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博物馆之一。“馆长讲坛”首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雯翔做了《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的专题讲座。讲座信息在微信发布后几分钟内300多个名额即被秒杀,讲座现场设在博物馆宽敞大气的序厅中,大厅中两头汇丰银行的铜狮子威严雄壮地守护在两边,与现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的现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单雯翔院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几百张生动直观的图片与听众分享故宫博物馆的成功理念,观众不时发出笑声、赞叹声和由衷的掌声。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首场“馆长讲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多场“馆长讲坛”也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观众的参与热度始终高涨,体现了讲座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博物馆的专业形象和地位。
3.3 设计主题,加强对公众的感染力
博物馆需要不断地创新公众教育服务,发展富有个性化的特色产品,彰顯博物馆教育独有的文化品牌特色。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围绕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体要求,全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彰显城市特质。在新馆开放一周年期间,通过建设文化讲座品牌,努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讲座主题,强化了创新意识,充分实现了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博物馆与公众的融合。
在贯彻国家战略,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研究和探讨各地方言的文化功能,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地的方言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交流工具,也是当地人民思维、行为方式的深厚积淀,成为各地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国家级传承人钱程,举办“闲话上海闲话”的讲座。他指出上海方言和许多地方的方言一样,正处于逐渐失传的状况之中。应该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各地方言加以认真的研究和传承。此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还邀请了城市规划、工艺美术、国际文化、文学创作、大型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开设讲座,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也显示了博物馆文化讲座可以主动有所作为,设计新颖的选题,开发更多的人文和科技领域。
4 传承遗产,发挥博物馆特有优势
博物馆开展文化讲座活动,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也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上海是沙船的故乡和发源地。千百年来,古代先民为利用江河湖海的水资源,创造出一种适合浅海、沙滩航行的平底木帆船。沙船海上运输业曾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为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市的市标由沙船、白玉兰和螺旋桨的图案组成,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便象征着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悠久历史。
曾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史研究室主任潘君祥做了《上海:中国沙船的故乡与母港》的专题讲座,带领听众一起领略江南文化。他以可靠的资料、文献、文物对上海沙船的历史由来、上海沙船以港兴市的历史作用、上海的沙船与上海的商船会馆、中国沙船对世界航海技术的贡献等做一一解释。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前往展厅参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古代上海展厅的沙船模型,听模型制作师详细介绍沙船的构造。听众们纷纷表示对小小的沙船从不了解到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受益颇多。有位老年观众在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中称,如果没有这个讲座,还一直以为沙船是运输黄沙的。讲座和体验参观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的实物性,增强了公众对文物藏品的感性认识。
5 以人为本,优化讲座服务效果
将观众体验置于服务的中心,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观众分析与调查,探索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最优途径。2018年总共开展了四次讲座的调查研究,涵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主题,总共收到286份有效问卷,问卷分析了听众人员构成、年龄分布、职业背景以及对讲座的喜好等信息。其中,99%观众对讲座感到满意,通过我们对现场观众的访谈可以发现,观众几乎都通过讲座收获了他们想要求知的内容,观众回头率比较高,不少观众已经三次以上参加讲座,也向我们反映预约博物馆讲座有一些难度,常常会出现抢不到名额的现象,由此可知,讲座吸引着不少对其真心热爱的粉丝和观众。
正因如此,在每次讲座的最后都设有提问环节,很多观众会在此时表达对本次讲座的喜爱,并提出与讲座紧密相关的问题,讲座现场时常出现观众与主讲嘉宾激烈探讨、热情互动的情形,有效增加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另外,讲座的报名方式除了通过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平台、有关活动推广网站等同步发布外,博物馆还增设了在展厅服务台预约的方式方便老年观众参加,对于已经报名满额的讲座,博物馆在现场增设了加座,视讲座的具体情况对没有报上名的观众也相继放行,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段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周婧景.从“观众体验”视角规划博物馆教育——基于欧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育活动之述评[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2):55-63.
[3]于瑞.基于服务创新的“陕图讲坛”品牌经营实践与未来发展思考[J].当代图书馆,2016(4):14-17.
[4]孙中华.从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谈陈列展览创新的三个问题[C]//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文集9.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菊盛(1974—),女,汉族,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