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2019-06-21李季
李季
【摘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探究正确的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及方法,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程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还应该在数学课堂中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让素质教育能够贯彻到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环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新颖多樣的教学形式和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新知识对学生传授的效率,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体性,使数学课堂艺术化形象化.以下几点是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究.
一、创建新时代课堂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的传授方法枯燥单一并且僵化,教师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抑制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创建新时代数学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并提出质疑.使数学课堂教学形式能够与学生的需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活力.教师还要使教学语言艺术化形象化,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的教学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清晰简洁,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与吸收.
二、创设问题情境,及时课堂提问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挖掘数学潜能.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获得知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激发数学潜能,高效学习.
以教学“轴对称”为例,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这些图片都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是左右对称的.然后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找出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哪些是对称的?”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可以沿着一条线折叠并且两旁部分互相重合的吗?”思考一下:“所有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生活中的灯笼,汽车等等,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与特点.通过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数学学习内容.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开发,让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并且及时捕捉学生迸发出的数学想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
三、注重知识联系,布置层次练习
数学是一门整体性的学科,其所有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贯通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在了解掌握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才能够顺利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组织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练习活动.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知识点时,必然会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在其基础上学习中心对称,并能够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区别.再举例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点时,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和解法,让学生用转换和化归的方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探究出后者的特征和解法,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与探究,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学生的表达中总结出定义由三个条件组成:第一,必须左右两边都是整式,第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第三,其未知数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不等式才称作一元一次不等式.并通过课堂布置练习,使学生学会解不等式,并且能够把其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巩固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精确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整体化的数学概念.
四、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对构建高效课堂来说是意义重大的.教师要提高对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重视,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够正确地对待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表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伟大数学家的努力与成就,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数学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出发去看待数学问题;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数学的锻炼中形成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素质观,耐心的启发引导学生取得进步,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作用,创建高效课堂.
五、结 语
初中数学教学的开展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人文修养、逻辑思维进行激发和培养,虽然在新课改教育背景的影响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有效的改变.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创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发展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内不断开拓前进,让教师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来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8(13):101.
[2]陈永军,韩金蕊.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观察,2018(6):87,101.
[3]李萍萍.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学周刊,2018(4):35-36.