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
2019-06-21陈丽芳
陈丽芳
【摘要】“种子课”,是指对学科知识学习具有极为关键作用,能够帮助知识实现迁移与生长力量的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利用种子课实现高效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点的构建,提升数学素养,已经成为重点关注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三角形”为例子,深入探究种子课强大的生长力量,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策略
种子课的选择,需要注重该知识点内容是否具有大范围度、强生长能力与迁移能力.本研究将以“三角形”课程教学作为例子,深入探析种子课所自带的生长力量以及提出具体教学策略,助力种子课教学的高质量化发展.
一、复习引入,了解知识背景
每一個知识内容,都需要从全局联系的观点去思考看待,了解该知识点所在的位置,清晰其根源知识点,再进行深入的知识点发掘.“三角形”是关于徒刑学习的课程,在其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规四边形,而三角形作为这些图形中的一个分支,后续是以其为基础进行图形大小、面积、立体化等的学习.因此,将“三角形”作为种子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教学导入阶段,教师需要帮助有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点内容,实现重温与巩固的作用.
教师:大家之前有学过什么图形吗?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边组成的,图形边的数量不同也会组成不同的图形.(多媒体展示多个多边形图案,如四边形、三角形、菱形等等)
教师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三条边、四条边、五条边等等,形成直观的视觉对比.
上述知识回顾方法,能够将三角形引入到“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系统中学习,并能够掌握图形边的数量不同所形成的图形不同的特点.
二、特征探究,体验学习方法
课堂导入完成后,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本课程可生长的特性,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深化教学.“三角形”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三角形的边角特性入手.
(一)动手实践,发现不同
动手实践而直接获得的学习经验,其深刻程度要高于教师的讲解,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多个三角形纸片,然后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动手,通过量度、计算、折叠等多种方式发现不同三角形之间的不同.教师在开始之前,可以给学生简单的提示,例如,“同学们可以用尺子量量不同边的长,或者不同三角形的重叠形状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在一定程度的提示之上,学生的动手实践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方法,也能够实现实践方式的创新.
(二)对比观察,反思特征
上述的动手实践中,是从正面角度直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师还需要通过反面角度来深化,这时“对比”便成了主要研究方式.具体可以,教师先展示多组数据,如“1、2、3、4、5、6、7、8、9、10”等,然后提问“哪三个数能够成功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可以以画图的形式,对这些数据进行不断的连接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并不是任何3个数据都能够成功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在此可以适当导入“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差小于第三边”的关系定律,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反思.随后,教师还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三角形进行位置、方向的动态转变,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三角形是否还是一个三角形.通过此对比观察,学生能够更为深刻了解到三角形的特征点,也能够将此知识点牢固记忆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实现关于三角形后续学习的持续性知识生长,放大“三角形”种子课堂的作用.
(三)逐步深化,研究本质
深入到“三角形”知识点的本质内容中,并实现有效的记忆理解,才能够发挥其“生长”的种子课作用.在课堂中,具体需要学生确定三角形大小比对的关键要素.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图形的展示向学生呈现大小的直观比对,但这一定要注意逐步深入、逐步引导.如下图1,教师先不要将三角形图案全部露出,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个三角形更大?”此时,学生的普遍回答为“一样大”.但是,随着图形的完整展示,学生会发现此足三角形的大小还需要关注到三角形底边、高两组数据,主要这两组数据到充分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有效比对大小.
在此教学环节中,虽然学生动手实践、讨论所占用的时间较多,但也正是此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在最后的对比环节中,更能够通过结果的变化起伏来认证三角形的内在关系特征.综上而言,本课堂中学生不在对三角形图形停留在书面的理解上,能够深入到三角形内容本质之中,对此研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能够成为日后相关图形学习的铺垫,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间观念理解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俞正强.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立序”与“选材”[J].人民教育,2009(Z1):20-22.
[2]王瑾.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对种子课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8):9-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