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科普期刊编辑角色的新定位

2019-06-21付方明

新闻传播 2019年24期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面临着转型挑战。科普期刊要改善当前困境,编辑人员就必须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对自身重新定位,适应市场竞争,实现科普期刊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编辑角色的新定位,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些许经验参考。

[关键词]科普期刊;编辑角色;新定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科普期刊编辑身处期刊运营一线,如何把握科普期刊的时代使命,理解自身角色定位,加强能力建设,以适应环境变化,推动期刊转型发展,不断提高科普期刊的核心价值与影响力,是当前科普期刊编辑人员亟须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要准确把握科普期刊的时代使命

“公民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2019年12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发布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指出:“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可持续发展之根、文明互鉴之魂,日益成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文明交流的新纽带”,凸显了“科学素质”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科技教育界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途径。

传统科普期刊曾经是科学普及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比如:《无线电》1955年创刊,是国内电子及无线电通信类报刊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知名科普杂志,迄今发行超过600期,累计发行量超过3亿册:《知识就是力量》1956年创刊,迄今发行超过500期。甚至不少院士、科学家表示,他们的少年时代正是读着这样的科普期刊,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动手实践的兴趣,促使他们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跨入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传统科普期刊受到了严重冲击。但是,科普期刊不应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信息传播的便捷也给人们带来了无从查辨的科学谣言、伪科学,为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也让不少青少年深受手机之害无法自拔。在此情况下,科普期刊更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拥抱、运用新媒体,跟踪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保持内容优势,通过转型发展,守牢科学普及、传播的主阵地,打造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发烧友的权威科普园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科普事业.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此外,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将科普期刊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突显了国家对科普期刊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主流阵地作用的期待与要求。

二、要深刻理解科普期刊编辑的时代角色定位

新媒体时代,科普期刊编辑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而必须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为科普领域的“名编辑出版家”“新媒体传播专家”“某一领域的知识专家”“项目策划运营专家”。

一是要做“名编辑出版家”

传统期刊编辑一般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选题开发、组稿、文字编辑、校对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舆论导向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把握能力,这既是传统编辑人员安身立命的基本功,也是区别于商业新媒体平台编辑人员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科普期刊编辑首先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坚持编辑出版工作的本质和初心。在实践中增强本领,立足自身优势,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科技热点,开发好选题,不盲目跟风,有效鉴别科学谣言和垃圾信息,踏踏实实开展内容建设,成为一名基本功扎实的“名编辑出版家”,确保科普期刊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体现新时代科普期刊编辑的价值与担当。

二是要做“新媒体传播专家”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科普期刊编辑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术,掌握视频、动画等新媒体产品制作技能,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与纸质期刊形成良性互动,使新媒体成为围绕纸质期刊的手臂延伸,让更多的读者、用户通过新媒体平台认识、喜爱、订阅科普期刊,与期刊编辑交流、互动,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活动。

三是要做“某一领域的知识专家”

科普期刊编辑应围绕期刊涉及领域深耕,努力成为某领域的知识专家。一方面能够及时把握科技发展热点,说内行话、发表专业观点,逐步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不断扩大“科学朋友圈”,甚至挖掘、培养“网红科学家”,间接扩大科普期刊及编辑本人的行业知名度、影响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面或科学家资源的把关、解读,可以帮助有效把握科技信息的时、度、效,避免出现低级错误、科学性错误甚至导向性错误。

四是要做“项目策划运营专家”

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决定了纸质科普期刊的发行量、广告投放量不可避免地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普期刊的市场运营模式必须实现新的突破,才能反哺杂志自身建设。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提升市场意识,具有资源整合、产品转化的能力,基于期刊建设形成的优质内容资源,策劃开发知识付费产品(包括纸质图书、数字化产品),开展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形成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产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路径方法(以《无线电》杂志发展为例)

《无线电》杂志诞生于1955年,至今仍保持稳健发展,是科普期刊的“常青树”,2019年也入选了“卓越计划”。下面以《无线电》杂志为例,探讨如何加强科普期刊编辑自身能力建设,推动期刊健康发展。

(一)不忘初心,传承使命,重视编辑的历史责任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本老牌科普期刊,《无线电》杂志被誉为“中国科普刊物中最优秀的刊物之一”。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播种”,是几代《无线电》出版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线电》始终重视精神传承,要求编辑像创刊号第一篇文章《人民的无线电》中所说的一样,“担负着为人民传递知识的使命”。正是一代代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将科普精神薪火相传,保证了科普期刊的基业长青。

(二)坚持内容为王,用心做一本精品好刊,重视提升编辑的专业能力

《无线电》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一直行走在技术前沿,提倡“无动手,不刨客”“想法当实现”“动手造万物,人人皆创客”。编辑们自身也是这一领域的爱好者、发烧友,几十年来无不强调专业能力,始终坚持兴趣+专业+专注,坚持内容为王,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大V、红人、意见领袖,凝聚了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用户,传承了跨越时代的“创客精神”。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编辑的综合运营能力

《无线电》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要求编辑团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跟踪技术发展,培养强势新栏目,通过栏目汇聚资源,培养新子刊、新品牌。1994年由音响DIY栏目拓展创办了《高保真音响》杂志;2008年由HAM通信栏目拓展创办了《CQ现代通信》杂志;2008年,设立了专门的图书编辑部,出版相关图书;2011年起,开始关注创客群体、参与创客活动,并率先引进了美国《Make》杂志版权,是创客界公认的最早宣传创客运动和理念的新闻媒体;2018年7月,推出了青少版——《爱上机器人》杂志,为8至16岁青少年提供硬件制作和软件编程知识。二是推进融媒体建设,持续保持品牌影响力。伴随着多本新刊物的诞生,《无线电》编辑部创办运营多个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形成了新媒体矩阵,累计粉丝超10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进一步提升出版效率和科普传播能力,为期刊的订阅规模保持、新型业务模式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业务模式,拓展项目合作。《无线电》杂志立足优势资源,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如假期营、机器人比赛,特别是大力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项目,形成了科普领域的科教新剛需,发展前景巨大。同时,项目的开展,又反向促进了杂志的销售,实现了双赢。

结语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也对科普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编辑人员而言,只有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积极学习和探索,进一步探索科普期刊的发展方向,才能永立时代潮流之巅。

参考文献:

[杜洁,优秀编辑应拥有多条敏锐“触角”[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

[2]蒋焱兰.新媒体时代出版编辑的应对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年35期.

[3]樊敏,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分析[J]科技传播.2017年22期.

[作者简介]付方明,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专业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