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看诗人用典的技巧
2019-06-21肖修团
肖修团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诗人用典的技巧,总结了诗人的四种用典技巧:旧瓶新酒,别出心裁;移花接木,自创新境;言简意赅,彰显新意;抒情达意,旧雨新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古诗词 诗人 用典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129-02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援引典故,诗家所尚。”诗言志,歌咏言,为了表达感情,诗人往往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用典,有引用前人诗文名句或经典引援,有引用名胜古迹或地域风情,有引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等。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增加诗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达到诗词意境和情境的完美结合,突出诗词内涵的高远和深刻,从而提高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就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用典技巧进行粗略分析。
一、旧瓶新酒,别出心裁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用典手法的运用,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借古讽今,旧事表新意,改造、生发和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平凡之处出新语,平凡之景出新意,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马嵬(其二)》诗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中的莫愁是指古代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有记载:“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唐玄宗曾经在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婚姻之不幸,与杨贵妃立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在“六军不发”的局势面前,他们“爱情”便露出了真面目,“赐死马嵬坡”,以牺牲贵妃而保全自己。诗人从平民与皇帝不同的爱情的角度,借此表达对普通老百姓夫妇恩爱、长相厮守的羡慕,以平民百姓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诗中表达至此,运用这个典故使全诗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也是用典的经典例子。据说宋文帝刘义隆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山”的功绩,于是草率出师伐北魏,结果是只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作者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之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宋文帝元嘉年间北伐兵败,北魏太武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人们已经忘记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出自战事频发战国时期,赵王因为多次被秦国围困,迫于无奈,想再用已经被免职的赵国名将廉颇,于是派人去魏国请廉颇。赵王先派使者去看他的身体情况。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廉颇一直以为赵国报效为己任,想重新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特意在他面前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甚至还披甲上马,目标很简单,表示自己还可以用。词人更是将其写到词中,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有为国效力之心,却无报国效民之门。
再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据历史记载,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于此,诗人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历史人物孙权英雄事迹。尽管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已渗透于字里行间。结合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以及以廉颇的典故自比,今昔对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这些典故用的针对性强,形象贴切,运用恰当,天衣无缝地把京口北固亭引发的感慨和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传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移花接木,自创新境
用典手法的运用,内容上引发读者联想,引发联想,创新意境。“思接千載,视通万里”,这样诗歌的点面结合,拓展和延伸,内涵更丰富,寓意更加深刻。
李商隐《锦瑟》颔联前一句,是化用《庄子》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中说:“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梦是庄周非“庄周”,蝴蝶非“蝴蝶”的一种物我混同的境界;颔联的后一句,据说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而鸣,啼哀凄婉,叹春伤感,蜀国君主听之亡国哀痛油然而生。李商隐借用这两个典故,隐约包含着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却又陷入似是似非的虚缈梦境。杜宇啼春,自然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诗人妙笔奇情地在诗中运用典故,无形中将诗情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图画省识春风面”,这是一个与汉朝王昭君有关的故事,据说汉元帝在宠幸宫女之前,先命画师画宫女容貌,根据画图招幸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宫女想尽办法贿赂画师,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就故意将她画丑,因而不得宠幸。在被遣嫁匈奴时,元帝召见,才知道她容颜羞花闭月,大为惊讶,知晓此画师所妄为,命斩画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本是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落,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在古诗词中,化用典故之水平有过于原典。李白《蜀道难》“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便是典型一例,这句话实是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停、投、拔、顾”四个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诗人积极入世的信念是不会被泯灭的,心境茫然也只是暂时的精神体现,接着诗人马上联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人物的共同点就是开始在政事上历经波折和磨难,最终是大有作为。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使诗人增强了信心,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这两个典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把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愿望和精神力量强烈地表达出来,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言简意赅,彰显新意
用典手法的运用,可以凸显简洁精精练语言特色、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圆熟典雅的结构形式、富有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
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的颈联化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珠有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二是“玉生烟”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玉石产地。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中唐诗人戴叔伦有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诗化用其意表示美好的愿望终如蓝田之烟云,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是可望而不可即。此处用典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深厚文字的工力和横溢的文学才华。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引用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该术士说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说中国九州总名赤县神州,其外更有九州,有小海环绕。小海环绕的九州,又有九个,外有大瀛海环绕。此以海外九州指仙境,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实际上是写唐玄宗痴心空想,“他生”之约难以实现,有强烈的讽意味。
四、抒情达意,旧雨新知
用典手法的运用,以此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在诗词中巧妙的用典,如同水中放盐,喝水才感觉到盐的味道,诗歌的意蕴不显山不露水地溶解在典故中。
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诗经 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诗句的原意是写姑娘思慕心爱之人,在诗中诗人却巧妙地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是指代有学识的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也是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这句话意思是希望能发现人才以及接纳四方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记载,据说周公在吃饭时唯恐迟慢而耽误接纳人才,失掉人才,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曹操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希望像周公那样接纳贤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己,可见其对人才的渴求。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鲈鱼堪脍”一句,出自《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立即辞官回乡,只因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据说西晋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善化前人典故入词,不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借以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虚度时光的感慨。用典的技巧恰到好处地体现其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词风。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这样“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的用典,产生“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应。纵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体现了诗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艺术功底深厚,达到诗词意境和情境的完美结合,也让读者赏析起来无疑是一场秀色可餐的文化盛典。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