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首任,传道也
2019-06-21沈加平
沈加平
【摘要】《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见作为一位教师,传道为先.所谓传道即为育人之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教师的一个责任.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教学中肯定要重视德育渗透.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渗透.
【关键词】情境;过程;数学活动;魅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由于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只有等其进入社会之后,根据个人工作能力,对社会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小才能有效评价,需长期等待,而教学则可以通过检测及时的评价反馈,这种量化式教学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因其无法比拟的可操作性很受教育评价部门的青睐,让众多教育者进了重教学而轻育人的误区,这显然对人的培养是不健全的.
一、认识德育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德育渗透的意识
《学记》有云:“善教育使人续其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是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但许多教师课堂上只传授知识,学生仅能感受到“冰冷的真理”,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让一些学生开始讨厌数学,甚至是放弃数学学习.另外教材编者呈现教材内容时,对知识的探究及总结是显性的,对人格品质的发展,德育目标及要求则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師提升教育理念,注重德育渗透.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研究交流的扩大化,已有一些教师开始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其他思想教育.
二、丰富渗透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撒“德育火种”
一节数学课想上出效果,让学生喜欢,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执教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中“三角形外角与外角和”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可以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能解决五角星五个角之和是多少度的问题,挖掘生活相关素材,用一段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的短视频来引入本节课,看完后把宇航员服装上的五角星放大出来(如图一所示),并对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为多少度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解决这一类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实我们在创问题情境时也可以多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上述课例的情境引入,我们还可联系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时老百姓都有包粽子的习俗,通过粽子的形状图形抽象出数学图形,然后设置问题进行新课引入(如图二所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经典,可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
(二)抓住学习过程,助燃“德育火焰”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并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六章“实数”部分内容时,对“2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探究:
因为1×1=1,2×2=4,所以2的个位应为1;
因为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1.5×1.5=2.25,
由于1.5×1.5大于2,所以2应为1.4…×1.4…;
又因为1.41×1.41=1.9881,1.42×1.42=2.0164,
所以2应为1.41…×1.41….
之后,就请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既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过两边夹的方法来寻找一些无理数的部分小数数位,也培养了学生求真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这就是德育范畴内对学生发展的一个潜在目标.
对无理数的判别,部分学生误认为227是无理数.错误原因在于227=3.142·8·4·,而学生往往除到小数点后第四或第五位还没发现循环规律,便随意下结论,认为227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在讲解这个习题时,应该让学生体验除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多坚持一会儿,学生自然就明白道理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点评,提醒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坚持,培养做事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德育渗透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例如,在学习平移时,让学生感受由平移构成的美丽图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等.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素材的.
(三)讲讲数学故事,烧旺“德育之火”
数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化,得以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古今中外一代代的数学家们前仆后继,为数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们为世人谱写了一部精彩动人的数学发展史.《九章算术》是总结战国、秦、汉时期数学成就的专著,影响深远,堪称世界数学名著.魏、晋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之后,我国数学经过像秦九韶(南宋,《数书九章》)、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第七位)、郭守敬(元朝,水利仪器制造专家)、程大位(明代,珠算发明家)这些数学家的持续探索,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数学事业.
数学教材中有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就是关于数学史的介绍,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看,或者让提前了解过的学生讲给其他学生听,这些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事迹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会更加充满信心.现代的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无理数出现过程中的曲折故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皆数的理论,却也知道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特性.但是有人发现当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都是1时,斜边不能表示,结果引发了一次恐慌.学派为了消除恐慌,把发现这个秘密的人投海喂鱼.但是纸包不住火,无理数最终还是不可抗拒地随着数学的进步应运而生了.”这些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前人为了追求真理,不畏困难,甚至不惜生命的执着精神.
(四)开展数学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数学课外活动作业,让学生周末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每天丢弃塑料垃圾袋的数量,回校后再用表一汇总数据,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这些数据及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塑料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既可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数学计算大赛,解题大赛,借助一些比较新颖的比赛形式,如,“一站到底”“挑战不可能”等,让学生在挑战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学会尊重对手,感恩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亲人、教师和同伴.
(五)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渗透无痕德育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模板.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緒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工整的板书设计、优美的语言表达、端庄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态度及追求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上曾对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人格特征却能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个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难度要比其他学科大.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唯考试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深入钻研,精准把握各章节的德育渗透点,找准结合点,使之有机结合.学科德育渗透是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充采取适宜的形式,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渗透要适度,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顾此失彼,真正做到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班华.现代德育论(2013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张红.数学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