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化在农村高中学校团建中的应用
2019-06-21黄诗剑
【摘 要】本文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为例论述“那”文化在农村高中学校团建中应用,认为“那”文化是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建设学校文化品质的优质财富,是构筑学校团建灵魂的有效载体,提出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传统节日入手开展校园民俗活动、多方着手推动“那”文化走进教室、打造“那”文化专业社团等措施,弘扬“那”文化,助力学校团建。
【关键词】“那”文化 农村高中 学校团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73-02
“那”文化是广西隆安县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将这一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引入农村高中学校团建,使两者有机结合,既能对地方文化进行普及与推广,又能推动农村高中学校团建,适应新时代共青团改革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共青团改革的背景,探索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将“那”文化资源切入团建活动,推进团建工作,促进团委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一、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推广“那”文化的背景
(一)“那”文化是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建设学校文化品质的优质财富
“那”在壮语中意指稻田,“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具有以岭南稻种地区为主的地域特征,在文化区上属于广西的红水河文化区和左右江文化区。经考古证实,隆安县是“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那”文化在隆安县有着完整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丰厚优质的历史遗存,涵盖着隆安县本土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劳作、生活习俗文化,彰显着深厚的乡土文化魅力和民族凝聚力。近年来,为保护和宣传“那”文化,隆安县委、县政府集中全县力量全力打造“那”文化品牌。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推广“那”文化的指示,决定以此为契机,大力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以“那”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建设,营造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那”文化贴近农村学生,是构筑学校团建灵魂的有效载体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指出,当前共青团建设的重点问题是要紧紧围绕和提升共青团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基于共青团中央的指示,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团建努力减少无效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服务于农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提升学校团委在学生中的凝聚力。
根植于乡土的“那”文化习俗,贴近农村现实生活,农村学生在成長过程中耳闻目染,亲切自然,易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学校团委结合自身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抓住推广“那”文化活动良机,视继承和发展“那”优秀传统文化为打开学校团建新局面的有效载体,将“那”文化精髓引进学校团建,提升学校团委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构筑农村高中团委“以生为本”的教育灵魂,以此推进学校共青团建设工作。
二、“那”文化在学校团建中的应用
(一)弘扬“那”文化,助力学校团建,共同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隆安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有壮、苗、瑶等 11 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 96% 以上,因此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民族构成是以壮族为主。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性,认为校园文化应该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秉承高度的包容性,糅合民族特色文化,以坚定的立场充分利用“那”文化等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的学校文化环境,满足民族地区广大学子的文化需求和成长需要。在此背景下,学校团委一边积极协助学校党委和各个部门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边大力支持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在创建校园文化中让“那”文化助力学校团建,共同营造特色鲜明的“那”农村高中校园文化氛围。
1.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那”文化认知。在营建“那”特色学校文化的活动中,学校团委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将“那”文化专家请进学校,开设讲座,指导团委开展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那”文化博物馆,走访“那”文化历史遗存。同时,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开展“那”文化主题活动,例如“那山·那水”摄影展、大课间的“那”竹竿舞、班级间的壮族“抛绣球”比赛、板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覆盖面更广,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既增强了学生对家乡“那”文化的认知,丰富了校园活动文化,也丰富了团委活动,积累了团建经验。
2.从传统节日入手,开展校园民俗活动,活跃“那”文化气氛。隆安县各乡镇村屯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乔建镇六月六芒那节、那桐镇四月八日农具节、南圩镇二月二十九日牛市开市节、布泉乡更旺湖三月三文化节等。这些民俗活动根植“那”文化,在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结合学校实际,校团委从地方民俗节日入手,围绕“那”文化开展活动。例如,在“三月三”壮族传统节日,学校团委开设了“走进‘那文化、走进家乡美食”的主题活动,开展班级五色糯米饭、家乡美食的制作比赛。一笼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五色糯米饭,一盆盆色香味俱全的家乡特色美食菜肴,如布泉酸鱼酸肉、雁江卷筒粉、古潭花椒狗肉等,从制作到呈现在展示台上的整个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了浓郁喜人的“那”习俗文化景象。学校团委活动,成为学生直接体验和展示“那”文化的大舞台,有效充实了团建工作效果。
3.多方着手,推动“那”文化走进教室,拓展“那”文化的魅力。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对学生知识文化的增长有着直接有效的影响。为推进“那”文化走进教室,学校团委定期举行“那”文化为主题的教室活动,包括教室美化评比、主题班会等,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真正走近“那”文化、创作“那”文化。同时,学校团委还主动与各学科组联合研讨研发课程改革建设,通过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的方式共同探讨让“那”文化走进课堂,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并付诸实践。例如,在音乐课恰当引进“那”山歌,地理课上考察“那”乡土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历史课加入“那”家乡文化历史资源,等等。实践证明,教室和课堂是学生学习和领会“那”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场所,在教室文化建设和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那”文化,是培养农村学生个性和素养的有效途径,也凸显了学校团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展“那”文化魅力的积极引领作用。
(二)融入“那”文化的怀抱,为学校社团建设引来活水注入清泉
巩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阵地是学校团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个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综合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健全素質品行。因此,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团委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完善,创造性地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注入“那”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让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团委的得力助手,成为培养农村学生骨干、锻炼农村学生干部的阵地,从而加强学校团组织的建设,“那”文化成为学校社团建设的一股活水清流。
1.打造专业社团,引导社团加入到“那”文化宣传推广的队伍中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团委在推广“那”文化、参与“那”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来,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号召作用,推动成立了“那”文化推广专业社团。社团成立后,学校团委不满足于在社团内部组织开展“那”文化主题活动,更多地引导学生社团参与到全校范围的“那”文化活动中来。例如文学社、摄影协会、舞蹈社到“那”家乡采风活动,活动的设计、开展、总结等各个环节,均围绕传承隆安“那”文化的宗旨,均为各个社团集体谋划共同完成。社团成员在策划推广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想法,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综合能力。
2.挖掘“那”文化,为学生社团展示平台制造新亮点。学生社团汇报演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是学校团委历经多年打造出来的社团展示平台,在广大师生中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为了使每一场活动各具特色、富有魅力,把老品牌活动制造出新亮点,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团委灵活地把“那”文化元素引入到活动中来,在社团汇报演出中添加地方特色艺术、民俗展示,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增添“那”美食厨艺大赛、“那”舞蹈山歌大赛、“那”绘画作文比赛、“那”特产跳蚤市场等,丰富有趣的“那”文化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让学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无限激情和活力。
3.整合“那”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以往的社团活动中,多数活动往往局限于单个社团内部,各社团各自为政,交流沟通不多,从而出现视野单一、资源浪费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那”文化资源的引入为各社团之间搭建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团活动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品牌,进而形成合力,既整合了社团的各项资源,又增强了社团的生命力。
“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是《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对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团委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深化改革的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尝试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撬动团建的新支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开拓进取,在农村高中团建这条道路上大胆探索,发挥好团组织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进彪,兰天术.“那”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传承的时代困境[J].广西民族研究,2013(4)
[2]庄 丽.中学共青团改革思考[J].山东青年,2017(5)
[3]陈 琦,邓 娜.青少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究—— 以绍兴市为例[J].工作探索,2014(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农村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017C020)。
【作者简介】黄诗剑(1978— ),男,壮族,广西隆安人,隆安县第三中学地理教师、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地理教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等。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