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微公益平台建设的研究

2019-06-21郑韦丽刘华金

新闻传播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

郑韦丽 刘华金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高校传统的志愿者服务形式开始出现各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微公益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析微公益平台的建立背景,提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相应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融入微公益平台的功能设计中,最后提出高校大学生“微公益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校内外义工活动发布、志愿者服务对接、爱心互助入口、多极化管理。

【关键词】微公益平台;高校;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

青年参与公益的模式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但公益活动增多却招募不足、学生渴求参与公益活动却缺乏机会的现象出现,使得公益活动与当代大学生脱节,高校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高校范围内建立新型的公益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微公益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志愿者服务遍布各个领域,大到G20峰会、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小到社区的春节送温暖活动,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志愿者活动也是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作为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常常会因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项目无法进行有机整合。与此同时,随着青年志愿者团队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志愿服务需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微公益成为当代公益的一种新形势

众所周知,支付宝中步数捐赠功能,可以根据你行走的有效步数,显示相应步数,不管在哪,你只需动一动手指,打开支付宝,就能将你的步数转换成现金捐赠,参与“帮助宝贝打败白血病”、“大头宝宝的康复之路”、“关爱山区孤老”等项目。即使是几毛钱,以支付宝庞大的用户基数,一天就能成就好几个公益项目。与此同时,这些步数也能够生成蚂蚁能量,步数越多,蚂蚁能量越多,用这些蚂蚁能量可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树,进而在现实中种下一颗实体的树,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王海珍,2017)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捐赠活动你也许并不会注意,然而你一定不陌生,因为它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这是微公益的重要形式,它正以这样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现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公益形式的转变,目前的公益正从“成功者”、“政府”、“机构”的公益转变成为平民公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当代的公益形式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捐助或者大张旗鼓的宣扬帮助,微公益已经逐渐成为潮流,全民参与其中的公益形式,使得每个人、每场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公益挂钩,而公益也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不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我校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几大问题

1.志愿者服务与工时挂钩,工时两极化

出于对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要求,我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学期要完成必要的工时,学生依靠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来获取工时。志愿者服务通常由学院义工部或者相关负责人转发,再由班级义工委员下达至每个学生,在信息传递的环节中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一定程度上是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通常通过参加学校内的小型活动来获取每个学期必要的工时,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虽然给学生规定每学期的工时数量一定程度能增加志愿者活动的参与度,但是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达到规定的工时,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参加志愿者活动:于他们而言,志愿活动就成了走流程的形式性活动,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一劳永逸。不仅如此,这也会直接导致工时两极化现象的出现,有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获得越来越多的工时以及证书,而有的人工时一旦修满,就不再参加任何活动,工时少得可怜,工时数量也就因此产生断崖式差距。

2.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参与人数少

近年来,我校各个部门组织过许多志愿者活动,包括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绍兴马拉松比赛、G20峰会等,各类大型活动都有我校师生的身影;不仅如此,我校也经常自发地组织一些志愿者服务,如组织“青春向阳队”参加国家春泥计划,前往丽水缙云县支教;此类志愿者活动门槛较高,所需人员有限,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层层面试才能加入志愿者队伍中,而在我校,由于人数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一来报名人数有限,二来经过层层选拔后的打击更是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对于公益的热忱,也使得大部分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感到有心无力。在如此条件下,学生需要更多贡献爱心的平台,经过平台报名筛选,既可以保留志愿者的热忱,也可以为迅速挑选优秀人才提供重要渠道。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如果提供不了更多的志愿者活动来满足大家的需求,使得志愿活动的多样化稀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高校内的微公益由少数人发起,缺乏集中性平台

我校虽然在校内校外有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但还未出现过公益性平台,许多信息无法整合,导致志愿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学校志愿活动相关信息的发布方式较为传统(如摆摊、发传单等),覆盖范围较小:一些“捐赠旧书、旧衣”的摊位几乎无人问津,这有很大部分原因是通知不当,一些学生虽然有公益心,却并未及时收到相关的通知,又因为活动时间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参与。这类微公益活动由部分学生自主发起,因为没有老师或者学校的支持,常常产生通知不到位、活动中获得的资源不足等各种问题,而且活动范围很小,导致最终的活动效果甚微,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很多像这样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到位,通知不当,直接拉低参与度。这种小范围的公益活动之所以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力,还是缺乏一个集中整合、发布信息的平台。

(三)高校推廣微公益平台的优势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高校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一种方式,既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好机会。高校作为人群密集地,志愿者服务更是与学生的学分挂钩,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必定不少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而且高校学生也具有参与度高、可行性强等优势。经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微公益活动,将高校校园建设作为微公益发展的新兴阵地,更能够把小爱心汇成大力量,从而发挥高校学生的积极作用。(李凯、刘天愚、鲁娅珺、夏艺薇,2017)

高校志愿者在学习之余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于学生而言,这是零门槛、零资金、零负担的公益方式,公益内容不局限于捐款捐物,每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技能采取相应的方式贡献自己的爱心,再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迅速自发地加入到微公益活动的实践中。(于冰,2014)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实时了解社会现状,丰富社会阅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不断锻炼自我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微公益平台的建设

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建设校园与学生一体衔接的微公益网络平台,微公益平台建设是要打破高校传统的模式,将各种公益活动以平台集中性发布的形式与学生衔接,能够大大缩短义工招募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公益主动性、提供想要参与义工活动的学生锻炼自我的机会,继续秉承我校“We serve,We enjoy”的义工服务宗旨,改变原有的形式,摒弃传统公益形式的弊端,发扬长处,将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整合处理,并且加入更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实现校园与学生双向选择,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旨在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一)校内外义工活动发布

学生注册登录系统,由学校统一管理,作为一个校园微公益平台,具备相应的工时计算功能,可以为期末统计工时的部门减轻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如此一来,学院义工部门的工作可以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义工部门分派相应的人员作为管理者发布校内外各种形式的义工活动,其内容可以包括活动主要内容、所需人数、参与活动人员素质要求、工时数量等等,使得学生在另一端可以迅速掌握相应的信息并且结合自己的需求及时报名,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及时参加活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平台直接报名,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以及空余时间,以供学校筛选,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不再像以往一样,由义工委员收集信息上报,既费时间,也难以保证信息在传递环节中的完整率。这样的微公益平台也可以解决资源过剩的问题,微公益平台的义工活动发布时间跨度较大,可以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平台义工活动人数如果显示充足,剩下的学生就会及时加入下一个义工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义工活动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并且根据需要来增补相应的活动。

(二)志愿者服务对接

志愿者服务是微公益平台的主要功能,通过平台实现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管理等功能,大型的志愿者活动需要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一轮筛选,来缩短挑选时间,同时增加同学间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志愿者服务不再是少数人参与,而是大家发挥自己闪光点,择优选择的过程。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一周支教志愿者”、“科学家论坛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野生动物志愿者”等等,这些志愿者活动不再局限于本市,大多遍布全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匹配的志愿者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志愿者活动真正的意义。当然,在这一环节中,管理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志愿活动信息的把关与发布,筛选出符合大学生现阶段发展需求的项目,不仅如此,更要确保志愿者的安全问题。

(三)爱心互助入口

不用的旧衣旧物随便丢弃,不仅会污染环境,也是资源的浪费。据估算,以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产生2套废旧衣物、城镇居民每人每年产生3套推算,我国每年可产生31亿套废旧衣物。(林世东,2011)因此微平台要设置捐献入口,有这样的一个实时在线的通道存在,可以督促学生养成优良的习惯,继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学生将不用的衣服、旧物、书籍等拿出来,不仅可以在校园内交换共享,也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学校也可以通过此活动,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衣物的捐献,培养大学生的爱心。爱心捐献不止衣物的捐献,也包括学校范围内发起的慈善捐款、爱心植树、为留守老人送爱心等各系列献爱心活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更多的爱心活动,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献爱心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帮助,也有精神的关爱,如“关爱留守老人”、“春运送温暖”、“寻找身边的善心”等等活动,组织者不再是学校,而是学生自发组织参与,更添微公益平台的活力,久而久之,这样的美德必将会成为我校的特色。

(四)多级化管理

所谓的多级化管理,就是建立起学院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班与班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微公益平台的运营主体是管理者,如果管理者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会大大地降低管理效率,影响平台运营。不仅如此,在志愿者活动、爱心捐助等各项活动中,来咨询了解活动细节的人自然是有很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及时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帮助,解决相应问题。班级之间的管理,也是微公益平台落实到个人的表现,管理者日常通过班级的管理,来实时地了解班级每个成员的情况,包括工时完成情况、志愿者活动参与情况等等,能够使管理者更好地查漏补缺,了解成员目前的情况,并且及时提醒未及时完成规定工时的同学参加相关的活动。与线下相比,线上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既省时间,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交流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学校与学生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结语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公益形式的各種弊端,我们建议创建基于学校组织的微公益平台。由学校指定的管理员以及各级义工部门统一监管,通过学校官方认可,学生运营管理来完成对各个学生工时的统计以及志愿者信息发布。微公益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息不对称的问题,活动发起者向学生运营管理者发起申请,通过后进行线上发布,帮助希望参加微公益的同学找到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报名参与活动,也可以通过平台与管理者及时沟通,这样既节省了许多中间的繁琐环节和时间,也可以使校园范围内的志愿活动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同时,通过与校内各学生组织接轨,给予管理部门发布志愿者活动以及认可工时信息的权利,方便资料的整合调动:各管理部门接受权利的同时,承担通过多媒体手段宣传平台、通过对社会公益的关注提供咨询的义务,减少优秀志愿者资源被搁置的问题,同时对有限的志愿者活动进行合理分配。不仅如此,微平台在与社会公益组织对接时,相较于个人更有信服力,大规模的运转也更具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冰,新媒体视角下建立高校微公益平台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4-05-15.

[2]王海珍,微公益让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J].中华儿女,2017第22期,

[3]林世东,重构体系让废旧衣物变废为宝[N].中国工业报.2011-05-18.

[4]李凯,刘天愚,鲁娅珺,夏艺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公益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2期.

【作者简介】郑韦丽,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刘华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年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视闽下高校微公益平台建设的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

猜你喜欢

新媒体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