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领略小学数学的简洁美
2019-06-21沈鸾鸾
沈鸾鸾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领略数学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虽然数学的表达形式简洁,但它所表达的内涵却极其丰富.我们可以从梳理知识结构,理解文字叙述,运用字母表示等方面,让学生领略数学简洁性的统一美、抽象美和符号美.
【关键词】知识结构;文字叙述;字母表示;领略;数学简洁美
人们对数学的美早就有所认识,数学家常以简洁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在数学教材中,蕴涵着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其中简洁性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它是指数学特有的统一美、抽象美和符号美.而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欣赏数学的美,让学生领略数学王国中的万千美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数学课堂的灵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梳理知识结构——领略数学简洁性的统一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似单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一个大的统一体系中.其中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正是数学的统一美.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比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而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统一用底面积乘高这个方法计算.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机地纳入其知识体系中,内化为结构的一部分了.这样,学生就能把学过的立体图形知识进行整合,加深理解,自然兴趣盎然了.
在小学数学中不只是几何形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美的严密系统,在“数与代数”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填写下表:
而这种复杂的关系又可以用3∶5=3÷5=35这样一道简单的算式表示,让学生了解到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又有所不同,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数学中处处可见,这些都是数学简洁性中统一美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有心人,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之间的综合归纳,弄清知识内在的联系,进行分类和整理,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领略数学简洁性的统一美.
二、理解文字叙述——领略数学简洁性的抽象美
小学数学中许多定义、公式的语言叙述,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辞,绝不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所用的词语也决不能替换,这在教学中应予以揭示.例如,“减少了”与“减少到”,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义则相差甚远.再如,关于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如丢掉了“平均”两字,则意义全变了.再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时,让学生充分观察后自己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平行?然后通过比较揭示:“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样的表述是多么的无可挑剔.这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给人以明快、精练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性质、概念、法则时,重点应放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上,不需要死记硬背.在理解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同时领略数学语言文字简洁性的抽象美.
三、运用字母表示——领略数学简洁性的符号美
数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用符号来表示,数字符号是最简洁的文字,表达的内容也极其广泛而丰富.用符号表达的算式,既节省了大量文字,又反映了普遍的规律,简洁、明了、易记,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干练、简洁的特有美感.
如,当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用C表示,则圆的面积就可简洁地表示为C=2πr,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圆?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都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所有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能不令人惊叹吗?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底边上的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简洁地表示为S=ah;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面积都可以统一用S=ah÷2这个公式来表示.这些公式的表达形式如此简单,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是多么的简洁而又神奇呀!
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它是一种美的学科.作为教师,应结合课内教材,抓住每个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的美,巧妙地把美育融入数学教学中,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美好的境界之中,提高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振奎,吴旻.数学中的美[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